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了解机器人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了解机器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动化”的简单原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动化”的简单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谁能告诉我机器人是怎么回事,你知道的机器人能干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机器人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机器人的知识。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见于隋炀帝命工匠按照柳抃形象所营造的木偶机器人,施有机关,有坐、起、拜、伏等能力。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隋书》里曾记载了一个机器人的故事:“……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抃。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杨广没登基的时候,和文士柳抃就结成了好友,登基之后,关系更铁。只可惜大半夜把柳抃召进紫微城大内总不妥当,杨广只好“望梅止渴”,命人照柳抃的模样做了一个木偶,装上机关,木偶能坐能站还会磕头。杨广兴致来了,就和这个木偶月下对饮欢笑。2、发展阶段①第一代机器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1947年,为了搬运和处理核燃料,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遥控的机器人。1962年美国又研制成功PUMA通用示教再现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机器人可以重复地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比方说汽车的点焊机器人,它只要把这个点焊的过程示教完以后,它总是重复这样一种工作。②第二代机器人:感觉型机器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对于外界的环境没有感知,这个操作力的大小,这个工件存在不存在,焊接的好与坏,它并不知道,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研究第二代机器人,叫感觉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拥有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如力觉、触觉、滑觉、视觉、听觉等,它能够通过感觉来感受和识别工件的形状、大小、颜色。③第三代机器人:智能型机器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明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带有多种传感器,可以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判断及决策,在变化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中,自主决定自身的行为3、机器人有三大特征:1、身体:是一种物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形态。2、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3、动作:认可机器人都有一定的动作表现。 4、举例:会沿着黑线走的小车、学校里参赛作品:神通小精灵、神通智能银行等等都是机器人。 5、表演:这辆小车能在黑框内行走,它具有识别黑线的功能。 4、小结:事实上,机器人的形状各式各样。实际意义上的机器人,应该是“能自动工作的机器”。有的功能很简单,有的就复杂得多。可以那么说,机器人就是一种有一定智能的机器 教后反思: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了解机器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动化”的简单原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动化”的简单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理解机器人的大脑(RCX)。 讲解:你可能感到奇怪,我们是怎么让机器人弄懂我们想让他做什么的?原来,所有的机器人都有一个大脑,那就是(RCX),它是个微型电脑,是机器人整个系统的核心。所有的机器人都需要我们告诉他作什么。我们是这样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的,主要包括有3项内容。 输入设备:通过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把这些信息传到机器人的大脑进行处理。 程序:给机器人的一些操作指令,让机器人遵循你的意愿做你说想要它做的事情。 输出设备:通过马达、灯泡和声音等一些输出设备,使机器人产生动作、声音等一系列的运动。 三、介绍常用的传感器(输入设备) (1)光传感器:能检测光线明亮、黑暗的程度,相当于人体的眼睛视觉器官。 (2)触动传感器:能检测有没有碰到物体,相当于人体的皮肤感觉器官。(3)温度传感器:能检测温度的高低,相当于人体的皮肤感觉器官。 (4)角度传感器:能检测扭转角度的多少,相当于人体的是视觉器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