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必修二 政治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最广泛(权利广泛、主体广泛)、最真实(三大保障、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权利得到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最管用(一整套制度体系)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
(2)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选举方式
(1)从选民角度分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①直接选举
【理解】①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②缺点:成本较高,组织技术难度大,不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③适用范围:在国家事务方面,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在社会事务方面,居委会、村委会选举。
②间接选举
【理解】①优点: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②缺点:使选民与侯选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
③适用范围: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
(2)从候选人角度分为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①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 等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理解】①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②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民的自由选择。
②差额选举
【理解】①优点: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②缺点:竞选是差额选举的一种形式,如果不加规范,易出现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我国的选举制度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并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特别提醒】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一般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社会听证制度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不等于公民有“决策权”
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1)性质:村委会、居委会都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我国的基层政权机构是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不是行政领导关系,而是一种工作“指导”关系。
(2)意义:①发展基层民主,是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民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有效的途径。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5.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信访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
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是新形式、新方法。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对公民的要求:①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6.综合探究: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要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和服务
政府的性质:是人民的政府,便民利民的政府。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④加强社会建设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担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撑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怎样对政府进行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3)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③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
④人民政协的监督 ⑤ 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⑥司法机关的监督(法院和检察院)
(2)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①审计部门 ②上级政府 ③下级政府
4.综合探究:政府权威
(1)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3)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4)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念全部活动中。
4.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5.执政方式: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
第六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②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职权
①立法权:是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
全国人大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③决定权:是指决定国家(或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的权力。
④任免权
(4)监督权:①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
2.人大代表
(1)地位、产生和任期:
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民主选举产生,县乡两级是直接选举,其余的都是间接选举。
任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5年。
(2)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③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的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2)根本原因:国家性质决定的
(3)必要性:适合国情的好制度
(4)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表现:
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理解】①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②在我国,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监察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统称为国家机关(或“国家机构”、“国家政权机关”)。③我国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④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七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解】①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人民政协的性质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2)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3)人民政协的主题: 团结和民主。
(4)人民政协的职能: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民族原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 ② 民族团结 ③ 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2)核心内容:自治权
(3)自治机关: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5.综合探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九课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最重要的是主权,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基本权利
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自主决定”等。
平等权:“不分大小国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等。
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捍卫主权”等。
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权益”“管理驻外使馆”等。
(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2.联合国
(1)性质: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关系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作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形式
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十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综合探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