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简介

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从多方面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利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反应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让抽象微观的东西更加形象。
关 键 词:多媒体课件 化学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不断完善(从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到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给传统的教学媒体(实物、模型、文字、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软件具有人机交互的优越性,以及存贮信息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自己控制的发现式教学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他们的被动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素质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一、微机多媒体的引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参与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微机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微机多媒体的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新的环境,也就不断地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同时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校宽带上网的优势,事先网上下载、存放了许多有关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氯气、电解原理及应用、肥皂的洗涤原理"等方面内容时,适时调用这些清晰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微机显示的画面以其清晰、色彩丰富、调用方便等优点,在视觉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讲解和复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利用微机软件,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操作微机,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画正确的装置图。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仪器的移动,把过去教师一人操作,学生被动观察的单一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行为,并且可以通过微机的反馈系统,及时地解答学生们在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错误,变单方面的信息传递为双向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变乏味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在学习中当家做主的优越性。再如:课堂上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亲自动手,让学生观察到真实的变化;但有些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操作,下面的学生却不一定观察得清楚。这时就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连接系统,并通过屏幕直接投放显示出来,把小小的试管里发生的一切,清晰明确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从而克服了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
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方面使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以及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直观、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二、微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方便
微机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起一个微机自身生成的环境,而师生则可以在此环境中作为参与者,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化学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其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性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微机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笔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就充分利用了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编制了适合教材的软件,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自然就会引起学生们讨论、分析这些动画,并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高中化学"电解电镀"一节课时,我使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电解池的装置,在电解池内的氯化铜溶液中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蓝色的代表铜离子、绿色的代表氯离子(当然氯离子是没有颜色的),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先是离子的无规则运动,继而是通电后的阴阳离子向两极的定向运动,紧接着是离子到达电极上的放电过程,氯离子失出电子变为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电极上产生了气泡,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屏幕上析出铜的电极颜色逐渐变为红色且逐渐加深,当氯离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向另一个电极时,微机发出"嘟嘟"的响声,十分形象、生动,学生看了个个兴趣十足,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再如在讲初中化学"氢气的性质"这节课,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是本节重点,这个实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实验开始时要先通氢气,再加热;②实验结束后要先撤酒精灯,再撤氢气。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个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课件中有这样两组镜头:一边通入氢气一边加热,随即是猛烈的爆炸声和试管破碎的场景;实验结束后先撤去氢气,刚刚由黑色变成红色的氧化铜又慢慢地变黑了--即刚刚被还原的铜又被氧化了。在这两个过程中,其动画图像清晰、逼真,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实验步骤的重视与理解,常规演示实验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们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透彻。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去体会想象不到的东西,让复杂难懂的难点变为他们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难点也就比较容易被突破了。
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主要有:
1、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通常需要两三节课的内容,如今用多媒体课件,只需要一节课就能够充分说明,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几乎不费口舌,学生就能搞清楚。
2、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以及胶体的电泳。
3、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等。
4、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如接触法制硫酸等。
三、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自己的信息库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了运用它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操作性就成了多媒体课件能否得以广泛运用的一道屏障,可操作性就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力。只有有了很强的交互性,才能使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做到得心应手,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见解,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当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时,强大的交互性也更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少走弯路。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
2、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不能以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3、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要形式。多媒体课件做好后,应是适合人人使用,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即一个难点对应一个课件,教学思路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课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推广。
4、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老师只管按鼠标,一路"next"下去,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5、借助计算机建立习题库和知识点汇总。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建立起自己的习题库、单元检测题库和复习指导体系库。
四、课件制作及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知识内容要遵循科学性
例如:有的课件忽略键长的变化。在运用Flash制作有机物的各种反应的动画时,大家时常用的都是用球棍模型来表示有机物,表示有机物间的典型的变化,如,各个键的断开、原子或基团的相互迭加等等,但是大家时常忽略表现键长的细小变化,例如,CH2=CH2在与Br2的反应中,C=C键变成了C-C键,键长增大,这一点大家往往容易忽略。在反应中键长的确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使其不变,这就明显违背了反应的实质。
2、认知特点要具有科学性
我们不可过分地夸大多媒体课件的效用,而违背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学性。其中,在做课件中经常出现的弊端就有:
第一、课件的界面过于花哨,内容华而不实,课件呆板单调、索然无味。
第二、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对学生难懂的地方都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分解,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全面的知识展示为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难题,使启发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课件完全代替化学实验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魅力"大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它不是教学上的"百宝箱",它只是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中,应以实验为基础,教学过程中,能做实验的要坚决做实验,对于一些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的,如初中《化学》"细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如果制成CAI课件,而不去做实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相信我们只要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这种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实现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闫孝平.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学2006(10)
[2]中国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 第4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新知.化学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