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苦难与新生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 ,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共有六篇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一篇报告文学和三篇小说。这些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纪念性散文,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纪念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夏衍的《包身工》记述了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和迫害。
《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与美好情感;《小二黑结婚(节选)》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党费》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
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正确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4.鉴赏作品塑造的形象,领悟作者寄托的感情,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学习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科素养。
1.整体认知,全面把握。
本单元所选课文篇幅较长,学习时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整体、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鉴赏形象,分析手法。
本单元六篇课文都有人物形象塑造,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美,结合分析艺术手法,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3.重点词句,重点分析。
对文中的重点词句,比如集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词句等,重点分析,提高阅读能力。
4.对比阅读,个性探讨。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作者、题材相同,主旨相近;三篇小说所反映的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风格各异。通过对比阅读和个性化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1.概括两篇文章所写中国青年的事迹,体会作者对中国青年的赞叹、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2.梳理《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3.反复品味文中语句,理解两篇文章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
4.感受文中议论和抒情文字的表达效果,比较两篇文章所用笔法。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伟大旗手。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主将。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等。
二、探究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
打砍杀,死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各界哗然,中外震惊。4月1日,鲁迅写下这篇悼念遇害青年的《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1931年2月7日,白莽(殷夫)、柔石、冯铿、李伟森(求实)、胡也频五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史称“左联五烈士”。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写作目的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有对烈士英勇精神的赞颂,更有自己情感的抒发。
三、拓展知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团体,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先后有鲁迅、夏衍、冯雪峰等。
“左联”提倡文艺大众化,创办《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等刊物,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批判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和迫害压制活动。其成员的作品多反映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工农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农民的觉醒等,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如鲁迅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和《林家铺子》等等。
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徘徊( )    袍子( )    洋溢( )
菲薄( ) 暂得( ) 踌躇( )
伤疤( ) 苟活( ) 桀骜( )
赁屋( ) 屠戮( ) 涅槃( )
黯然( ) 吮血( ) 不屑( )
惴惴( ) 不惮( ) 转辗( )
竦身( ) 尸骸( ) 戳穿( )
huái
páo

chóu
zàn
fěi

gǒu
jié
lìn
àn
zhuì
sǒng

shǔn
dàn
hái
niè
xiè
zhǎn
chuō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拓荒
( )拓片

( )惩创
( )创伤
tuò

chuàng
chuāng

( )血污
( )淌血

( )攒射
( )攒钱
xuè
xiě
cuán
zǎn
二、字形辨识
( )喋血
( )蝴蝶( )度牒
( )谍报
dié
dié
dié
dié
( )客栈
( )蜜饯( )实践
( )卑贱
zhàn
jiàn
jiàn
jiàn
( ) 殒身
( ) 陨落( ) 功勋
( ) 损毁
yǔn
yǔn
xūn
sǔn
( )和蔼
( )雾霭( )褐色
( )揭露
ǎi
ǎi

jiē
三、词语辨析
1.推测·猜测
辨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
填空 商代的历史只能靠出土的甲骨文和后世的零星记载来进行_____,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探究,至于商代人们的生活细节,只能靠_____了。
猜测
推测
2.干练·精练
辨析 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
精练:(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填空 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_____而且得体,显示出他是一个_____的人。
辨析 正告:严正地告诉。
警告:①提醒,使警惕。②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这是对犯错误者的一种处分。
填空 我们_____外部干预势力,你们的倒行逆施动摇不了我国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坚定原则,切勿将我们的_____当儿戏。
3.正告·警告
精练
干练
正告
警告
四、成语积累
1.长歌当哭:
2.殒身不恤:
3.隐约其辞:
4.素不相识:
5.情随事迁·时过境迁
情随事迁 时过境迁
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辨析:
意思是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清楚。
向来不认识。
“情随事迁”强调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而“时过境迁”不涉及感情,只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变了。
6.郑重其事:
7.人心惟危:
8.急于事功:
9.斩钉截铁:
10.延口残喘:
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做事急于求成。
指人心险恶,难以揣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记念刘和珍君》
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痛斥无耻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卑劣言论,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国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概括两篇文章所写中国青年的事迹,体会作者对中国青年的赞叹、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1.《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销行寥落的《莽原》全年,可见她对革命与真理的渴求。
②疾恶如仇,英勇无畏。“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表明刘和珍勇于反抗;国家危难之时欣然请愿,表现了她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精神。
③善良和蔼,责任感强。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高度的责任感。
2.《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作者是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刻画柔石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有关柔石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和眷恋母亲等材料。
②抓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品质。
③通过连缀零散的材料,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来刻画人物,足见作者对柔石所倾注的深厚感情。
3.“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印证解释。
答案:“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4.《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刘和珍等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是以生命为中国执着奋斗的人。他们充满天真与热情,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
②文中具有崇高品质的年轻人,都遭到了无情的杀戮。
③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他们从年龄上看,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
(二)梳理《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1.《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无话可说”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程君的问话勾起“我”对烈士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早觉得”说明写作此文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②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应该“写一点东西”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也提醒“我”自己不要
忘记烈士的鲜血。“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反动派的“下劣”“凶残”超出了“我”的想象,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所以“无话可说”。
2.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代表人物,每个人物的命运也都多少折射出时代的特点。请你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显示的时代特征,并对作者在这些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做简要梳理。
答案:①爱国人士。刘和珍、杨德群等“被害的青年”和其他请愿群众。他们都怀着一颗爱国心,到执政府前抗争,捍卫民族尊严。作者对他们或悲伤悼念,或尊敬颂扬,既感叹其勇毅,也告诫他们要采用恰当的斗争方式,激励爱国者“更奋然而前行”。
②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他们对外软弱无能,对内疯狂镇压或甘为鹰犬,是民族的罪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③所谓“庸人”。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对死难者没有怜惜,对国家前途漠不关心。作者对他们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状况感到无比痛心,渴望并呼唤他们在沉默中“爆发”,拯救衰亡民族。
3.《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的,都对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革命青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但两文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尝试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
答案:①写作动机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呼吁人们不要像庸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那些牺牲的烈士,而使这个世界得以维持;《为了忘却的记念》希望人们摆脱悲哀的重压,化悲痛为力量,以继续战斗来纪念死者。
②表现情感有差别。《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写道:“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表现的是一种不加控制的悲愤;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却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表现的是一种冷静的悲愤。
③对未来预见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在结尾时写道:“……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的热切希望与期待。《为了忘却的记念》结尾则写道:“……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原因探究:差异的出现,与鲁迅先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而1933年,鲁迅先生已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了。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对反动派的认识更深刻了,对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他比过去更能够冷静地面对黑暗的现实,化悲愤为力量,满怀信心,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投身于摧毁旧世界的战斗。
(三)反复品味文中语句,理解两篇文章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叙写了青年学生的死难过程,尤其是遭到枪杀的一些细节。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写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这是致命的创伤,说明执政府的走狗帮凶们是从背后突然袭击,或者早就躲藏在暗处,蓄谋已久;写张静淑中弹,“其一是手枪”,说明是近距离的瞄准射击,置人于死地的意图十分明显;写杨德群被击中,“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射击距离很近,力度很大,还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反动派丝毫没有想给这些学生留活路。
②写死伤学生的受伤部位,有凭有据地为读者还原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揭露了执政府用心之险恶,批判了执政府粉饰太平、为自己唱赞歌的虚伪。
2.《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杨德群君也死掉了”。这里连用两个“死掉了”,作者为何不用“牺牲”或“死了”
答案:①“牺牲”一般是主动与敌人做斗争,勇敢地献出生命,而刘和珍君们当时是“欣然前往的”,她们并不知道执政府会布下那样的罗网,并要置她们于死地。“牺牲”应该发生在激烈的搏斗之后,然而,她们是赤手空拳,手无寸铁,毫无防备,也毫无还手能力,所以,不能说“牺牲”。
②“死掉了”与“死了”的感情强烈程度有明显差异。“死了”只是平常的陈述语气,感情平淡;而“死掉了”含有一种无辜
之意,是说无缘无故死了,含有十分痛惜、惋惜之情。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太不值得。这与后文提出要避免类似请愿这样代价巨大的斗争方式,要吸取血的教训,尽量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相照应。
3.《为了忘却的记念》末段,有一句说:“……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里用了疑问代词“怎样”,可句末既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用了句号。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句末标点呢
答案:这一句若用问号、感叹号,表达就弱了。①如果改为问号,就变成了疑问句。疑问句是要求读者来回答,但作者此时不
要求读者回答。在这个分句之前已经用“没有写处”“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自己延口残喘”等将感情上受到的沉重压抑说得很清楚,表明这是浓黑的世界。②如果改用感叹号,则变成了作者为此而长叹息。现在,鲁迅愤怒得连长叹息也不需要了,他要的是斩钉截铁的明白无误的陈述。用了疑问代词“怎样”,恰恰是表明毫无所疑、亦无所问,答案就包含在“怎样”里。
(四)感受文中议论和抒情文字的表达效果,比较两篇文章所用笔法。
1.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立场;在词语的反复中,让人感受到他强烈的感情。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简约凝练。“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洋溢”“艰于”,“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中的“出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中的“已”“尤”,用词简约凝练,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爱国青年的哀痛与敬意、对反动派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极度愤怒、对“无恶意的闲人”的无奈失望。
②词语反复。文中五次出现“悲哀”一词,以及“悲凉”“哀痛”“苦痛”等词,五次出现“微笑”一词,其中四次以“微笑”对刘和珍进行形象刻画,三次出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词语的反复使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重复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势,混合了散文的质朴与骈文的华美和气势。
2.用典亦称用事,指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强词句含蓄与典雅之美的方法。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使用了哪几个典故 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①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引用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
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②讲官厅找寻“我”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与秦桧没什么两样的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丑恶行径。表明自己不会束手待毙,而是“逃走”,要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
③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我”“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用向秀作《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进一步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3.同是纪念死难烈士的纪念性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请你简要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不同点: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憎恶与仇恨,并深刻总结血的经验与教训,激励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把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作者用生活琐事寄托或抒发深沉的怀念之情,以此来加强那“不能忘却”的感受。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学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同学们感慨万千,请你为刘和珍写一篇悼词。
答案:示例:
悼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一颗邪恶的子弹,穿透了刘和珍年轻的身体,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在这里对刘和珍致以沉痛的哀悼!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出生于贫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刘和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进步思想教育。1923年秋,刘和珍考入北京女
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26年3月,日本借口维护《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扬言要用武力进攻中国,刘和珍对此发动女师大学生举行抗议集会。3月18日,北京学生数千人集会游行示威,刘和珍带病参加,担任女师大指挥,当请愿队伍来到执政府门前时,遭到执政府门前卫队的乱枪镇压。刘和珍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2岁。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灭亡的是你的身躯,不朽的是你的灵魂。
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年轻的心活在黑暗的边缘,已压抑了数不尽的志气,18日的清晨,这志气连同着年轻的生命一齐爆发,散向大地,洒遍花草,溶进流水,融入人心。
时光的车轮不再停驻,你的灵魂却依旧年轻。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你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刘和珍君,你该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只要有熊熊烈火的地方,就会有你的重生。金羽在残阳中闪亮,好比天上的星,永不陨落。
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
“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
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自我校对]
1.解析: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可分条概括为忙碌、辛苦等。
答案:①忙碌 ②辛苦
2.解析: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应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由“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由“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由“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1.题目要求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概括型,一种是概括+分析型。
2.如果只要求概括,答出人物形象特征即可;如果还要求分析,就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人物的每一个特征。
答题思路:
①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出围绕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②找出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子,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性格特征。
③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人物的身份地位及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