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0八上·江干期末)下列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 B.腓尼基字母文字
C.从0到9计数法 D.等级制度
2.(2020八上·江干期末)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是(  )
A.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都发生了宫廷政变
C.都效仿了西方的专制制度 D.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3.(2020八上·江干期末)2020年4月新华社报道了一个新的文化遗址——河南济源的柴庄遗址,该遗址最引人关注的是发现了一处罕见的与甲骨文记载相吻合的人祭遗存,据此可以推测(  )
①河南是中华早期文明发源地之一
②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③该处可能属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④甲骨文不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0八上·江干期末)《地中海奇迹:正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一书中赞叹:“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个辉煌帝国的创立者应该是(  )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凯撒 D.屋大维
5.(2020八上·江干期末)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在他所著的《历史上一百位影响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顺序》中,把穆罕默德排在第一位,这一评价源于穆罕默德(  )
①创立并传播了伊斯兰教
②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经典《古兰经》
③完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④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八上·江干期末)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秦汉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其中一个研学小组搜集了下侧图文资料。据此,可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1、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打败秦名将章邯、王离所宰四十万秦军主力。
2、公元前207年11月14日,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在位40余日的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秦末农民起义 D.大泽乡起义
7.(2020八上·江干期末)《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8.(2020八上·江干期末)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归纳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正确的有(  )
序号 历史时期 时代特征
① 秦汉时期 大一统格局的开创与推进
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③ 隋唐时期 开放与革新
④ 宋元时期 重文抑武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0八上·江干期末)文物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承载大量的历史信息。下列四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将它们按照产生的先后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10.(2020八上·江干期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其影响的搭配,正确的是(  )
A.指南针: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B.《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金属马镫:1世纪传入欧洲,促成欧洲农奴制度的确立
D.《九章算术》:确立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11.(2020八上·江干期末)开放与交流是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下列史实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是(  )
①唐朝时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学经典
②汉朝时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③西汉时西域的葡萄、占城稻传入中原
④元代时中国的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0八上·江干期末)《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中写到:“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这里的“政治上结束”是指(  )
A.焚书坑儒 B.统一货币 C.推崇儒学 D.秦灭六国
二、非选择题
13.(2020八上·江干期末)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英雄, 尽入吾彀中矣!”——李世民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是指谁?他确立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完善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元朝为有效管辖广大疆域实行了哪项制度?其中大都地区属于哪一机构管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作用?
14.(2020八上·江干期末)列表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 项目 原姓氏 新姓氏 原姓氏 新姓氏
拓跋 元 完颜 王
丘穆陵 穆 屹石烈 高
步六孤 陆 术虎 董
相关史实 A 金朝改革
改革前奏 B
相似措施 ①C②改汉姓、说汉语③通汉婚④衣食等习汉风
共同作用 D
材料二:
史料 史论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史记》 ①“张骞凿空”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历史功绩?
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 ②史料记载的工程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A、B、C、D的相应内容。
(2)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问题。
15.(2020八上·江干期末)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
材料一:
材料二:“上(文帝)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注:后人歌谣为“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陆游集》
(1)图1揭示了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出图2农学家的著作及其研究内容。
(2)材料二反映汉初推行什么政策?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一治国理念符合孟子的哪个主张?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写出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A项金字塔属于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不符合题意;
B项腓尼基字母文字是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为后世西方字母文字的起源,不符合题意;
C项从0到9计数法是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创造的,而阿拉伯人对此数字及计数法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等级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世界文明成就。
2.【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因此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BC三项都不是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不符合题意;
D项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是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及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
3.【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但它不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②④错误,排除。
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大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屋大维应该是这个辉煌帝国的创立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民族矛盾丛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从麦加出走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的说教被后人编成《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6.【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它大败秦军主力。
ABD三项和题干图文资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秦末农民起义是他们研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不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是题干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 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篡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客观上促使了宋代文化的昌盛。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①秦马俑是秦朝时期的文物,②泉州出土的海船是宋代的文物,③居延汉简是汉朝的文物,④周朝编钟是周朝的文物。按照产生的先后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②。
C项④①③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文物相关史实的考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中国的朝代顺序。
10.【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周秦到汉代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在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有重大作用。
A项指南针: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搭配错误,火药传到欧洲,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指南针运用到航海上,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不符合题意;
B项《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搭配错误,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C项金属马镫:1世纪传入欧洲,促成欧洲农奴制度的确立搭配错误,马镫在7世纪初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马镫的传入使欧洲封建社会产生了骑士阶层,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九章算术》:确立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其影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胡萝卜、石榴、苜蓿;乐器、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流,故③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排除含③的选项。
B项①②④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区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的区别。
12.【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结束战国,是指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秦灭六国是题干里的“政治上结束”所指的含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灭六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1)秦始皇(或高政)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科举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行省制度中书省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大一统:或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科举制的创立;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等信息可知,“上”指秦始皇嬴政。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天下英雄, 尽入吾彀中矣!”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积极评价,由此可见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4)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这些制度的建立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1)秦始皇(或嬴政);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科举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行省制度;中书省。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大一统:或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1)A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 B迁都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民族交融
(2)①张骞出使西城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或促进了汉朝和西城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1)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张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材料“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记载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A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 B迁都;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民族交融。
(2)①张骞出使西域;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或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张骞通西域,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5.【答案】(1)铁农具、牛耕《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或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式
(2)休养生息政策巩固统治(或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仁政(或民贵君轻)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经济重心从北方到南方) :从财政和农业两个角度结合说明(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所以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的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根据材料二 “上(文帝)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为了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将田赋从汉初的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这一治国理念符合孟子的“仁政”思想。
(3)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可知,宋朝的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其主要依据一是宋朝的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二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故答案为:(1)铁农具、牛耕。《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或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式。
(2)休养生息政策;巩固统治(或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仁政(或民贵君轻)。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经济重心从北方到南方) :从财政和农业两个角度结合说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齐民要术》,文景之治,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齐民要术》,文景之治,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
1 /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0八上·江干期末)下列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 B.腓尼基字母文字
C.从0到9计数法 D.等级制度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A项金字塔属于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不符合题意;
B项腓尼基字母文字是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为后世西方字母文字的起源,不符合题意;
C项从0到9计数法是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创造的,而阿拉伯人对此数字及计数法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等级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属于古印度文明成就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世界文明成就。
2.(2020八上·江干期末)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是(  )
A.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都发生了宫廷政变
C.都效仿了西方的专制制度 D.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因此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BC三项都不是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不符合题意;
D项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是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及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的相同之处。
3.(2020八上·江干期末)2020年4月新华社报道了一个新的文化遗址——河南济源的柴庄遗址,该遗址最引人关注的是发现了一处罕见的与甲骨文记载相吻合的人祭遗存,据此可以推测(  )
①河南是中华早期文明发源地之一
②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③该处可能属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④甲骨文不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但它不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②④错误,排除。
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4.(2020八上·江干期末)《地中海奇迹:正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一书中赞叹:“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个辉煌帝国的创立者应该是(  )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凯撒 D.屋大维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大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屋大维应该是这个辉煌帝国的创立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5.(2020八上·江干期末)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在他所著的《历史上一百位影响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顺序》中,把穆罕默德排在第一位,这一评价源于穆罕默德(  )
①创立并传播了伊斯兰教
②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经典《古兰经》
③完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④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民族矛盾丛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从麦加出走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的说教被后人编成《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6.(2020八上·江干期末)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秦汉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其中一个研学小组搜集了下侧图文资料。据此,可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1、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打败秦名将章邯、王离所宰四十万秦军主力。
2、公元前207年11月14日,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在位40余日的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秦末农民起义 D.大泽乡起义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它大败秦军主力。
ABD三项和题干图文资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秦末农民起义是他们研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7.(2020八上·江干期末)《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不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是题干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
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 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不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2020八上·江干期末)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归纳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正确的有(  )
序号 历史时期 时代特征
① 秦汉时期 大一统格局的开创与推进
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③ 隋唐时期 开放与革新
④ 宋元时期 重文抑武与诸侯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篡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客观上促使了宋代文化的昌盛。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0八上·江干期末)文物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承载大量的历史信息。下列四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将它们按照产生的先后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①秦马俑是秦朝时期的文物,②泉州出土的海船是宋代的文物,③居延汉简是汉朝的文物,④周朝编钟是周朝的文物。按照产生的先后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②。
C项④①③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文物相关史实的考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中国的朝代顺序。
10.(2020八上·江干期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其影响的搭配,正确的是(  )
A.指南针: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B.《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金属马镫:1世纪传入欧洲,促成欧洲农奴制度的确立
D.《九章算术》:确立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周秦到汉代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在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有重大作用。
A项指南针: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搭配错误,火药传到欧洲,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指南针运用到航海上,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不符合题意;
B项《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搭配错误,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C项金属马镫:1世纪传入欧洲,促成欧洲农奴制度的确立搭配错误,马镫在7世纪初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马镫的传入使欧洲封建社会产生了骑士阶层,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符合题意;
D项《九章算术》:确立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其影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0八上·江干期末)开放与交流是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下列史实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是(  )
①唐朝时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学经典
②汉朝时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③西汉时西域的葡萄、占城稻传入中原
④元代时中国的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胡萝卜、石榴、苜蓿;乐器、歌舞开始传入中原。内地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流,故③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排除含③的选项。
B项①②④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区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的区别。
12.(2020八上·江干期末)《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中写到:“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这里的“政治上结束”是指(  )
A.焚书坑儒 B.统一货币 C.推崇儒学 D.秦灭六国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结束战国,是指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的局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秦灭六国是题干里的“政治上结束”所指的含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灭六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
13.(2020八上·江干期末)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英雄, 尽入吾彀中矣!”——李世民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是指谁?他确立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完善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元朝为有效管辖广大疆域实行了哪项制度?其中大都地区属于哪一机构管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作用?
【答案】(1)秦始皇(或高政)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科举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行省制度中书省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大一统:或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科举制的创立;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等信息可知,“上”指秦始皇嬴政。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天下英雄, 尽入吾彀中矣!”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积极评价,由此可见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4)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这些制度的建立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1)秦始皇(或嬴政);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2)科举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行省制度;中书省。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大一统:或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2020八上·江干期末)列表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容 项目 原姓氏 新姓氏 原姓氏 新姓氏
拓跋 元 完颜 王
丘穆陵 穆 屹石烈 高
步六孤 陆 术虎 董
相关史实 A 金朝改革
改革前奏 B
相似措施 ①C②改汉姓、说汉语③通汉婚④衣食等习汉风
共同作用 D
材料二:
史料 史论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史记》 ①“张骞凿空”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历史功绩?
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 ②史料记载的工程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A、B、C、D的相应内容。
(2)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问题。
【答案】(1)A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 B迁都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民族交融
(2)①张骞出使西城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或促进了汉朝和西城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1)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张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材料“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记载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A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 B迁都;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民族交融。
(2)①张骞出使西域;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或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张骞通西域,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5.(2020八上·江干期末)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
材料一:
材料二:“上(文帝)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注:后人歌谣为“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陆游集》
(1)图1揭示了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出图2农学家的著作及其研究内容。
(2)材料二反映汉初推行什么政策?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一治国理念符合孟子的哪个主张?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写出依据。
【答案】(1)铁农具、牛耕《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或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式
(2)休养生息政策巩固统治(或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仁政(或民贵君轻)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经济重心从北方到南方) :从财政和农业两个角度结合说明(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所以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的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根据材料二 “上(文帝)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为了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将田赋从汉初的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这一治国理念符合孟子的“仁政”思想。
(3)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可知,宋朝的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其主要依据一是宋朝的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二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故答案为:(1)铁农具、牛耕。《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或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式。
(2)休养生息政策;巩固统治(或恢复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仁政(或民贵君轻)。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经济重心从北方到南方) :从财政和农业两个角度结合说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齐民要术》,文景之治,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齐民要术》,文景之治,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