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拒绝的艺术》 教学设计学科:心理课时:1课时地点:心理教室一、学情分析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同伴关系在其人际关系中变得更为重要。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获得同伴的认可和经营同伴间的友谊,成为初中生学习生活的一大课题。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所谓的“老好人”现象。为了被认同的心理需求,或者是为了保持同伴间的良好关系,“老好人”们不太会拒绝其他人的要求,即使对要求不满,他们也不会主动表达。换言之,“老好人”们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即使不是所谓的“老好人”,学生们也经常为了是否要满足同伴间并不合理的要求而感到困惑。对于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同时也不伤害到同伴关系,学生需要更多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本节课以“拒绝”为关键词,拟通过厘清哪些要求可以归属于不合理的要求,寻找不愿拒绝的心理原因,并尝试和体会不同的拒绝方法,引导学生们发现如何在拒绝同伴间的不合理要求的同时,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2、教学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明确不合理要求的概念,能够识别出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要求。2、了解不愿拒绝他人要求的常见心理原因,感受、发现自己不愿拒绝时的主要原因,初步理解拒绝同伴的不合理要求对同伴交往的作用。3、通过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掌握积极、恰当的拒绝方法和主要原则,并愿意在生活中进行运用。3、教学难重点重点:1、了解不能拒绝他人要求的心理原因2、初步掌握适恰的拒绝方法难点:理解拒绝同伴要求与同伴交往的关系4、教学思路主题导入(热身游戏《快速传球》)——小A的一天(分组情境演绎与定镜)——小A的困境(思维追踪)——如果时光能重来(好好说话)——课堂小结。5、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主题导入 1、讲解热身游戏(快速传球): 学生分小组进行快速传球比赛。在首轮游戏后,教师提出不可能实现的游戏要求。指导语:“现在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个红色的小球。待会我宣布比赛开始后,小组内的同学们要依次传递小球,不能同时传两个人……现在最快的小组是()秒,那么如果我要求每个小组都在()秒内完成,否则一节课都只做这一件事,大家觉得怎么样?” 根据活动要求组内传递小球判断教师的要求是否有可能达到,是否合理。 在热身的同时,引出此次课程的关键词之一“不合理要求”。小A的一天 教师导语刚才的大家觉得老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要求,有些似乎也不太合理。接下去请各小组组长抽签,根据我的提供的剧本,以表演的方式展现给同学们。定镜 请各小组以定镜的方式展现出最不舒服的画面,教师在各组选取学生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动作,以及心理的感受。活动小结 这些情境中被要求的人都感到不舒服,大家也提到,这个不舒服和要求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说这些要求有不合理性,那么不合理要求的特征有哪些? 根据抽签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现不同的生活片段,包括:(1)强行借作业抄(2)要求帮忙值日(3)一个人完成小组的汇报PPT选择最关键的画面定格回答提问,表达感受: 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的感受是?我身边都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是?讨论不合理要求的核心特征 回答参考:不合规范、侵犯个人权利、推卸责任…… 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要求,并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通过学生讨论,明确不合理要求的特征。小A的困境 教师导语(思维追踪)同学们如果遇到这些不合理的要求,会怎么做呢?是直接拒绝还是内心挣扎呢?刚才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个很纠结的人,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内心会有两种声音。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分别代表拒绝派和接受派,来替主人公说出他的纠结。如果同学们还有不同的理由,可以举手,经台上的代表同意后,上台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小结 刚才同学们分享了不少心理的潜台词。现在请两位代表总结一下,我们主要是为了什么不愿意拒绝,拒绝可能会付出什么代价? 学生代表上台进行思维追踪的活动,根据教师提问展示不同立场的理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所持的立场,可上台站在相同立场的代表前面,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代表小结不愿拒绝的心理原因。 以思维追踪的形式展现拒绝与接受的心理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拒绝不合理要求与同伴交往等的关系。回顾活动,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无法拒绝时的心理成因。如果时光能重来 好好说话 通过刚才的演绎,我们都明确了,适合的拒绝,也就是在成功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同时,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那么,做到适合的拒绝有哪些要注意的呢?我们还是通过情境扮演来看看,大家觉得哪些方法比较靠谱?教师入戏教师入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拒绝。活动小结 通过刚才的扮演,我们发现,要比较适合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做到哪几点? 一名同学表演小A一名同学表演提要求的人其他人可根据当事人的选择作为被求助对象,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帮助当事人进行拒绝。根据教师的引导,感受拒绝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适合的拒绝。回顾活动并寻找关键词 参考:积极回应,真诚表达,态度和缓…… 通过活动,以实战演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拒绝策略和表达能力。尾声 活动回顾点评学生表现,进一步点出拒绝与同伴相处的关系。妙招银行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今天各种拒绝方法中印象最深的妙招,并在以后遇到不合理要求时尝试使用。 回顾活动过程,明确适合的拒绝对同伴交往的作用。 参考:设立界限、减少误会、缓解冲突……根据指导,用自己的话语完成记录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拒绝方法的记忆。 回顾课程内容,加深对关键信息的认识与记忆通过记录活动进一步强化实践准备。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拒绝为关键词,通过角色扮演与思维追踪发现生活中的不合理要求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不合理要求有较大的共鸣,对遇到不合理要求的感觉有较深的体验。还有一些公认喜欢提要求的学生也通过角色扮演,对被提要求方的心理感受有了一定的体会。在后续的思维追踪中,学生也比较好地分析了接受的理由,包括避免矛盾、减少麻烦、拒绝无力等,展现了同伴交往的压力对拒绝动力的作用。通过教师入戏,学生对如何更好地拒绝有了初步的体会,也基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以体验和表演的方式开展活动,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同时也发生了不少预设之外的状况。尤其是惯于要求别人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霸道或死缠烂打,不能接受被拒绝的情况,使得好好说话的环节耗费了更多的时间,需要教师大量的引导来展现沟通技巧对特殊情况的积极作用,并引发了学生关于情商高低的自主讨论。这也提示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对各个班级的情况有更精细的理解,活动设计应根据班级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更好地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