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发展的选择 同步学案(2课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4 发展的选择 同步学案(2课时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节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1.PRED问题
PRED的关系: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为“PRED问题”。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
项目 具体内容
背景(原因) ①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前的经济行为和发展观 ②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协调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目的 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内容 (三者关系) 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
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性,追求社会公平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原因
①历史角度:人类社会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现实角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措施
①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创新发展是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将使一国、一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环保、更加优化、更加包容
协调发展是方法 坚持协调发展,将显著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
绿色发展是方向 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
开放发展是战略 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
共享发展是归宿 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哪些意识?必须坚持哪些国策?必须坚持什么发展观、发展道路和理念?
(1)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人均观念、环保意识等。
(2)国策: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国策。
(3)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发展道路:走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PRED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追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对我们有何启示?
(1)关系:①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三者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实质是发展问题。
②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只有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才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④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当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出现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启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判断并改错
1.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关键是发展,实质是人口。
2.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持续发展。
二、选择题
1.阅读右图中节能灯与白炽灯的对话,从低碳角度看,节能灯的主要优势在于………………………………( )
A.价格便宜,节省资金
B.优化能源,缓解电荒
C.调节生态,改善环境
D.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2.(2019·湖南益阳中考)2019年6月5日,省委书记杜家豪、省长许达哲指出:近年来湖南以“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为重点,扎实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和洞庭湖下塞湖矮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  )
A.人口问题 B.恐怖主义问题 C.网络犯罪问题 D.生态环境问题
3.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的事情是………………………………………(  )
①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购买无氟冰箱 ③实行公交优先 ④垃圾分类回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读Q市特色发展之路年代尺,该条道路…………………………………………(  )
A.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B.说明Q市已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C.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突出生态建设 D.体现了Q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利用水乡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河泥用作葡萄树的肥料,葡萄酿成酒,酒糟喂鱼。葡萄园里兴起生态旅游。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  )
①通过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②解决了农村废弃物的排放问题
③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使相关行业优势互补  
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2020·舟山市定海区模拟)习主席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说明……………………………………………………………………(  )
A.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当前我国黄河流域生态形势最为严峻
C.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D.黄河流域应坚持新发展理念,禁止排污
7.如右图为“新发展理念”示意图,补全空白处应该填入…………………………………………………………(  )
A.绿色、共享 B.发展、共享
C.绿色、发展 D.绿色、公平
8.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效益却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经济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
①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 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③只有发展生态旅游才能实现发展 ④PRED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
1.(10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绿色发展的范例。
【塞罕坝溯源】
图1 塞罕坝的位置  图2 塞罕坝的气温与降水量
(1)根据图1判断,塞罕坝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1分)
【塞罕坝之殇】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清朝末年以来,连年战争,大批流民涌入,肆意垦荒,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2)概括指出塞罕坝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上述图文资料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3分)
【塞罕坝涅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在塞罕坝设立林场,通过塞罕坝人5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塞罕坝效益。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塞罕坝坚持绿色发展的合理性。(要求:逻辑严密,表达简洁)(6分)
2.(10分)“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图1                图2
(1)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评析漫画1中某工厂的行为。(6分)
针对两则漫画中的不良现象,请你谈谈政府和青少年的应有之举。(4分)
参考答案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节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一、判断并改错
1.错。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关键是人口,实质是发展。
2.错。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选择题
1.D 2.D 3.D 4.D 5.D 6.C 7.A 8.B
三、非选择题
1.(1)北温带
(2)问题:土地荒漠化(或:土地沙漠化)。(1分) 原因:自然因素: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等。(写“生态环境脆弱”也可)人文因素: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等。(2分)
(3)评析角度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示例: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塞罕坝由于土地荒漠化严重,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提高森林覆盖率,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林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木材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塞罕坝林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塞罕坝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评析角度2:PRED问题。示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其中人口是关键因素,实质是发展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对当地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如森林面积减少,土地出现荒漠化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国土绿化,塞罕坝人通过50多年的植树造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塞罕坝坚持绿色发展能有效地协调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2分,结合材料展开阐述4分)
2.(1)工厂的排污行为是错误的。(1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该工厂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分)会污染水资源,(1分)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分)
(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引导公民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2分)作为青少年,要依法行使监督权(或:举报权),向有关部门反映非法排污的行为;要节约用水,自觉履行节约资源的义务。(2分)第2节 因地制宜谋发展、向贫困宣战
1.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为四大地区。
(2)四大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3)影响:四大地区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的情况远比这复杂。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2.因地制宜谋发展: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类型 条件 举例说明
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适合其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不同 ①地理环境:我国的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特色:是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因地制宜 发展工业 工业生产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条件 ①自然条件: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湖众多。②人文条件: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最为集中、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③特色:是我国结构完善、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因地制宜 发展金融 业和旅游 业    各地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发展独具特色的金融业和旅游业 ①海南岛打造国际旅游岛: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十字路口。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政策发展旅游业 ②香港:充分利用地处欧亚美三大洲交通要冲、时区区位优势、现代化交易与通信设施以及政策支持发展金融业
3.优势互补
(1)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不同区域还可以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举例:(国内)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的互动合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外区域开发与国际经济合作。
1.消除贫困的原因
(1)贫困的危害:贫困是很多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恶化又会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发展。
(2)重要性:贫困与发展是分不开的,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我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P87)。
2.我国的脱贫策略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脱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证脱贫地区健康、长久地发展。
(4)建立了有多方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并实施了富有成效的脱贫策略。
(5)实施多样化的农村脱贫策略。如湖南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脱贫摘帽;又如宁夏闽宁通过对口支援,引进福建的企业、人才和资金等,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告别贫困。
3.成就
(1)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减贫成就。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减贫规模大,速度快,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
(2)从我国各地实际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已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答题格式。
(1)因地制宜: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利用当地……优势,发展……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
①利用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能源资源产业,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③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2)优势互补: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开展贸易活动,扩大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2.四大地理区域和四大地区的区别。
(1)四大地理区域:按自然环境的差别,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四大地区: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把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一、判断并改错
1.我国将全国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是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划分的。
2.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二、选择题
1.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区域发展的思想方法。下列不符合此重要思想方法的是(  )
A.上海宝山设钢厂 B.西北地区种牧草
C.黄河湿地建别墅 D.台州三门核电站
2.我国幅员辽阔,各类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首先遵循的是(  )
A.优势互补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3.嘉兴有个乍浦港。它是环杭州湾地区重要国际转口和分拨配送点。右图信息说明修建乍浦港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地处杭州湾北岸,有深水海岸线
B.临近杭州、上海,腹地经济发达
C.嘉兴造船业强大,船舶设备先进
D.近海渔业资源丰富,捕捞能力强
4.读右图,根据因地制宜原则,丽水市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  )
①发展生态旅游业 ②发展生态农业 ③在坡度大的山地,植树造林 ④把坡度小的低山、丘陵,改造为耕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浙江绍兴市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片:新昌县做透了“旅游文化”,柯桥区做强了“民营文化”,诸暨市做深了“西施文化”,嵊州市抓好了“越剧文化”。绍兴市各地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之一是…………………………………(  )
A.因地制宜 B.优势互补
C.区域合作 D.共同发展
6.舟山渔场千帆竞发,洞庭湖畔稻花飘香,四川盆地天府之国,青藏高原牦牛成群,这些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说明了……………………………………………………(  )
①区域环境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②发展区域经济要积极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③发展区域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④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请你根据图示,选出有利于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措施………………(  )
①将4 335万人全部转移到社会慈善救助机构 ②把精准扶贫作为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中心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提高劳动技能 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非选择题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是全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贫困问题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右图为贵州省略图。
(1)根据材料一,请从我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角度分析浙江与贵州分属哪一地区?并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比较两地的差异。(6分)
材料二:贵州由于长期的滥垦乱伐,再加上石灰岩地区土层薄,植被根系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裸露,从而呈现石漠化现象。
材料三: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培育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示范村,打造出了一张张美丽乡村的特色名片。
(2)综合以上材料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角度为贵州省脱贫提金点子。(6分)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杭州提出了打造“西湖蓝”的概念。(所谓“西湖蓝”指的是杭州的碧水蓝天、全方位的优美生态环境,它既是城市宣言,又是美丽风景。)
(1)“西湖蓝”体现了什么发展理念?(2分)
材料二:【古今中外】
*古*
早在“三代”时期,《逸周书》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不拿斧头进山林砍伐,让草木自然生长)《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还有“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一律令。 *近*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今*
2016年11月7日,气候变化大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拉开帷幕。中方已表示,愿同各方一道,为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作出贡献。
(2)以史为鉴,助力“西湖蓝”,材料二对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有何借鉴意义?(6分)
参考答案
第2节 因地制宜谋发展、向贫困宣战
一、判断并改错
1.错。我国将全国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是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划分的。
2.正确。
二、选择题
1.C 2.B 3.B 4.A 5.A 6.B 7.D
三、非选择题
1.(1)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分)。 浙江:地势平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便利、科技教育水平高等;贵州: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民族文化等。(自然、人文角度各2分)
(2)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身的资源条件发展区域经济(或:利用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和独特文化等发展旅游业),优势互补加强与浙江合作,将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战略角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封山育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乡村等。
2.(1)绿色发展理念。
(2)①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对资源(或:环境)的保护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资源(或:环境)的违法行为;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③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