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知识梳理及强化训练-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总复习实用笔记及集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认识论知识梳理及强化训练-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总复习实用笔记及集训

资源简介

认识论知识梳理及强化训练-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总复习实用笔记及集训
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陷阱①、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陷阱②、青少年偏爱网络阅读,老年人偏爱纸质阅读,说明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选择的对象不同。
陷阱③、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陷阱④、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实践活动。
陷阱⑤、实践既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陷阱⑥、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
陷阱⑦、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陷阱⑧、盲目的实践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陷阱⑨、“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陷阱⑩、实践具有主观性。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陷阱①、实践具有社会性,其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存在个人的实践活动。
陷阱②、手机下载停车软件,在导航的引导下实现自动泊车,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强调合作)
§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
例题: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奔月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2000年版)提出,中国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4年2月,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启动,分“绕”“落”“回”三阶段:三年内实现卫星绕月飞行,六年内实现月球车在月面软着陆并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把月球样品采回地球。
自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航天工程的系统管理方法,汇聚全国包括港澳地区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协同推进、攻关攻坚,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从2007年到2019年,我国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卫星和探测器,完成了“绕”和“落”的任务;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火箭全力托举嫦娥五号飞向月球,23天后,嫦娥五号带着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地球。嫦娥五号承载着探月工程中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探月工程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续,我国将依据月球样品及数据管理办法,广泛征集合作方案,鼓励国内外更多科学家参与研究,力争获得更多成果。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知识,说明中国月球探测活动带来的启示。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月球探测计划”、逐步推进、“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都体现了实践的目的性、能动性,启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有计划性、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②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汇聚全国包括港澳地区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协同推进、攻关攻坚,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启示人们要根据现实条件,学会与人协作。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月球探测计划分“绕”“落”“回”三阶段:三年内实现卫星绕月飞行,六年内实现月球车在月面软着陆并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把月球样品采回地球,体现了每一阶段都是根据前一阶段取得的成果确定。这启示想问题办事情要以已有的成绩为基础,再接再厉。
3、实践的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题1: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在疫情初期,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病毒的特性,探索防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防控措施,最后终于战胜了新冠病毒。中国研制的疫苗经过世界各国的应用,有效率接近80%,增强了全世界战胜病毒的信心。
结合材料,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面能够取得防疫胜利的原因。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在与新冠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其防控规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研制的疫苗助力世界防疫斗争。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使得中国迅速控制住病毒蔓延,为世界防疫提供了经验。
例题2、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解剖学、哲学等,曾经连续两年零五个月不间断学习。当时一些人虽然也学习西学,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一七〇八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用十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这个重要成果却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反倒是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了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谈谈“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给我们的启示。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需要理论做出解答。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指南。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5、实践的知识
①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题:深圳特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19年12月,深圳颁发《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通过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熔铸新时代特区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等举措,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城市文明建设提供成功案例、丰富例证。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阐释从创建深圳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合理性。
答案:
①改革开放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能动性。从创建深圳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承担着为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率先探索的历史使命。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立足于深圳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为我国各地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借鉴;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基于新时代新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深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提供新的经验。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共中央“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6、真理及其特征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要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例题1:有一个叫《嗅苹果》的故事,讲的是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给一些来请教他的人上课。柏拉图拿出一个假苹果,让大家闻一闻,看闻到了什么味道。大多数人都说:“闻到了!闻到了!是香味!”有一个没有闻到香味的人,他没有回答。但看到别人都闻到了香味。他便开始动摇,也跟着那些人喊了起来。柏拉图脸上的一丝微笑消失了!一个真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在权威面前。谁也没有成功!
运用真理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对柏拉图“在权威面前。谁也没有成功!”的认识。
参考答案: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没有闻到香味的人在权威柏拉图面前退却了,最后与真理失之交臂。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敢于怀疑,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真理。
例题2、近年来中式快餐照搬外国快餐经验,屡屡失败。中餐企业照搬西餐的工序和流程,培训出没有厨艺经验的人,也可以做出一道相对稳定的菜。但许多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并没有质的突破,依然离不开厨师,菜品依然波动,连锁发展依然受到限制。在中餐标准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则对犯错者“一棒子打死”,这种不允许犯错的极端思维同样制约了中餐标准化进程。中餐和西餐的食物存在巨大差异,它们的烹饪设备、生产流程、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中餐业要快速发展,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标准化。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知识分析,中餐业“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标准化”的必要性。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中餐和西餐的食材、烹饪设备、生产流程、管理方式不同,中餐企业不能照搬照抄西餐的经验。要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化方案.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在中餐标准化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怕,要正确对待错误,不能将犯错者“一棒子打死”,要允许犯错,最终才会取得成功。
7、认识过程
①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立、观、方、知、生、思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题1、甲骨文发现120年来,先后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当时的语言文字状况和历史文化面貌了解还很不充分,甲骨文字的形态和使用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且异体字很多,通常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知识,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个左右,其余均处于“无解”状态。
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当前仍有3000 多个甲骨文单字“无解”的原因。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对甲骨文时期的实践活动了解不足,影响了甲骨文的释读。
②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的制约,具有反复性。甲骨文研究受到研究者知识水平、科学技术等条件限制和甲骨文自身内涵复杂且形态不断变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依然有大量未识的甲骨文字有待考释。
熟记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为什么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
例题2、罗吉尔·培根是13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也是近代实验小学精神的先驱。他先在牛津大学学习,后又到巴黎大学学习数年,博览群书、眼界开阔,再加上他的老师教给了他批判和怀疑的精神。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提出了那个时代从未出现过的独特的论断:人们之所以经常犯错误,有四个原因,一是对权威过于崇拜;二是囿于习惯;三是囿于偏见;四是对有限知识的自负。
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罗吉尔·培根上述论断的合理性。
①由于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认识往往具有反复性;对人类而言,认识具有无限性,而对于单个的个体而言,认识又是有限的;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对权威的过于崇拜,由于认识主体的偏见与习惯,以及知识构成的局限,使得人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局限性,片面性。
③罗吉尔·培根的论断符合上述观点,是合理的。因为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题3、2019年12月10日,张某某的宝马轿车停放在某市阳光国际花园106幢楼下的停车位上,后被高空坠物砸坏车后挡风玻璃。因没有监控,且事故发生在傍晚,没有目击证人,报警后无法确认侵权人,张某某要求物业公司和106幢业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物业公司辩称,张某某的损失不是物业公司所致,应由具体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大多数业主认为这样不公平,拒绝赔偿。导致对肇事者的追查一波三折。法院认为:因一单元1101在装修,故侵权人应推定为该户业主林某某。有人认为,对高空坠物肇事者的寻找及归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运用一个哲学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对高空坠物肇事者的寻找及归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认识。
真理及客观性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张某某宝马轿车被损伤,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肇事者,找出真相,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该观点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认识往往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肇事者追查及归责受到各方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的限制,众说纷纭;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受事发时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确定谁是肇事者,导致对肇事者的追查一波三折。
即使对肇事者的追查一波三折,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归责失去公平。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这就需要明确归责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破坏法律的尊严和公平性。
例题4、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这是继1975年、2005年之后,中国第三次公布这一地球最高峰的海拔数据。珠峰测量不仅在于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更在于全面和深刻地认识珠峰,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求知和探索。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综合运用北斗导航、重力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明显提升了珠峰测量精度(见图),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于处在板块活跃区域,频繁发生构造运动的珠峰来说,只有近期的测量成果才最接近现实情况。高程测量不能仅依赖测绘技术和高科技设备,必须靠人来完成。参与这项风险极高的任务,攀登者的勇气和毅力令人心生敬意。再攀珠峰,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和仪器,刷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人类对珠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对珠峰的认识为什么会越来越深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对珠峰的认识是在多次攀登珠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类对珠峰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和具体实践条件的限制,几代中国珠峰攀登者和测绘队员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不断创新的测绘 技术再测珠峰,人类对珠峰的认识方法不断改进,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从认识的客体来看,珠峰频繁发生构造运动,人类对珠峰的认识不断发展。攀登珠峰,不断刷新人类认识世界。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求索真理的历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