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课型 新授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 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双基训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板书 设计 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猜想—实验—结果—思考 课后 作业 准备:一个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币、一张图画纸、透明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用“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科学道理。 理解石子之间有空隙,而且石子这间的空隙总要占一定的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问题。 渗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让学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与溢出水的关系。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使学生理解向装满水的水杯中不断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石子的体积这一科学道理,为将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铺垫。 1从《寓言》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乌鸦喝水》是一个伊索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人们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运用身边可以利用到的任何东西帮助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有突破精神,不达到目的不放弃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坚持过后,总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可能是伊索寓言,名为“乌鸦和水罐”,佩里索引号为390。在伊索的原版里,乌鸦先是试图把水罐弄翻,发现力量不够,然后想到了丢石头的办法。4世纪的寓言作家阿维安努斯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聪明才智比蛮力更重要,16世纪画家弗朗西斯·巴罗则说它的寓意是“需要是发明之母”……总之,作为一个寓言,它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法。那么今天我们来换一种解读:乌鸦到底能不能靠丢石头喝到水?怎样的条件下它能成功,怎样的条件下不能呢? 2揭示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目的。 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这结论是阿基米德首先提出的,故称阿基米德原理。结论对部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同样是正确的。同一结论还可以推广到气体。 历史: 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原理,奠定了流体静力学的基础。传说希伦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他冥思苦想多日,在跨进澡盆洗澡时,从看见水面上升得到启示,作出了关于浮体问题的重大发现,并通过王冠排出的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在著名的《论浮体》一书中,他按照各种固体的形状和比重的变化来确定其浮于水中的位置,并且详细阐述和总结了后来闻名于世的阿基米德原理:放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从此使人们对物体的沉浮有了科学的认识。 [3] 实验一 向有1/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实验二 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 着重让学生体验研究方法。 应用实例 气球 阿基米德原理可用于解释气球的上升机理:充满轻气体的气球的自重小于它所排开的空气的重量(浮力)。 液体比重计 对部分浸入液体的比重计,它所受到的浮力:F=W=γV 。 式中W为比重计的重量,V为浸入液体的体积;γ为液体的比重。若已知W和V,可确定比重γ。 排水量 Vmax=m船/ρ水 由ρ=1,得 Vmax=m船/1 简写: V=m 即体积常数等于质量常数。合称排水量。 积云对流 阿基米德静浮力可使积云对流得以发展,在稳定层结大气中可以产生重力内波。 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 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