课堂教学有效性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有效性训练

资源简介

提高数学课堂训练有效性初探
建湖县裴刘初级中学 吴兆龙
摘要: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练”就是关键,“练”就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化的桥梁,只有提高了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训练;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我校着力课堂有效性研究已有些年头,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就初中数学而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其中作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训练,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训练都没有几个,使得教学质量始终不能提高;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虽不是轰轰烈烈,但训练实在到位,学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本文将就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做初步探讨。
一、有效课堂训练的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数学课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来实现,所以数学课堂有效训练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设计呢?
1、训练的情境要“求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训练,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训练活动,开展口头训练、书面训练、实践训练等。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训练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训练的内容要“求实”。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设计训练题让学生训练。促使学生迁移往正方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一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训练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习题能力。 针对教学中易出错,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训练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训练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设计时可以是两类知识内容的对比,或者是同类知识内容的对比。
3、训练的题型要“求精”。有效课堂训练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训练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训练少而精,确保训练一步到位。要想精练,训练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训练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训练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4、训练的层次要“求异”。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个体,要想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训练设计就要顺应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训练的设计应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多层次的训练结构。在同一问题情景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强调拓宽知识面的选做训练,既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照顾学生各方面的差异。
二、有效课堂训练的实施
合理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是提高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的关键。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教师不要代替。例如在探究“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几条线段”时,我让学生先数“当直线上有2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再让学生分别数“当直线上有3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当直线上有4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最后让学生思考: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几条线段,学生很快就找出答案。在以后的训练中发现学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这样的教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既轻松又牢固。
其次能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就让学生课后完成,不要把所有要探究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例如问题: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学生在理解了“两两相交”这个概念和“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条线段”后,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或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2、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有效课堂训练的反馈
1、正确的对待学生训练中的错误
在课堂训练中,学生犯错误是常见的事,正确的对待学生训练中的错误有助于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首先学生训练中的错误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意义。有时学生训练中出现错误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没有讲解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全班同学(或给个别同学)把内容重新给学生讲清楚。
其次学生训练中的错误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有时学生训练中出现错误是由于自己粗心或不认真听课引起的,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细心解题或认真听课。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许多时候学生都是在经历了许多错误之后才真正的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正确的解法,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再次学生在训练中犯错误反而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记得在教学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在讲过平方差公式 后,让学生训练因式分解 ,我边走边看,发现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当最后我宣布只有某位同学一人做对时,其他学生都非常吃惊,从他们的吃惊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是错的,当我让这位同学把答案 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都明白了原来 还可以继续分解。我马上补充说明:因式分解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学生们很快理解了因式分解。我想用这种方法比让学生机械的训练几个题目效果要好的多。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异步达标
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学慢,训练的有效性也比较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
四、有效课堂训练的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而忽略了对课堂训练的评价。其实,对课堂训练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途径。对数学课堂训练的评价,我们习惯于用“√”、“×”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和品质等各方面都不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善用评语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训练结果能弥补这些不足。
总之,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