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跟踪训练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上图中x处为(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3.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底部 D.软流层【答案】1.B 2.B 3.A【解析】1.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的深度为2900千米,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误;从图中可知地震波的波速在①处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快,B正确;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因此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B。2.图中的X处深度约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应为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3.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故选A。【点睛】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由外至外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B之间为地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图中( )A.①为岩石圈 B.③为地壳 C.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D.软流层为液态物质组成5.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4.C 5.D【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是岩石圈,B错误,C正确。软流层为熔融状态,D错误。故选C。5.结合上题,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岩石圈。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且③包括①,D正确,A、B、C错,故选D。【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口分布密度差异C.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位于莫霍面以上 C.横波不能通过 D.不包括软流层【答案】6.A 7.D【解析】6.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 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受到速度快的纵波的影响,随着地面上下顛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 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所以“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一般认为横波.....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以后......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可知,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与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BCD错误。故选A。7.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由各类岩石组成,D正确;软流层才 是岩浆发源地,A错;岩石圈包括莫霍面,B错;横横波可以通过地壳和地幔,到了古登堡面时才不能通过,所以可以通过岩石圈,C错。故选D。【点睛】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020年1月25日01时55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35°,东经39.12°)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莫霍面以上 B.软流层以下 C.莫霍面以下 D.古登堡面以下9.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C.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答案】8.A 9.B【解析】8.陆地地下莫霍面的平均深度33千米,软流层一般在地下100千米以下,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土耳其东部,属于陆地区域,而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因此震源应该位于莫霍面以上,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以下、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下,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地震波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横波到达,建筑物左右摇晃时容易倒塌,由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符合题意;“黄金12秒”,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联度不大,故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10.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1.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 )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12.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 )A.1层 B.2层 C.3层 D.4层【答案】10.D 11.A 12.C【解析】10.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海洋相对较薄,故排除③圈层,C错误。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而震源深度为100千米,故最可能位于④圈层,D正确。故选D。1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后纵波到达水面后,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下图为四川省九寨沟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景观图所包含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4.构成该景观的要素中,属于内部圈层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答案】13.C 14.D【解析】13.读图可知,图中包含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ABC错误,岩石圈为内部圈层,D正确,所以选D。【点睛】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2)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________(3)图乙中B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4)指出甲图中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5)图甲中M和N的数值可能依次是( )A.41 39 B.43 37 C.42 36 D.40 38(6)图乙中A波突然消失处的界面名称为________。【答案】(1) 短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2)D(3) 纵波 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或纵波能通过古登堡面,横波不能通过古登堡面(4)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或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地壳(5)A(6)古登堡(界)面【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短;原因是上海位于沿海地势较低,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大多是在地幔中传播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可知,地震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因此传播用时短。 (2)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同时纵波在液态中传播速度也下降,因此D正确,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速度突然要减为零,纵波波速也要下降,但纵波能通过液态,不能消失。所以ABC错误。故选D。(3)图乙中B波的传播速度快,且B波能在固态、液态中传播,能通过古登堡界面,因此B波是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且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不能通过古登堡界面。(4)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km,小于当地地壳厚度,因此位于地壳层。(5)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高更高,低更低”可判断,M处闭合等值线数值为42,与两侧的低值等值线上的数值相同,是一个低更低的区域,因此数值为40~42之间;N处闭合等值线数值为38,与两侧的高值等值线上的数值相同,是一个高更高的区域,因此数值为38~40之间。因此A正确,故选A。(6)图乙中A波是横波,横波突然消失处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CONTENT目录01新课导入02新知讲授03课堂小结04随堂小练新课导入视频导入:地球的圈层结构新知讲授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01地震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级经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距震中远近、震源深度、建筑物坚固程度等都影响烈度。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那一点,称为震中。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称为等震线。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P)(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性质,透视了地球内部结构02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合作探究:1.观察下图,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速度增大纵波变慢横波消失1.观察下图,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在17和2900千米处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将这两个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和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识内核呈固态。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少。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相近,一般把这个高度做为大气层上界。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存大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它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在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三个圈层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课堂小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不连续面划分依据三大圈层地震波、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随堂检测【答案】(1)水圈 ;生物圈。(2)岩石圈;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3)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陆壳中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地壳薄。【解析】(1)外部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的是水圈;地球上特有的圈层是生物圈。(2)在沉积岩中一般能找到化石,沉积岩属于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3)莫霍界面以上至地表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陆壳中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地壳薄。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跟踪训练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上图中x处为(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3.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底部 D.软流层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B之间为地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4.图中( )A.①为岩石圈 B.③为地壳 C.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D.软流层为液态物质组成5.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B.C. D.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口分布密度差异C.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位于莫霍面以上 C.横波不能通过 D.不包括软流层2020年1月25日01时55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35°,东经39.12°)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莫霍面以上 B.软流层以下 C.莫霍面以下 D.古登堡面以下9.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C.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10.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1.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 )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12.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 )A.1层 B.2层 C.3层 D.4层下图为四川省九寨沟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景观图所包含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4.构成该景观的要素中,属于内部圈层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2)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________(3)图乙中B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4)指出甲图中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5)图甲中M和N的数值可能依次是( )A.41 39 B.43 37 C.42 36 D.40 38(6)图乙中A波突然消失处的界面名称为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课件.pptx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跟踪训练(原卷版).doc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跟踪训练(解析版).doc 导入视频:地球的内部圈层.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