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轮复习|历史与社会
2022中考名师导航
01
考纲分析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02
知识回顾
一、秦始皇
秦统一六国
(1)时间
公元前230—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2)影响
① 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秦始皇的统治措施
政治
措施:
(1)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设立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称为“始皇帝”
(3)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4)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
影响: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A.措施:
(1)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统一全国的货币
(2)统一度量衡
B.意义:
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
A.措施:
(1)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推行全国,后演变为隶书
(2)统一思想: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B.影响:
(1)统一的文字有利于秦帝国政令的推行,成为维系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2)“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统一,但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法律
A. 措施:
颁布了大量律令,加强法治
B. 影响:
有利于有效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但是法律过于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交通
A.措施:
(1)统一车轨: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2)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的基础上,拆除所有路障,修建通往各地的宽阔驰道
B.影响:
使车辆可以畅行全国,便利了交通,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边疆治理
A.措施:
(1)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
(2)在战国时期秦、赵、燕的基础上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影响:
修筑长城,防御了北方匈奴的进攻,保护了北部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发;巩固了边防,扩大了疆域版图
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
功:
(1)统一六国,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2)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3)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
过: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实行暴政,动用酷刑,滥用民力,赋税沉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
总评:
功大于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千古一帝
二、汉武帝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政治
A.措施:
(1)接受主父偃的提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2)建立刺史制度(地方),定期巡视地方,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
(3)设立司隶校尉(中央),监督京师百官及皇族
B.影响:
政治上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监督,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经济
A.措施:
(1)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
(2)盐铁官营,由中央统一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B.影响:
经济上控制货币铸造与盐铁产销,极大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文化
A.措施:
(1)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家思想,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2)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B.影响:
(1)思想上推行儒家思想,有利于思想统一,有利于国家稳定,巩固统一;
(2)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边疆治理与对外关系
A.措施:
(1)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北部边患
(2)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B.影响:
(1)汉朝北部的边患基本解除,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范围;
(2)密切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汉武帝时期,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三、唐太宗
1.唐太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政治
A.措施:
(1)正确认识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仁政。
(2)能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3)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的内容;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B.影响:
(1)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比较安定,政治较为清明,
(2)三省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A.措施: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节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影响:
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逐步增强
文化
A.措施:
(1)沿袭并完善隋朝建立的科举制,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出生低微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B.影响:
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让出身低微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并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
民族政策
A.措施:
(1)改变过去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民族团结
(2)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加强唐蕃友好
(3)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B.影响:
民族关系处理融洽,唐太宗赢得少数民族的爱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对外政策
A.措施:
(1)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2)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
B.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清明统治时期
四、宋太祖
1.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政治
A.措施: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的权力
B.影响:(1)积极: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2)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经济
A.措施:派遣官员(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B.影响:
(1)积极: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消极:造成了地方财政的困难
文化
A.措施: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文人治国)
B.影响:
(1)积极: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推动了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2)消极: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读书做官论的盛行
军事
A.措施:
(1)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2)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3)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B.影响:
(1)积极: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消极:频繁的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北宋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斗争中,负多胜少,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君臣礼仪
A.措施:规范君臣礼仪,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B.影响:进一步加强皇权
对宋太祖统治措施的的评价
(1)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崇文抑武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机构膨胀,造成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宋的灭亡奠定基础
03
知识迁移
前209
年陈胜、吴广
农民
起义
前207
年秦朝
灭亡
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25年东汉建立
220年东汉灭亡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
西汉
东汉
前206
年
前202
年
9年
西汉灭亡
楚汉之争
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
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
1世纪
基督
教诞生
汉朝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国家治理上的共同点
1. 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励精图治,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都重视改革吏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3. 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措施 影响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郡县制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边疆民族 统一车轨修驰道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巩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同时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促进地区间的交流
开发了边疆,巩固了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
措施 影响
政治 实行推恩令
建立刺史制度,设立私隶校尉
经济 货币铸造权和盐铁生产经营权收归中央
文化 罢黜百家;推行儒学教育
边疆民族 和战匈奴
派张骞出使西域
削弱诸侯王实力,巩固中央集权
加强了监督,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统治;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但又限制了其他学术思想,对学术发展不利
巩固了边疆,保证大一统的局面
沟通了西域,在汉朝时,新疆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汉武帝
措施 影响
政治 虚心纳谏,善于用人
完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经济 减轻赋役负担;
边疆民族 开明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西藏
保证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中央集权
选拔治国人才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巩固边疆,加强民族融合
有利于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太宗
措施 影响
政治 解除统军大将兵权;建立禁军轮流驻防;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利;派官员管理地方财务
采取崇文抑武策略;增设机构分割制衡官员权利;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加强
武人干政风险降低,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官员权力受到限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但同时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局面
宋太祖
人物 领域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宗
政治 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视君民关系;完善三省六部制。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的权力。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将铸币和盐铁专卖权收归中央。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人物活动比较
中国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作用
共同点:都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1) 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加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 消极作用:容易出现独裁和暴政,引发人民反抗和起义
04
典精例题
1.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 )
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 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
2.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为我国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刑部
D
B
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
5.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B
6.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宋代转运使( )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7.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是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等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即使长期分裂,人心仍朝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创新举措: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郡县制。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
影响:巩固了中央政权,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三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1)材料一中“汉皇帝”是谁?“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汉皇帝:汉武帝。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减轻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汉政权等。
(2)材料二中的“臣”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有何深远影响?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远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加强统治的两项主要措施。
措施:统一铸造钱币;征伐匈奴。
(4)综合上述材料,西汉的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作用: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钱穆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以三省六部制为例,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三省六部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是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不同意。以三省六部制为例,其实本身就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这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体现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为强化皇权服务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