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道德与法治选择题易错易混1-6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道德与法治选择题易错易混1-6课

资源简介

九下道法1-6课选择题易错易混
第一课
1.1949年,建国,站起来
2.1978年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富起来
3.十八大(2012),进入新时代,强起来
4.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消除不能用“相对贫困”、“贫困”)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没实现
7.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8.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不是“最大力量”)
9.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
10.1992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
1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6.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7.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1.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23.缩小贫富差距(不能说消除),不可能平均分配
24.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
25.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26.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9.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课
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激活创新引擎
2.2050年,建成创新强国。我国还不是创新强国。
3.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7.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三课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不是“公民”
2.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注意区分“本质特征”和“真谛”
3.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最广泛(广泛性):①主体广泛(有很多人有民主的权利);②权利广泛(一个人有很多的权利)
最真实(真实性):排除法
最管用(管用性):①制度体系;②跟西方对比,我国的优势
最真实(真实性)是对的。
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6.村委会、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无基层行政权。乡村最基层政府(最基层政权)是乡(镇)政府,城市最基层政府(最基层政权)是街道办。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画出最大同心圆
12.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人大代表直接……)
13.义务和权利都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说“扩大”或者“缩小”
14.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达权、提案权、质询权
15.人大四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6.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17.执法机关:公检法,最主要是政府。行政机关:政府
18.民主决策:事前。民主监督:事后。不能根据“建议”、“意见”等词眼简单判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要判断其是事前事后提出的意见、建议。
19.公民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或者说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0.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方式:(三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2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间接选举(县级以上)
22.不能说“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应是“人民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因为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管理国家事务,难道人大代表不算人民吗?
不能说“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应是“人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总之,看到“国家事务”、“管理国家”和“权力”三个词时,人民应该是“直接或间接”。
2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23.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打电话,信访,电子邮件等等。
第四课
1.有良法不等于有了法治,善治的“善”是指善良。
2.法律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我国法律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是全体公民。
3.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
4.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政府:行政。党:执政。
7.权力机关:人大(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有立法权: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
权力:想到人民、人大。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是法律规定的。
权益:一般前面需加形容词,如“合理”、“合法”、“正当”等,但“人民群众权益”除外。
9.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10.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党的十五大 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1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核心是依宪执政。
13.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但法治与道德不可互相代替!
13.由谁产生,对谁负责,受谁监督
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人大代表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人大监督。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受人民监督。
第五课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任何东西都不能全面继承,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全部摒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当代中国的发展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第六课
1.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没有彻底、没有完全解决!
还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发展经济并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安吉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并没有先后之分。3.不能说“禁止”、“不能”开发资源,要说“合理”“适度”开采
4.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6.人口现状:见题纲,
人口年龄结构没有严重失调!人口质量没有快速提高。
7.资源现状:见题纲
8.环境现状:见题纲
环保工作的首位:预防为主、源头治理
9.三孩政策并没有改变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0.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颠过来说“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不能颠过来说“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