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中考一轮复习】九上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精品复习学案【单元解读】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中上的新奇迹,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活力。我国的物质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人口、资源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让人民更富裕,让国家更富强,让中国更美丽。【复习要点】单元主题: 中华文化 中华美德 民族精神 美丽中国人口、资源、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道路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一、中华文化的特点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为什么要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三、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四、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兴国运兴,文华强民族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3、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五、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3、在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六、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七、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八、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民族精神是什么,特点)1、内涵(内容):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九、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意义)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有民族精神,就有凝聚力和生命力,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十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十二、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十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少年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十四、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一、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其特点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3、新的特点:人口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二、我国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①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②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四、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 产生原因(现状及其特点)(1)资源形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小国)(2)产生原因: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五、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六、我国的环境形势是什么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国情:我国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不容乐观。2、环境产生原因: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七、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八、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九、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一、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十二、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习惯;③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岀贡献;十三、走绿色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我国抗击雾霾,治理环境,)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破坏形势不容乐观,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3、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典例分析】例1 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时引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方能成其远。这让我们认识到( )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②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③中华民族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 ④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A】例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之所以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B.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C.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D.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答案:B】例3 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这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表明( )A.经济发展了,环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B.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C.先抓好经济建设,再治理环境污染D.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答案:B】例4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是圣洁的。”要使大地永远保持“圣洁”,我们应该( )①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做大自然的奴隶,服从自然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强化训练】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图是“家”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数千年演变,彰显了中华文化( )①博大精深 ②源远流长 ③历久弥新 ④哗众取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3.面对疫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身先士卒,坚守岗位,治病救人。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 )A.和乐风范 B.诚信情操 C.爱国情怀 D.礼仪修养4.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下列美德中属于艰苦奋斗的是( )A.自尊互敬助人为乐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D.施恩默念受恩莫忘5.“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②国际社会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价值导向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④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1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数献花篮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降重举行。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有利于( )①缅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④确保每个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A.价值准则 B.价值导向 C.价值引领 D.价值目标8.右侧漫画体现了我国的人口现状是( )A.人口基数大B.老岭化加剧C.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D.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9.习近平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先进表彰会上指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其依据是我国( )①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不会得以根本改变②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③公民的人口忧患意识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保护耕地资源 B.提倡超前消费C.坚持计划生育 D.践行低碳生活11.为了解决人口、 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中国选择了(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B.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C.保护环境、资源,放弃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D.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此,以下四位同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A.小冉:改善生态环境是第一生产力B.小杰: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工作的重心C.小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D.小明:坚持不开发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态理念13.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节约用水无小事。在我们家庭生活中,一水多用的好方法( )①可以用淘米的水洗菜、浇花②控制水龙头流量,水龙头随开随关③减少洗衣机使用量,尽量手洗小件衣物④可以用洗衣的水洗拖把、拖地板、冲厕所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二、非选择题(共34分)14.港珠澳大桥,一个大国的经济宏图,史无前例的工程,而工程师林鸣则是海底造大桥的绝对灵魂,他怀抱梦想、坚定信念,谦虚谨慎、正确决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四十年焊接大江瀚海,一辈子逐梦天堑通衢。正是因为林鸣和“大桥人”团队的奋斗,让天堑变通途,让梦想成现实。(1)林鸣的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内容 (2分)激励林鸣和“大桥人”团队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不懈精神动力是什么 (1分)(3)从林鸣和“大桥人”团队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哪些精神的人民 (2分)向工程师林鸣学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该怎样做 (3分)15.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图表反映了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的哪一新特点 (1分)(2)图表启示我们,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怎样的问题 (3分)(3)为了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实施了什么政策 (1 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问题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篇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新使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什么文化 (2分)《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什么为指导 (1分)2020年4月23日—4月29日是第39个山东省爱鸟周,其主题是“爱乌护鸟守望自然”。 (3)这宣传主题表明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是什么 (1分)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陕西秦岭考察,再次宣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陕西千万要吸取“秦岭违建”的教训,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4)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准则分别是什么?(2分)17.观察漫画,回答问题。(1)漫画说明什么成为民心所患、民心之痛 (3分)(2)漫画警示我们,哪些做法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水污染态环境的破坏 (3 分)(3)漫画中“治理清洁、修复”的做法有利于实现什么发展 (1分)建设什么文明 (1分)1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某中学组织开展了一次创建校园文化墙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创建的文化墙的部分内容,请你欣赏后,回答问题。【中华文化墙】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1)中华文化5000多年虽经历沧桑仍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 (2分)(2)请你写出一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的代表。(1分)【传统美德墙】(3)漫画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中的哪一高尚情操 (1分)(4)“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在当代,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1 分)【民族精神墙】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感悟:在纪念碑下,看着一幅幅浮雕,从虎门销烟的抗御入侵,到五四运动的声声呐喊;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到敌后抗战的顽强不屈……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我心中回荡。(5)从英雄们的事迹中可以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分)(6)请你写出一个与长征精神同一时期的民族精神的体现。(1分)参考答案一、1.A 2.D 3.C 4.B 5.C6.A7.C 8.B 9.B 10.D 11.D 12.C 13.D二、14. (1)爱国、敬业。(2)中华民族精神。(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15.(1)老龄化加剧。(2)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3)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16. (1)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马克思主义。(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然规律。17. (1)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所患、民心之痛。(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或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18. (1)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2)如:京剧、昆曲、中国刺绣等。(3)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4)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5)爱国主义。(6)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