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打包下载(8科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打包下载(8科8份)

资源简介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
A.所有的正数 B.等于的数 C.接近于的数 D.不等于的偶数
2.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 )
A.,; B.,;
C.f(x)=∣x∣,; D.,。
3.下列给出的几个关系式中:①{0},②{}{a,b},③{a,b}{b,a},
④{(a,b)}={a,b},中,正确的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函数f(x)=的定义域为( )
A、[1,+) B、(-,2] C、(1,2) D、[1,2]
5.已知函数f(x)=x+1,其定义域为{-1,0,1,2},则函数的值域为( )
 A.[0,3] B.{0,3} C.{0,1,2,3}  D.{y|y≧0}
7.函数的值域为( )
A、(0,1) B、 C、 D、
8.已知映射f:A→B,集合A中的元素x与集合B中的元素y=对应,则B中元素9的原象为( )
A、15 B、6 C、8 D、9
9、下列不等式中,与|x-2|<3的解集是 ( )
A、(-1,5) B、 C、 D、
10. 设集合A=, B=,要使,则p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P>1. B. P C. P<1 D. P
12.函数f (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不等式xf(x) >0的解集是 (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f(x)=2x+3,则f(1)=____________,f[f(1)]=___________.
14.方程x2-2x-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
15、如果集合A={x|ax2+2x+1=0}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a的值为 .
16、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f(x+1)的定义域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设,,,求
⑴ A∩B ⑵ A∪B ⑶(CA)∩(CB) ⑷(CA)(CB)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f(x)是一次函数, 其图像过点A(0,1)、B(2,3);求f(x)的解析式。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A,B=,且,求实数的值组成的集合。
20.(本小题满分12分)
(1)求函数的定义域;⑵ 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1.(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求:
(1)若,求函数的最大值。
(2)若函数在定义域内y随x增大而增大,求的取值范围。第I卷(共95分)
第一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5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5分)
1. No one helped me. I did it all ________ myself.
A. for B. by C. from D. to
2. Mary said s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_ him.
A. have seen B. seeing C. see D. be seen
3. We had ______ fun at Mary’s party last Sunday.
A. a lot of B. a great many C. a large number of D. many a
4. — I’ve just been to my first language class.
— Oh really ________ . Which language are you studying
A. So do I B. So have I C. So I do D. So I have
5.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sun ________ in the east and ________ in the west.
A. rose; set B. rises; sets C. raises; sets D. raised; set
6. The manager didn’t ask him to come. _______, he was fired.
A. In other words B. In a word C. In many ways D. In any way
Mr. and Mrs. Scott preferred a house in the country to spend their late years
to ________ in a large city.
A. this B. one C. it D. that
My sister _____ the League last month and she has decided to _____ the activity
to help the aged next week.
A. joined;join in B. joined in;join C. joined;join D. joined in;join in
As we all know, most boys are _____about sports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football.
A. interested B. enthusiastic C. careful D. popular
When Tom admitted _____to the teacher this morning, he was told to avoid ____lies again.
A. lying; to tell B. lying; telling C. to lie; to tell D. to lie; telling
11. My parents are busy _____money in order to pay the high tuition(学费).
A. to earn B. earning C. with earning D. earned
12. She held a gold medal, trying to keep back her ___tears.
A. exciting B. excited C. excite D. excites
13. Our class was ____three groups when we went on our outing.
A. separated from B. divided into C. divided by D. separated into
14. I don’t think you will be bored in Ms White’s class, __________
A. do you B. don’t you C. will you D. won’t you
15. _____ great fun it is to swim on such a hot day!
A. What B. What a C. How D. How a
16. I didn’t follow the _____printed on the box, and broke the machine.
A instructions B. explanations C. text D. disciplines
17. The questions which are ________ to yours are not easy to answer.
A. different B. similar C. real D. the same
The father as well as the children _________ skating on the frozen river every Sunday
afternoon in winter.
A. is going B. go C. goes D. are going
19. –What a beautiful picture you have drawn.
-_________.
A. Not at all B. Thank you C. You’re right D. I’m proud of you
20. — What’s your attitude ___ this question
— Sorry, I keep it secret.
A. for B. in C. to D. at
21. She is ___ like her brother. He is dark and she is fair.
A. not B. nothing C. no D. none
22. No dictionaries can ________ all the English idioms(习惯用语).
A. tell B. show C. say D. cover
23. Mr. Wang is______a teacher; he is also our friend.
A. more than B. other than C. rather than D. better than
24. The teacher in our class is younger than _____ in your class.
A. one B. that C. him D. /
25. Is the child old enough for ____school
A. all B. the C. a D. 不填
26. I am very _______with the teachers and the technology in our new school.
A. impressed B. impression C. having impressed D. to impress
27. The factory produced __________cars in 2004 as the year before.
A. as twice many B. twice as many C. as many twice D. twice as many as
28. — _____do you find the lessons of Senior High?
—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 What B. How C. Why D where
I don't think ______ possible to master English without much memory work.
A. this B. that C. its D. it
30. Rather than_____on a crowded bus, he always prefers _____ a bicycle.
A. ride; ride B. riding; ride C. ride; to ride D. to ride; riding
31. I have many friends, __________are businessmen.
A. some of whom B. some of them C. some of which D. of whom
32. Do you know the girl_____ Mary
A. naming B. to be named C. naming herself D. named
33.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the movie with me tonight
— _____,but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A. I’d love to B. That’s all right C. It doesn’t matter D. Not at all
34. —Did you sleep well last night
—Far from that! One of my neighbors _____music pretty loud.
A. plays B. is playing C. was playing D. would play
35. —Could you tell me_____at the meeting
—Sorry,I don’t know. I didn’t go to the meeting that day.
A. what does he say B. what he says C. what he said D. what did he say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填入文中相应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as an unusual tale(故事) telling of the daughter of a mechanic(技工). One day while walking along the bank of a lake, the girl 36 to see 20 eggs laid by a wild goose(天鹅). After some time the girl 37 the mother would not return to her eggs and she 38 to take them home. There she carefully 39 the eggs in the heat of a lamp. Several days 40 _the eggs broke and the baby geese came into the 41 .
Geese are known to take the first living thing they see as their mother. 42 , to these young geese, the girl was their mother.
As they 43 , the girl was able to 44 her birds to run across the grass, but she could not teach them to 45 . The girl became increasingly worried about this, both when 46 and in her dreams. Later, she had an 47 : She would pilot(驾驶) a plane to guide them in 48 . She asked her father for a plane and he assembled(组装)a small aircraft for her.
Caring about 49 safety, the father decided to pilot the plane himself. However, the birds did not 50 or follow him, and 51 slept in the grass.
One day, the girl 52 into the plane, started it and soon left the 53 . Seeing their mother take to the air, the birds 54 flapped(拍打)their wings and 55 . She flew the plane freely in the sky, her young birds following.
36. A. managed B. attempted(尝试) C. happened D. supposed
37. A. realized B. expected C. imagined D. admitted(允许)
38. A. helped B. decided C. afforded D. meant
39. A. placed B. protected C. treated D. examined
40. A. ago B. out C. later D. long
41. A. family B. lake C. home D. world
42. A. But B. Also C. Thus D. Still
43. A. increased B. improved C. rose D. grew
44. A. ask B. lead C. want D. allow
45. A. fly B. race C. swim D. sing
46. A. asleep B. away C. around D. awake
47. A. idea B. opinion C. explanation D. excuse
48. A. sky B. heaven C. flight D. plane
49. A. his B. her C. their D. its
50. A. respect (尊敬) B. remember C. recognize(认出) D. receive
51. A. so B. instead C. hardly D. too
52. A. climbed B. looked C. reached D. fell
53. A. house B. floor C. water D. ground
54. A. secretly B. disappointedly C. patiently D. eagerly(热切地)
55. A. looked for B. set out C. went by D. turned back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能正确回答所提问题或完成所给句子的最佳答案。
A
Many children use the Internet to get usefu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to relax in their free time. But some of them are not using in a good way. Here are some rules to make sure you are safe and have fun on the Internet.
Make rules for Internet use with your parents. For example, when you can go online, for how long and what activities you can go online.
Don’t give your password (密码) to anyone else, and never leak ou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your real name, home address, age, school, phone number or other personal information.
Check with your parents before giving out a credit (信用) card number.
Never send a photo of yourself to someone in e-mail unless your parents say it’s OK.
Check with your parents before going into a chat room. Different chat rooms have different rules and attract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You and your parents must make sure it’s a right place for you.
Never agree to meet someone you met on the Internet without your parent’s permission (允许). Never meet anyone you met on line alone.
Always remember that people online may not be who they say they are. Treat everyone online as strangers.
If something you see or read online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leave the site. Tell a parent or teacher right away.
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d like to be treated. Never use bad language.
Remember—not everything you read on the Internet is true.
56. If you want a true friend on the Internet , you can ____________ .
A. tell the people what your name is . B . meet the people on line alone.
C. write an e-mail about yourself . D. get your parent’s permission.
57. It’s good for children to ________ on the Internet.
A. give password to others B. get usefu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C. give out a credit card number D. go into a chat room as they’d like to
58. The underlined phrase “leak out” in the third paragraph may mean “________.”
A. give away  B. leave out C. give out D. put away
59. If your parents don’t agree, never ________.
A. read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B. relax in your free time
C. have a face-to face meeting with anyone you met online
D. 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d like to be treated
60.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
A. How to use Computers B.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C.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D. Internet Safety Rules
B
Do you know why different animals or pests (昆虫) have their special colors Colors in them seem to be used mainly to protect themselves.
Some birds like eating locusts (蝗虫), but birds cannot easily catch them. Why It is because locusts change their colors together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lors of crops(庄稼). When crops are green, locusts look green. But as the harvest time comes, locusts change to the same brown color as crops have. Some other pests with different colors from plants are easily found and eaten by others. So they have to hide themselves for lives and appear only at night.
If you study the animal life, you’ll find the main use of coloring is to protect themselves. Bears, lions and other animals move quietly through forests. They cannot be easily seen by hunters (猎人). This is because they have the colors much like the trees.
Have you ever noticed an even stranger act A kind of fish in the sea can send out a kind of very black liquid (液体)when it faces danger. While the liquid spreads over (散开), its enemies (敌人)cannot find it. And it immediately swims away. So it has lived up to now though it is not strong at all.
61. From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 locusts________.
A. are small animals B. are easily found by birds
C. are dangerous to their enemies D. change their colors to protect themselves
62. How can pests with different colors from plants keep out of danger
A. They run away quickly. B. They have the colors much like their enemies.
C. They hide themselves by day and appear at night. D. They have to move quietly.
63. Bears and lions can keep safe because _________.
A. they have the colors much like the trees B. they move quietly
C. they like brown and gray colors D. they live in forests
64. Why can the kind of fish live up to now
A. Because it is very and strong.
B. Because the liquid it sends out can help it escape from its enemies.
C. Because the liquid it sends out can kill its enemies.
D. Because it swims faster than any other fish.
65. 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The Change of Colors for Animals and Pests B. Colors of Different Animals and Pests
C. The Main Use of Colors for Animals and Pests D. Some Animals and Pests
C
In 1993 an unknown American called Clarence Nash went to see the filmmaker Walt Disney. He had an unusual voice and he wanted to work in Disney’s cartoon(动画片) film for children. When Walt Disney heard Nash’s voice, he said:“Stop ! That’s our duck!”
The duck was the now-famous Donald Duck, who first appeared in 1934 in the firm The Wise Little Hen. Donald lived in an old houseboat(水上住家) and wore his sailor jacket and hat. Later that year he became a star after an eight – minute Mickey Mouse film. The cinema audience liked him because he was lazy and greedy(贪婪的), and because he lost his temper (发脾气) very quickly. And they loved his voice when he became angry with Mickey’s eight nephews(侄子). Soon Donald was more popular than Mickey Mouse himself, probably because he wasn’t a goody-goody like Mickey.
In the 1930s, ’40s and ’ 50s, Donald and his friends Mickey, Goofy and Pluto made hundreds of Disney cartoons. He also made educational films about the place of the USA in the world, and safety in the home. Then in 1966 Donald Duck and his voice disappeared – there were no more new cartoons.
Clarence Nash died in February, 1985. But today’s children can still see the old cartoons on television and hear that famous voice.
66. Who made Donald Duck film ______
A. Mickey Mouse. B. Clarence Nash. C. Walt Disney. D. Pluto.
67. When was the first Donald Duck film made ______
A. In 1933. B. In 1934. C. In 1966. D. In 1930.
68. Who was Clarence Nash ______
A. A cartoonist. B. Donald Duck’s voice. C. A film-maker. D. A film star.
69. Where do today’s children see Donald Duck ______
A. In new film. B. At the cinema. C. On television. D. At concerts.
70. The underlined word “audience”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______ .
A. reads C. law freedom
B. formal interview D. the people who watch a film at a cinema
D
There once lived in China a very foolish king and queen. One day the queen had a baby daughter. When they saw their baby, they both cried out, “My goodness! How small it is! It’s hairless and toothless! It’s a monster!” They sent for all the doctors in the country and ordered them to prepare some medicine for her.
“When she drinks your medicine, she must grow to the right size and have hair and teeth,” the king said, “If you don’t do this, you’ll have a beating.”
The doctors thought it impossible, but they dared not say anything against the king’s order. Just then and old doctor stepped forward. “Oh, we shall certainly obey your order,” he said, “but it takes time. We have to dig a mineral from the Kun Lun Mountains when the snow melts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now melts on those mountains only once in six years. So we need twelve years.”
At last the king agreed and the doctors took away the little princess. On her twelfth birthday, they brought her back to her parents with long black hair and beautiful teeth. The king and queen were very happy and gave the doctors expensive presents.
7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makes the sentence untrue The baby was ______.
A. Toothless B. hairless C. unusual  D. small
72. The doctors would be beaten if ______.
A. the baby daughter didn’t drink their medicine B. they refused to obey the king’s order
C. the baby daughter grew to the right size D. the baby daughter became a monster
73. The old doctor wanted to keep the king’s daughter for twelve years because ______.
A. they needed a lot of different plants B. they need a lot of different minerals
C. this would give the baby time to grow up
D. they had to dig a mineral the snow melted for the second time
74. The doctors thought it impossible ______.
A. for them to change the king’s order B. for them to prepare the medicine in twelve years
C. for the small baby to drink the medicine
D. for them to make the baby have teeth and hair or grow teeth at once
75. ______ the king wouldn’t have given them expensive presents.
A. Had the doctors not brought back a beautiful girl B. If the doctors hadn’t found the minerals
C. Had the doctors not been able to prepare the magic medicine
D. If the daughter were still a monster twelve years later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5分)
第一节 单词拼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填写句中所缺的单词。
1. Our_____________(先前的) teacher was kind to us.
2. The girl used to be s_____________ , but now she is brave to make a speech in public.
Mr. Davies teaches us chemistry, which is my __________(最喜爱的) subject of all.
4. I get a lot of _____________(快乐,乐趣) from reading.
5. The b_______________ of the other students shows that they like Ms Shen too.
6. The smell ______________(消失) quite at last.
7. Shijiazhua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Hebei P______________.
8. My first i of Ms Zhang was that she wa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kind.
9. Take a look at your (时间表). Be sure to get there on time.
10. The result was so terrible, which d everyone of us.
第二节 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 The young women teacher is very ________ _______ (受欢迎) her students.
2. With Ms. Shen _______ ________ (教我们),we’ll improve our English quickly.
3. Tom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on time,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结果) he was fired by the company.
4. I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参加) all kinds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every week.
5. Three years later, I will _____ _____ _________(上大学).
6. I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想要) make as many friends as possible here.
7. Because of the bad weather, we _______ ________ (不得不) stay at home yesterday.
8. We all believe that we’ll _______ ________ (取得进步) with Mr. Shen’s help.
9. The children were nervous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在开始的时候)
the performance(表演).
10. English is widely used _______ ________ (遍布) the world.
三、书面表达(共计25分)
假如Maria是你们的外籍老师,请你根据以下提示,以 “Maria—My English Teacher”为题,写一篇介绍她的短文。
提示:1. Maria来自英国,近两年来教你们口语;
2.她是个金发碧眼的中年妇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3.她执教严格,但很有耐心,很受学生的欢迎;
4.她的课生动有趣,并经常鼓励学生多说英语,使你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下个月她要离开中国回英国,你们祝她身体健康,旅途愉快。
要求:1.要点齐全,叙述有条理;2.词数120-150。
英语口语:spoken English 金发碧眼:fair hair and blue eyes 中年的:middle-aged
生动有趣:lively and interesting 鼓励某人做某事:encourage sb to do sth
德州跃华学校2012—2013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英语试题(用时120分钟)
命题人:姚春发 周洪春 张素环 2012-10
完形填空
36-40 CABAC 41-45 DCDBA 46-50 DACBC 51-55 BADDB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56-60 DBCCD 61-65 DCABC 66-70 CBBCD 71-75 CBCDD
第II卷
第三节(略)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Na=23 H=1 Cl=35.5 O=16 C=1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3分,共48分)
1、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分析和测试物质结构、跟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下列不属于现代化学研究重要手段的是( )
A.x-射线 B.天平 C.质谱 D.核磁共振
2、近代化学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 
A.1869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B.1803年原子学说的建立
C.1771年氧化学说的建立 D.1661年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5mL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的是( )
A.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 B.有气体生成
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D.溶液变浑浊
4、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以下自救方法得当的是( )
A.只要在室内放一盆水 B.向地势低的地方撤离
C.观察风向,顺风撤离 D.用湿毛巾或蘸有纯碱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5、查阅资料发现,金属钠不仅能跟氧气和水反应,还能跟多种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用不着的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6、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于杀菌消毒 B.有效成分是氯化钙
C.可用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 D.工业上常用氯气和消石灰制得
7、将Cl2通过管子灌到鼠洞里能够灭鼠,这是利用Cl2的( )
①毒性 ②漂白性 ③密度大于空气 ④氧化性
A.①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
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0.012kg 12C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C.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
D.1molNe中含有6.02×1024个电子
9、下列关于摩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表示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 摩尔是描述宏观物质多少的单位 D.摩尔是粒子数与阿伏伽德罗常数之比
10、Na2O 与Na2O2的共同之处是( )
A.均为淡黄色固体 B.均是碱性氧化物
C.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均有碱 D.均与CO2反应生成O2
11、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而氯离子是无色的
B.氯气、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所含微粒完全相同
C.氯气能与水发生反应,常温下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
D.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本身没有漂白作用
12、用漂白粉溶液浸泡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其漂白效果会更好的原因可能是(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漂白粉溶液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 HClO
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13、如图: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 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D中不可能是浓硫酸 B.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
C.D中可以是水 D.通入的氯气含有水蒸气
14、下列各选项中物质在反应时,生成白烟的是( )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C.钠在氯气中燃烧 D.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
B.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约等于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H2O的摩尔质量是18g
二、填空(共46分)
17.(12分)在空气中切开一块金属钠,可看到断面呈 色,具有 ,但断面很快变 ,主要是由于生成一薄层 ,若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观察到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把1.15g钠放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 g,
反应方程式是
18.(4分)Na2O是 色固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制取Na2O通常采用的方法是2NaNO2+6Na===4Na2O+N2↑,不采用钠在氧气中燃烧而采用此法是因为 。
19.(4分)氢氧化钠又称 、 或 ,它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发生 。
20.(3分)用自来水养金鱼时,应先将水“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8分)(1)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氯水中,溶液显______色,起作用的是________;过一会,溶液颜色逐渐褪去,起作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往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起作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2)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的有关反应:
现象是:
22、(7分)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和漂白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__。
(3)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2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次氯酸,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将漂白粉溶于水中,呈白色浊状物,静置沉降。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随后溶液迅速褪色,说明漂白粉溶液呈 性(填“酸、碱或中”), 并具有
性。
(2)甲、乙、丙分别是(写名称):甲 乙 丙
(3)写出化合物A与化合物B反应,生成单质乙和化合物C的反应方程式:
三、计算
24.(6分)有一块表面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钠,总质量为5.22g,投入到94.98g水中,待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氢气0.2g。求
(1)其中含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g?
(2)反应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A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说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令人燃起烽火,诸侯王蜂拥而至。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 (  )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  )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3.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4.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5.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6.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重大意义是 (  )
A.长期维护了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B.使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C.王朝更替频繁,有利于打击地主势力D.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7.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9. 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0. 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机构是(  )
A.节度使 B.都察院 C.谏院 D.尚书省
11. 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和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  )
A.御史大夫、知州 B.刺史、通判 C.刺史、知州 D.御史大夫、通判
12.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所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 “泥版文书的出土,宏大的王室陵墓,好战尚武的气息”。这反映了(  )
A.克里特文明 B.斯巴达文明 C.雅典文明 D.迈锡尼文明
14.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池塘。”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勃兴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A.海洋 B.山川 C.河流 D.森林
15. 下列有关雅典公民帕罗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①步行一天去参加公民大会 ②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 
③其妻子无权处置自家财产 ④就战争问题连续五次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说明他(  )
A.逆民主潮流而动 B.对民主失去信心
C.极力宣泄个人偏见 D.看到民主制度弊端
17.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8. 《大宪章》的颁行对英国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加强了英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B.确立了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C.给王权设定了界限,推动了英国民主制的发展 D.确立了议会主权
19. 2009年4月,英国民众2万多人在网上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布朗下台。布朗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20. 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措施是(  )
A.实行三权分立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21.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地贯彻。这种机制不包括(  )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
C.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D.白人、黑人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分权制衡
22.为了能够使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英国女王派她女儿安妮公主到“狮城”为伦敦“呐喊助威”。下列对英国女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英国女王由英国议会直接选举产生 
②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要“临朝理政” 
③英国女王在礼仪上、形式上是至高无上的,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 
④英国女王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③
23.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这是因为(  )
①是政府首脑 ②掌握行政大权 ③不受议会监督 ④是国家元首 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4.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中世纪英王的内阁演化而来 B.首相必须从下院的多数党中选出
C.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D.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25.2010年5月11日,英国首相布朗宣布辞职,卡梅伦(保守党)就任英国新首相。据你所学,在英国大选中,卡梅伦成为新首相的关键步骤是(  )
A.得到英国国王的批准 B.得到议会的支持
C.成为保守党领袖 D.在英国选民的普选中获胜
2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对科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兴起于隋文帝时期 ②唐朝开始设进士科
③这一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对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27.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28.下列官员或机构中监察重点是地方官员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谏院 ④都察院 ⑤六科给事中 ⑥按察使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⑥
29.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
A.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1题6分,32题10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2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1分)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与图一相比,图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说明了什么?(1分)
【主题2】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材料二 宋代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负责财政大权,到了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3)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有何区别?(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问题。(11分)
材料一:加迪是一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他是家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即是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加迪干地里的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请问:他为什么愿意去?(1分)
材料二:加迪的妻子海伦也想跟在丈夫后面去瞧瞧热闹,反被加迪骂了一顿,不让她去大会。请问:这是为什么?(1分)
材料三:加迪来到公民大会会场,一个人进去后,听到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有两 项:第一项是投票选出对民主造成威胁的人。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的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片陶片,写下民主妨碍者的名字后,交给工作人员。加迪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衣着体面的贵族来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库特森。他的名字被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喧闹,很多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他自以为自己在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其实只是打退了几个敌人而已,就居功自傲。他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有的说:“他怎么会被选上的?肯定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中伤他。”
请问:这段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1分)你如何评价它?(4分)
材料四:第二项议题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主持 人首先宣布了发言人资格。事先已 经有所准备的贵族们立刻分为两派,互相攻击。这时,加迪的一个远亲亲戚桑拉跳上了讲台,正准备发表演说,突然听到下面一个声音:“这个殴打父母的不孝之子有什么资格在这儿发言?”原来加迪在告发他。在一片臭骂声中,桑拉下了台。
请问:桑拉为什么被人们轰下台?(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材料五:公民大会结束后,加迪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倒霉的加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成为民众法庭6000个审判员中的一名,这次他审判的对象是苏格拉底。请问:这段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 (1分)
材料六: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年70岁,被控犯有 “不敬国神”,“教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用哲学观点为自己辩护,加迪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苏格拉底竟然说:“像他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加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可能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表决以360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请问:由此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弊端? (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0分)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请回答:
(1)假如罗莫洛生活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的时代,法官会怎么判?(1分)为什么?(1分)
(2)罗马什么时候有了成文法?(1分)习惯法为何会发展为成文法?(1分)
(3)同样的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1分)依据是什么?(1分)
(4)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十二铜表法》颁布的重要意义。(4分)
35.阅读下列材料:(6分)
2008年10月29日英国《旗帜晚报》报道: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生财有道,离职一年来布莱尔已经靠在全球各地演讲收入达1 200万英镑,这足够其还400万英镑的房贷。谈及购房的初衷,布莱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写道,2003年英国政府支持美国出兵伊拉克引发众怒,“布莱尔感到自己随时可能被人(从首相府)扫地出门……无家可归,我知道我们必须在伦敦买房”。
请回答:
(1)根据英国法律,布莱尔辞职,其内阁成员是否随其一起辞职?为什么?(2分)
(2)伊拉克战争时,如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撤兵?为什么?( 2分)
(3)如果2003年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伊拉克,布莱尔将面临怎样的处境?(2分)
31.答案 (1)察举制。“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科举制。隋(或隋唐时期)。
32.答案 (1)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图二中中央机构设置比图一多,丞相的职权削弱,这是以分权得以集权的体现,说明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3)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33.【能力提升】
1、雅典的民主政治有津贴制度保证
2、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力,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3、评价:A、它驱除了反对民主政治的敌人,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
B、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扎的工具
4、根据雅典公民大会的辩论章法,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得在公民大会发言。
说明了在雅典公民享有民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个人道德修养。
5、轮番而治,加迪作为雅典公民,有权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法庭审判员
6、这种轮番而治并不能保证才德兼备的人成为执法人员,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公正、公平。
34.答案 (1)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不断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3)判受伤或阵亡士兵的家人胜诉。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本试卷分I卷(单项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试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第Ⅱ卷。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属于商品的选项是( )
A.信用卡
B.超市里买一送一的赠品
C.朋友送的生日礼物
D.纸币
2.关于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三者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B.货币是唯一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D.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也在增加。去年,小张的工资从5 000元涨到了6 000
元,其中2 000元用于付房租,1 500元用于购买一款原价为2 500元的手机。在这里6 000
元、2 000元、1 500元、2 500元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
A.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C.贮藏手段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D.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4.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 )
A.该家庭的收入水平高
B.该家庭的收入水平低
C.该家庭的消费意识强
D.该家庭的消费意识滞后
5.人没有付出的话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等
价交换原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次具体的交换过程都是等价的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绝大多数场合是等价交换,少数场合是不等价的 
④交换的平均场合是等价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
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
利润为人民币( )
A.1400万元 B.5600万元
C.7000万元 D.9800万元
7.在数码产品市场上多种品牌激烈竞争的时候,苹果公司凭着独有的操作系统、独具特色的产
品一直引领潮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而其他企业紧随其后。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③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利用品牌效应占领市场
④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8.“70年代吃肚饱,80年代吃味道,90年代吃品质,今天我们吃健康”,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
年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 上述观点是通过__________来说明__________。( )
A.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B.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C.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D.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9.以前外出就餐,人们往往习惯于使用一次性餐具,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换代,人们开始偏
爱于高温消毒的循环使用餐具。这表明绿色消费的核心是( )
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B.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C.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D.可持续性消费
10.某国生产一件K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甲企业生产一件K商品所需的个别劳动
时间为1.5小时,如果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生产的一件K
商品的价值( )
A.是原来的1.5倍
B.是原来的0.75倍
C.不变
D.无法确定
11.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有利于( )
①我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②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③缓解就业压力
④人民生活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1年4月6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再度上调,国家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来调
整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商品A是商品B的替代品,商品B与商品C是互补品的关系,当商品B价格上升时,商品A
与C的需求会发生的变化为( )
A.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商品C的需求量减少
B.商品A的需求量减少,商品C的需求量增加
C.商品A的需求量增加,商品C的需求量增加
D.商品A的需求量减少,商品C的需求量减少
14.“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这说明银行卡(   )
A.可以透支,缓解暂时收入不足
B.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取款时没有任何限制
D.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15.假设2010年某国1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24元。如果2011年生产M商品
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2011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24元 B.16元
C.20元 D.18元
16.做公务员的小王和在私企打工的小吴的工资水平相当,但小王的消费水平比小吴高出很多,
而小吴则把大部分工资存起来,以备将来失业、养老。小王的消费水平比小吴高是因为( )
A.当前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B.过去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C.前者比后者更崇尚物质生活享受
D.未来的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17.右边是某商品在2008年下半年的价格走势。
下列选项中对该图理解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的生产规模
B.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C.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有可能降低
D.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降低,互补商品需求量有可能增加
18.近期,我国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就必须关注物价的上涨。一般来说,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角
度看,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提高利率→投资下降→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②本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③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④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 )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房子装修可以自行设计,出外旅游可以自定路线,使用手机可以自定铃声……如今,在城
镇居民生活中,定制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现象的出现(   )
①说明求异消费心理的个性化已成为消费的主导 
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③说明生产者针对顾客的个性需求,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④有利于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节约社会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
A.消费品耐用程度不同
B.消费品类型不同
C.交易方式不同
D.消费的目的不同
23.小品《不差钱》中的那句“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没了,钱没花完”已成为新的流行语。从当
前我国经济形势看,要立足扩大内需,尤其要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句经典台词的可
借鉴之处是(  )
A.要从众消费,有钱就花
B.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要鼓励适度消费,刺激消费
D.要鼓励信贷消费、超前消费
24.国务院决定,2011年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这也是我国政府自2008
年以来连续四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政府已经或正在提高城镇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同时加强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援助。这样做的依据是(   )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物价上涨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高考前夕,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商贩推销“作弊笔”的现象。有些商家,只要能赚大钱,哪
怕是违法的生意,他们也会“迎难而上”。没错,商人是该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可也不能昧
着良心去赚钱。上述材料主要告诉我们( )
A.对金钱必须要取之有道,诚信经营
B.货币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很重要
C.在金钱面前应该坚持用之有度
D.作为商品经营者不用讲究道德
A.企业获利增加
B.商品供不应求
C.企业获利减少
D.商品供过于求
2010年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05年的1:8.1,变化为1:6.8左右。回答7~8题。
27.材料情况的出现意味着(   )
①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②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③美元兑换人民币增多 
④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8.不考虑其他因素,中美汇率的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
①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更具竞争力 
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更便宜
③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更有利 
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更划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0年12月22日零时起,汽油每吨上涨310元,93号汽油售价从之
前的6.92元/升涨至7.17元/升;97号汽油售价涨至7.63元/升。下列选项中执行货币职
能与材料中相一致的是( )
A.交电话费200元
B.用300元买一双鞋
C.付购房费定金5000元
D.别克2011新款汽车售价23.8万
30.下列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生产供大于求
B.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C.贷款利率超过存款利率
D.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非选择题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共12分)
图一
图二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两图表明商品生产和交换受什么规律支配?简述该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8分)
32.读下面三段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
两位农民向农业专家打听棉花价格行情,农业专家把国际、国内棉花供大于求的信息告诉了他们,并分析棉花收购价格会比上年略有下降。下面是两位农民听后的反映和认识:
农民甲:农产品价格涨跌与其市场销售及其质量状况有直接的关系,棉花收购价格下跌是正常的。
农民乙:我不该投资上千元,一下子扩种了10亩棉花,比去年多种了一倍,总以为去年种棉花赚了钱近年还能赚,明年干脆不种了,全部改种西瓜、蔬菜得了。
(1)运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对农民甲、乙的认识进行评析。(8分)
(2)结合(1)中的结论,说明农民应如何面对价格涨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品价格变动会对生产经营产生哪些影响。(4分)
33.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当前大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消费的比例较高。
材料二 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上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有所增加,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材料三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时下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1)结合材料一,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作出分析。(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4分)
(3)有针对性地给大学生提出一些消费建议。(4分)
月份
价格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 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繁殖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独立完成
D.除病毒外,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003年全国部分省爆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它与大肠杆菌最明显的区别是( )
A.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有无细胞结构 C.有无细胞壁 D.有无遗传物质下
3.能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是( )
A. 原子 B.分子 C.细胞 D.个体
4.生活在一片草原上的哪些生物可构成一个种群( )
A.一只蝗虫 B.全部蝗虫 C.全部昆虫 D.全部生物
5.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所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6.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
A.水螅 B.心肌细胞 C.变形虫 D.卵细胞
7.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步骤,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的观察对象,由视野1到视野2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装片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②
C.⑤④③② D.④⑤①②
8.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为40×时,则在视野中最多可看到的完整细胞是(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9.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①噬菌体 ②蓝藻 ③酵母菌 ④乳酸菌⑤支原体 ⑥水绵 ⑦小球藻
⑧葡萄球菌 ⑨链球菌 ⑩青霉菌
A.①②④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⑩ D.②④⑤⑥⑦⑩
11.细胞质不是静止的,一般呈环形流动。在用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时,视野中一叶绿体位于液
泡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实际上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
别为( )
A.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上方,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上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D.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下方,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12. 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变形虫、蓝藻、香菇 B.烟草、变形虫、链霉菌(放线菌)
C.小麦、番茄、杨树 D.酵母菌、灵芝、土豆
13.洋葱表皮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壁
14.细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前者( )
A.无核膜 B.无细胞壁 C.无细胞膜 D.无DNA
15.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
C.所有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D.细胞对另一个个体的其他细胞起作用
16.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
A.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C.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D.生物界的多样性
17.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
A.Zn、Cu、B、Mn B.Zn、Cu、Mg、Ca
C.Fe、Mn、Zn、Mg D.Mg、Mn、Cu、Mo
18.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A.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
C.碳元素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D.碳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
19.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所共有的元素是(  )
A. C、H、O、N B. C、H、O C. H、O D. N、P
20.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21. C、H、O三种元素在人体内质量分数约为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22.在肝脏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A.水 B.蛋白质 C.肝糖原 D.脂肪
23.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甘蔗茎、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实验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实验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25.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次是( )
A.制片——染色——洗浮色——观察 B.染色——洗浮色——制片——观察
C.制片——观察——染色——洗浮色 D.染色——制片——洗浮色——观察
26.在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 )
A.两者的R基组成不同 B.酪氨酸的氨基多C.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 D.精氨酸的羧基多
27.某氨基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其中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则另一个氨基的部位应是( )
A.在羧基上 B.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C.在R基上 D.在氨基上
28.下列有关肽键写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O—NH— C. D.
29.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会形成二肽,并生成一分子水。这个水分子中的氢来自 ( )
A. 氨基 B. 羧基 C. 氨基和羧基 D. 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
30.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所具有的功能的一项是( )
A.调节作用 B.免疫作用 C.运输作用 D.遗传作用
31.下列氨基酸中,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
32.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蛋白质的结构不相同的原因( )
A. 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B.所含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C.所含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空间结构都不同
33.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含有的基本元素是( )
A.C、H、O B.C、H、O、N、P C. C、H、O、N D.C、H、O、P
34.丙氨酸的R基为—CH3,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它们缩合后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的原子比例为:( )
A.7:16:6   B.7:14:5  C.8: 12:4  D.8:14:5
35.有一种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 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 和另一种氨基酸X 则X的化学式是( )
A. C5H7NO3 B. C5H9NO4 C. C5H11NO5 D. C5H7NO4
36.如果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一个由101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两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 )
A、8100 B、8200 C、8300 D、8400
37.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推知,此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52,52 B.50,50 C.52,50 D.50,49
38. 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胰岛素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 )
A、48个 B、49个 C、50个 D、51个
39.一条由10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而成的肽链中含有—NH2和—COOH的最小数目是( )
A.11和11    B.10和10 C.9和9 D.1和1
40.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第Ⅱ卷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道题。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试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做答。
(1)图A中1是 ,3是 ,5是 。
(2)细菌和蓝藻都属于 生物,构成它们的细胞在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没有 ,也没有 ,但有一个环状的 分子。此类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 。
(3)蓝藻细胞内含有 和 ,因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自养/异养)生物。细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 生活的 (自养/异养)生物。
(1)以上4个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填字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填字母 ),蓝藻是 (填字母 )其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其具有 、 C图所示生物是 。
(2)B细胞与D细胞结构中最主要区别是 。
43.(10分)在生物学研究中,为观察一些结构或研究一些物质,需用一些试剂对某些结构进行染色,或对一些物质进行鉴定。请填全下面表格
需鉴定的物质 蛋白质 脂肪 还原糖 淀粉
试 剂
颜 色
(1)此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组成此化合物的氨基酸有 种,该式中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是由 决定的。
(2)图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图中④的名称是________;图中⑥的名称是________;图中表示R基的代号是___ ___。
(3)形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叫做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____。
(4)组成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 _________。
45.(10分)某物质的结构通式如下面结构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此类物质通称为 ,它是构成 的基本单位。
(2)生物界中此类物质约有 种, 决定其种类的是通式中的 。若此物质中含有两个氨基,它们的位置应分别在 。
(3)当它与另一个同类分子结合时的方式称为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 ,可表示为 ,反应后的产物是 。
(4)牛胰岛素是由51个此类物质组成的两条多肽链,共有 个肽键。
1 2


—C—N—
H
O
—C—N—
H
O
O
—C—N—
H第Ⅰ卷(共36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憎(zèng)恶 锲(qiè)而不舍 繁芜(wú)丛杂 逮(dài)捕
B.句读(dòu) 经传(zhuàn) 信札(zhá) 不可估量(liáng) 给(jǐ)予
C.煞(shà) 尾 驽(nú)马 吮(shǔn)吸 挈(qiè)妇将雏 苍穹(qíng)
D.舟楫(jì) 累(lěi)及 空(kōng)白 针砭(biǎn)时弊  譬(pì)如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湮没   耽搁   通辑   涵泳悠游 坚忍不拔 安详
B.储藏   暴燥   抹煞   明珠暗投 蛛丝马迹 震憾
C.涅槃 谄媚 玷污 口诵心惟 仓皇失措 戳穿
D.倔强 就范 流弊 人心惟危 浅偿辄止 闲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干部一定当好人民的公仆,否则就是对这一称号的( )。
②以朴素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塑造几个( )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突出的写作特点。
③他的功绩仿佛早被时间所( )了,他从不向人说起,人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④如果因受感动而去摹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 )能力,糊里糊涂地做了作品的俘虏。
A.污蔑 典范 淹没 鉴别 B.诬蔑 典型 淹没 鉴赏
C.诬蔑 典范 湮没 鉴赏 D.污蔑 典型 湮没 鉴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人,对大海边归帆片片、鸥影点点的景象却是司空见惯了。
B.近日,王大侠隐匿江湖,四处走访,皓首穷经,做了深入的社会调查。
C.曹植一生自恃才华,却受到猜忌,不被信任,因此常有明珠暗投的感伤。
D.“胡服骑射”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要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发展和创新。
E. 陶渊明的后半生隐居在山野之中,优哉游哉,过着飘然若仙的田园生活。
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句是( )
A.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B.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
C.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D.雅典奥运会进行到第四、五两天,几个项目中我国具有夺金实力的四、五个运动员意外失手,痛失金牌,美国篮球队更意外地输给了波多黎各队。
E.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们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D.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蜂,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
7.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8.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褐望速成。
D. 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9.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B.君子不齿(并列)
C.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1.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郯子之徒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2.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同的一组 ( )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13.翻译(10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6分)
寒食①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②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③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15.默写(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③师者, 。
④吾师道也, !
⑤忍看朋辈成新鬼, 。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六十而耳顺, ,

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⑨子曰: ,患不知人也。
⑩ ,小人比而不周。
(11)子曰:“《关雎》, ,哀而不伤。”
五、语言表达运用(12分)
16.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为:(4分)
①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17.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①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18.从下列几位历史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位,写一段60多字的评论性文字,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在使用修辞的语句下面划线。(4分)
孔子 鲁迅 韩愈 沈从文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0.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21.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5分)
22.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七、作文(60分)
23. 请以“父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有具体生动的人物描写。 2.能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
3.感情真挚,事件真实,不可胡乱编造。
参考答案
四、13.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然而它却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啊。
14.(1) “冷”字既写出了“禁火空斋”而带来的环境的萧索清冷,2分;又和下文的“独坐”“想诸弟”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因离家在外和思念故乡亲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2分。 (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乡之情,1分;结尾一句从本句看情寓景中,从全诗看以景结情,2分;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感到情深意远,1分。 注:学生如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也算正确。 15题略
17. ①将“惊悉”改为“听说”;  ②将“阁下”改为“您”;
  ③将“造访”改为“看望”;  ④将“馈赠”改为“送上”。
①“惊悉”意为“知道某一消息,感到很震惊”,往往用在很重大的恶性变故时,此处属大词小用,应改为“听说”、“得知”、“听到”等词。
②“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首相阁下”等,应改为“您”、“您老”等。
③“造访”意为“拜访”,属敬词,用于向别人表示道谢的,此处谦敬失当,应改为“看望”、“探望”等。
④“馈赠”意为“送给”,属敬词,往往用于尊敬对方或第三者的赠送行为,此处谦敬失当,应改为“送来”、“送上”、“奉上”、“献上”等。
18. 示例: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六、19.选A、E。(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20.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
A.流水和河岸 B.船和山 C.山和船 D.河岸和山
2.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的运动方向
B.路程是标量,路程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位移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3.如图所示是根据龟兔赛跑故事画出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兔子并没有发扬风格,两者是同时起跑的
B.刚起步时兔子是落后的,因为兔子的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
C.比赛结束前,它们相遇两次
D.比赛过程中,它们有两个时刻速度相等
5.根据给出的速度.加速度的正负情况,下列对运动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加速运动 B.,物体做加速运动
C.,物体做加速运动 D.,物体做加速运动
6.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开始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接着以速度v行驶其余的的路程,已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6m/s,则v等于( )
A.18m/s B.36m/s C.15m/s D.17.1m/s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这就是说( )
A.物体速度变化量是2m/s
B.每经过一秒物体的速度都增大2m/s
C.任意一秒内的末速度均为初速度的2倍
D.开始运动后的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比该时刻1s前的瞬时速度增加2m/s
8.一质点沿某一条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1s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
B.第2s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
C.第3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
D.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9.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a和b所示,在t1时刻( )
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10.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加,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位移达最小值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1.(5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 电源的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V,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V,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 s打一次点。
13.(10分)如图为如图所示为某高楼电梯上升的速度图像,在t1=4s时刻的速度为 m/s,在t2=8s时刻的速度为 m/s;在0~2s内的加速度为 m/s2,在5~8s内的加速度为 m/s2。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5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10分)某人从A地开车去B地,A、B两地相距100km,前60km以平均速度V1=40km/h行驶,后接到上级电话以平均速度50km/h到达B点,则此后的速度应为多少?
(1)根据图象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坐标轴上标出A、B、C、D、E各点代表的汽车的位置;
(2)求出前4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3)求出第5小时末的瞬时速度;
(4)求出下列各段时间内汽车的加速度:①第1s内;②6~8s内。
t
x
O
兔子
乌龟
v
a
v2
b
v1
t
t1
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