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课件(共25张PPT+3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9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标要求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主议题: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子议题1:百年积弱下的中国,无数像孙中山这样的的仁人志士寻求着民族复兴之良方?除了三民主义还有哪些?如何评价?
子议题2: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中华文化是如何由衰微转折到重振的?
子议题3:如何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子议题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谈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让平头老百姓都能学文化,都能享受文化?
视频:走向共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
探究:百年积弱下的中国,无数像孙中山这样的的仁人志士寻求着民族复兴之良方?除了三民主义还有哪些?如何评价?
自由主义:胡适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只看到西方文化的优势、长处,主张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
保守主义:康有为说,“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因为保旧俗,存礼救而保国魂”。
无政府主义:刘师复认为,无致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
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民主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及结果
(1)文化思潮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
(2)结果
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
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孔教和封建纲常,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视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指明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究: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中华文化是如何由衰微转折到重振的?
4、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重要性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革命文化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究:如何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深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特征 理解
面向现代化 充满时代精神
面向世界 开放精神
面向未来 创新精神
民族的 强调中国先进文化建立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气魄、民族内容的先进文化。
科学的 强调符合文化发展规律
大众的 其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联系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视频:共产党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1)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2)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探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谈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让平头老百姓都能学文化,都能享受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五个着力点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政府要善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让村村、乡乡、县县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在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水平。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态势。
2020文化产
业十大特征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数字领域投融资活跃
乡村消费促产业升级
文旅扶贫助力攻坚
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
数字文化引领出海
传统文化活化传播
IP产业链闭环运营
非遗资源价值再生
2021文化产业趋势
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县域美学经济兴起
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下沉市场引领文化普惠
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升级
全媒体融合深化
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
2、决定性因素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3)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4)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5)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才能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近代中国的文化探索、思潮及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意义
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判断标准
决定因素
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