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干旱的宝地

资源简介

《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两个干旱地区的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探究沙漠地带人民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地人民是如何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进入沙漠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想办法求生存和发展,来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学生观看鸣沙山录像并思考比较影片中的景观与前几节课学过的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环境哪个优劣?如何形成的?人民如何生活? 让学生观看鸣沙山录像,感受干旱地区的沙漠景观,并请学生思考这与平原、山区、水乡、草原环境的不同。沙漠地区人民生存和生活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景观,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带着问题进入沙漠之旅,探究干旱地区人民如何生产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丝路
明珠 在世界沙漠分布图上找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台指点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沙漠,并思考这些地区为何干旱? 让学生在图上找找陆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区,然后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案例。
观看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质疑、回答:新疆气候为何干旱?对农业有利吗?干旱地区为何能发展绿洲农业?当地人民是怎么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的问题?观察坎儿井的结构,小组讨论思考回答坎儿井如何开凿,其作用、功能怎样? 进入新疆境内跃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沙漠和绿洲并存及一个个井口大小的洞,那是什么呢?请你猜一猜,怎么开凿的?有何作用。 以丰富的景观图展示美丽的新疆风景,动态的图示形象地展示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的结构,分析图片学生自己质疑回答,自主学习探究。学生没法解决的疑问老师点拨解决。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它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古代人民靠聪明才智克服困难,用坎儿井引冰雪融水,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沙漠地带最重要的水源问题,征服自然创造了美好了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 由学生点明主题,新疆成为丝绸明珠。 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区?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理解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观看吐鲁番盆地景观片段,及新疆农产品、瓜果等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讨论如何将古老的绿洲农业焕发青春?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绿洲农业的前景。 播放吐鲁番盆地景观片段让学生观察新疆盛产哪些水果?种植哪些农作物?你吃过新疆生产的哪些水果?假如你是新疆的一员你将如何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利用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智慧,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献计献策,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丝绸之路西端的西亚,今天人们又是怎样生产生活。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石油
宝库 观看资料:中东一些国家经常为水而战,水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但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看图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读图分析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得出西亚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宝库。?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出国石油输出换来财富建立海水淡化厂、引进节水灌溉设备等 让学生观察卫星上拍摄的阿拉伯半岛全景图,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政图片1、请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3、为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态的石油输出线路,生动形象地说明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出地区配以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地下资源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许多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将来就会枯竭,所以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路。
师生
互评
总结
提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存在问题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指导学生小结,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的是强调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较点 丝路明珠 石油宝库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问题的措施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厂
绿洲农业产品 葡萄、哈密瓜、麦 椰枣、小麦、水稻
相同点 ①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
②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课堂小结]
地球上有很多干旱地区,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在不少干旱地区严酷的地表下面,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适应与改造自然并合理的开发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发展。
[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中部是世界最大的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的居民主要是__________人种。多数为____________人。
(4)该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极端缺乏。
(5)该地区地下宝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矿产)的开采,而这一的资源主要出口,主要输出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请你设计几条比较合理的路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