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学案:做守法的公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学案:做守法的公民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目标
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提供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提供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明白未成年人活动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不要硬拼,要智斗。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种类;知道犯罪的维护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明白未成年人活动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不要硬拼,要智斗。明白法律援助的方式。
考点梳理
1、为什么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叫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种?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责任 举例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如《民法典》) 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 欠债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扰乱社会治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如《刑法》) 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
4、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它们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而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大,情节严重。
相同点: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比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致他人轻伤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6、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包括哪些?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7、如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9、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10、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的分类是什么?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14、如何预防犯罪?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1、为什么要善用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寻求法律救助的途径有哪些?
①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②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13、诉讼的含义及重要地位是什么?
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重要地位: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保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其他方式(借助第三方的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14、面对违法犯罪,我们青少年如何做到有勇有谋?
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5、青少年为什么要见义智为?
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6、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17、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我们应该如何做?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补充: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法守法尊法用法护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
真题触摸
例1.(2021年云南省中考真题)近年来,故意高空抛物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漫画中的行为认识正确的( )
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②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④只是不道德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由题文信息可知,故意高空抛物是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的表现,此举具有社会危害性,属于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②③正确,可当选;④错误,属于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故选A。
答案:A
例2.(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刘某诱骗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刘某的行为是(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解析】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由此分析题目可知,刘某的行为触犯了行政管理法规,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例3.(2021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李某因侵占他人财物,被人民法院判处返还财产;张某因高空抛物致人伤害,被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李某和张某所受处罚的法律依据分别是( )
A.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 B.行政法律法规、刑事法律
C.民事法律法规、刑事法律 D.刑事法律、民事法律法规
【解析】题干中李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处罚的依据是民事法律法规,承担的是民事责任;张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处罚的依据是刑事法律,承担的是刑事责任,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例4.(2021年甘肃兰州中考真题)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下列生活现象,观点正确的是( )
A.小云上小学,是享有劳动权的表现
B.小梅主动依法纳税,行使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小峰去法院起诉县政府,属于民事诉讼
D.15岁的童某贩卖50克毒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解析】分析可知,小云上小学,是享有受教育权的表现,A说法错误;小梅主动依法纳税,履行了公民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B说法错误;小峰去法院起诉县政府,属于行政诉讼,C说法错误;依据《刑法》的规定,15岁的童某贩卖50克毒品属于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D说法正确。选D。
答案:D
四、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的行为底线就是( )
A.不违纪 B.不违法 C.不说谎 D.不犯罪
2.我们青少年要了解违法行为及其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序号 案例 违法类别 法律责任
① 赵某持刀抢劫,致人重伤 行政违法 行政处罚
② 云南贺某因非法出售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刑事违法 刑事处罚
③ 毛某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扬州警方刑事拘留 行政违法 行政处罚
④ 王某在网上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被要求赔礼道歉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下图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处分的情况图,这表明( )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③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④任何公民违法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能揭示的道理是( )
A.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B.小错必铸成大错,违法必走向犯罪
C.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D.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5.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生活在法治社会,公民应该( )
①增强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②分清是非,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
③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④只要不犯罪,其他可以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 )
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C.主刑和附加刑 D.无期徒刑和死刑
7.2021年8月26日,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吴某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属于主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旷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规定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沾染上这些行为( )
①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②因为年龄小,没啥大不了的
③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④要及时改正,防患于未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杨某从楼上扔出杂物碰坏一辆轿车,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判处有期徒刑属于附加刑 B.杨某的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
C.杨某应增强法治意识 D.杨某违反的是我国的民事法律
10.八年级学生小名在放学回家路上,看见社会青年手持凶器拦截本校学生要钱,他假装胆怯,躲开拨打110报警。这表明小名( )
A.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B.是缺乏见义勇为精神的表现
C.不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D.多管闲事,不利于保护自己
11.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 )
A.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B.通过有关部门调解、仲裁解决争议
C.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益
D.通过民间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
12.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我们要( )
①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③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④学好课本知识,其他毫不关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既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的一种手段,也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是( )
A.诉讼 B.仲裁
C.和解 D.调解
14.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 )
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
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
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中学生陈云帆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陈云帆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陈云帆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他( )
①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勇为,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②胆子太小,不敢当面制止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
③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④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一 某校九年级学生王某,因为回头多看了同班同学李某一眼,就遭到李某及其同伴的殴打。殴打造成王某轻微伤害。王某报警后,当地派出所介入调查,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警告。
材料二 市民蔡某因对当地一家医院的治疗效果不满,用菜刀追砍该医院的医护人员,造成医务人员一死四伤。法院裁定被告人蔡某犯故意杀人罪,考虑其患有偏执性精神障碍,且有自首情节,法院依法判决蔡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材料一中李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2)材料二中蔡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该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根据违法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成几类?
17. 2021年7月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南京,面对严峻考验,不同的人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
“优分答卷”
社区加强居民进出小区的管控,要求必须接受体温检测、佩戴口罩、出示苏康码,市民们尽管因此感到不太自在,但考虑到管控的必要性,还是自觉配合检查;小区卡口及核酸检测点,许多身穿红马甲的市民在参加防疫志愿服务活动。
“差分答卷”
少数市民不听从卡口管控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戴口罩、拒不配合检查,甚至辱骂殴打工作人员,公安机关依法对这些市民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极少数风险区内的市民私自离开隔离管控区,隐瞒行程和接触史,对防疫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依法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
结合答卷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如何交上面对疫情考验的满意答卷。
18.(文明上网 预防犯罪)
材料一 当今社会正处网络时代,网络逐步渗透到人类的社会体系中,学习、交友等都离不开网络,像我们的信息课和微信平台,丰富着我们的学习生涯。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材料二 王强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沉迷于网络游戏后,他沾染了吸烟、酗酒、赌博等恶习。毕业后因偷窃财物、参加赌博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后来他和另外两个网上认识的“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的一周内作案多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网络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2)结合材料,请你分析王强走向犯罪的原因。
(3)青少年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9.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赵某和张某无心学习,初中未毕业辍学了,在外游荡。为满足住宿、吃饭等消费需求,他们抢劫他人财物,在两个月时间内疯狂作案十多次。实施抢劫时,他们还带着辣椒水和弹簧刀。最终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该案,被告人赵某和张某因抢劫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五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
(1)人民法院对赵某和张某的判决中:____________是主刑,___________是附加刑。
(2)赵某和张某从“无心学习”到合谋“抢劫”,再到被判刑的过程,给了我们中学生哪些深刻的教训?
(3)运用你的经验和智慧,说说在面对歹徒持刀抢劫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本题选B。
2.B【解析】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分析可知,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①说法错误;贺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②说法正确;毛某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扬州警方刑事拘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③说法错误;王某的行为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
3.B【解析】从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处分的情况图,可以看出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说明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①③说法正确;
这幅图主要强调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并没提到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②不符合题意,不选;任何公民违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犯罪则要受到刑罚处罚,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4.C【解析】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与题干不符,A错误;一般违法及时改正不会走向犯罪,B错误;从法律的角度看“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能揭示的道理是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犯罪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我们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C正确;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错误;故本题选C。
5.A【解析】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生活在法治社会里,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分清是非,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故①②③正确;我们不能犯罪,其他违法的事也不能做,故排除④;故本题选A。
6.C【解析】依据教材知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故C正确;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都属于主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行政处罚不属于刑罚,故排除B;无期徒刑和死刑都属于主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本题选C。
7.C【解析】题干表述了吴某犯罪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②③说法正确;①错误,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不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罚,只有犯罪行为才受到刑罚的处罚,排除;④错误,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罚金不属于主刑,排除;故本题选C。
8.C【解析】“旷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给未成年人自己和家庭带来危害,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要及时改正,防患于未然,故①③④正确;年龄小也要预防犯罪,养成好习惯。故排除②;
故本题选C。
9.C【解析】题干中杨某高空抛物受到刑罚处罚,说明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杨某应该树立法治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故C正确;A说法错误,有期徒刑是主刑,故排除A;
B说法错误,杨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受到刑罚处罚,故排除B;D说法错误,杨某违反的是我国的刑法,故排除D;故本题选C。
10.A【解析】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民的责任,但要讲究策略。题干中小名的表现,启示我们在同违法犯罪行作斗争的过程中,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见义智为,运用智慧同违法犯罪作斗争,A正确;D观点错误,不是多管闲事,此举有利于保护自己;C观点错误,小名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B观点错误,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讲究见义智为;故本题选A。
11.C【解析】据教材知识,遇到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益,故C说法符合题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可以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通过有关部门调解、仲裁解决争议;或者通过民间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但不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故AB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12.A【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说法①②③正确;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不能只学好课本知识,说法④错误;故本题选A。
13.A【解析】据教材知识,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我们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中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的一种手段,也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故A说法符合题意;BD都不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故B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和解不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D【解析】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学法、知法、守法,①正确;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防微杜渐,②正确;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行为极易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学习上多看积极健康的书籍,③错误;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抵制不良诱惑,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④正确;故本题选D。
15.D【解析】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题干中中学生陈云帆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陈云帆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陈云帆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他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勇为,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①正确;不过去当面制止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是懂得防范侵害的表现,并不是胆子太小,②错误;题干强调有勇有谋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保护与题意无关,③错误;中学生陈云帆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陈云帆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陈云帆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他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④正确;故本题选D。
16.(1)行为违法行为。
(2)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
(3)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材料一中李某的违法行为类别, 联系法不可违相关知识;
(2)第一小问的设问主体为材料二中蔡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联系预防犯罪相关知识。第二小问的设问主体为该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联系犯罪的基本特征;
(3)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的知识,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17.①“优秀答卷”中市民虽然感到不自在但仍自觉配合检查,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能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劳动)。市民参加防疫志愿服务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奉献社会,积极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应像他们那样交上面对疫情考验的满意答卷。②“差分答卷”中少数市民不配合检查甚至辱骂殴打工作人员,这是错误的,说明他们不懂得遵守社会规则,没有做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极少数市民私自离开隔离管控区,隐瞒行程接触史,是错误的,说明他们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以上行为都是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违法行为),依法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应增强规则和法律意识,提升道德品质,以交上面对疫情考验的满意答卷。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诚实守信、法不可违等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后,运用教材知识点总结作答。
18.(1)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沉迷网络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等。(2)沾染了不良习气,产生不良行为;没有及时改正不良行为;交友不慎;法律意识薄弱等。(3)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等。
【解析】(1)本题考查网络的消极影响,需要运用课本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的知识作答。(2)本题考查预防犯罪,需要运用课本中加强自我防范的知识作答。(3)本题考查预防犯罪的要求,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19.(1)有期徒刑。罚金。
(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等。
(3)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等。
【解析】(1)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需要运用课本中了解罪与罚的知识作答。
(2)本题考查预防犯罪,需要运用课本中加强自我防范的知识作答。
(3)本题考查见义“智”为,需要运用课本中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知识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