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样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学法流程整体构架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目标导入 听歌看画面,自由讨论 引入话题 激趣地形多样 读图找我国的不同地形 指导学生读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本地的地形 读图了解本地地形区,讨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它地形区是否也可以这样发展。 指导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地形面积比例 读图判断,下结论 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小明和小玲的对话 分组结合对话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启发学生发现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地形剖面图 联系地形图读图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势 指导读图对比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装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活动反思 思考讨论如何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启发组织发言 培养发散思维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新课教学)【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展示】《中国地形图》【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展示】《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课堂小结)【提问】(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问题研讨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