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020七上·江干期末)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判断元谋人( )A.能够制作工具 B.生活在新石器时代C.具有审美观念 D.距今约300万年左右2.(2020七上·江干期末)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还原这段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学者推断 C.史书记载 D.考古发现3.(2020七上·江干期末)“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有( )①河姆渡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山顶洞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0七上·江干期末)这里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它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有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大量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圣地”是指( )A.大汶口遗址 B.二里头遗址C.良渚遗址 D.陶寺都城遗址5.(2020七上·江干期末)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历史痕迹,能间接反映远古时期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始祖”B.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最终打败蚩尤C.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D.大禹采用“围堵”的办法治理好水患6.(2020七上·江干期末)《礼记·礼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7.(2020七上·江干期末)周灭商后,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以下关于分封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B.削弱功臣势力,排斥异性诸侯C.受封诸侯无独立性,无需进贡周王D.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8.(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文物。其中,能见证我国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 B.C. D.9.(2020七上·江干期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10.(2020七上·江干期末)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下列有关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稳定②南方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③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2020七上·江干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很多,它们是我国军事谋略的体现,也是古代军事人才智慧的结晶。下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赤壁之战②官渡之战③巨鹿之战④淝水之战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12.(2020七上·江干期末)“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A 文景之治 武帝统治后期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的局面B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加强对西域的经营,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C 都江堰的修建 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反映光D 百家争鸣 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利于思想统A.A B.B C.C D.D13.(2020七上·江干期末)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医圣”华佗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论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D.西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14.(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可知( )A.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东南方B.等高线a的海拔高度是900米C.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要快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15.(2020七上·江干期末)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B.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C.东经20°和西经160°组成的经线圈D.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20七上·江干期末)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及其人口数柱状图”。据此,完成问题。16.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17.图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下四组国家中,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是( )A.日本、尼日利亚 B.美国、印度C.中国、巴基斯坦 D.美国、日本(2020七上·江干期末)天气、气候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世界各地的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图为北欧某地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树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据此,完成问题。18.该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民居的屋顶坡度大美观好看 B.以旰燥少雨的热带沙漠为主C.这里的地形以盆地丘陵为主 D.以湿润多雪的温带气候为主19.北欧的主要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二、非选择题20.(2020七上·江干期末)[瞭望世界,聚焦亚运]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一张响亮的亚洲名片,将亚洲48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集合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印度新德里举办了首届亚运会,中国杭州将举办2022 年第19届亚运会。材料二: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歌曲《亚洲雄风》以其高昂、雄壮的旋律传唱至今。歌中唱到: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1)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新德里的气候类型是 ,杭州夏季的气候特点是 ;从五带位置看,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 。(2)亚洲拥有世界最高山峰 印证 “山是高昂的头" ; 亚洲拥有“世界屋脊” 印证“莽原缠玉带”; 亚洲与“五洲”中的非洲以 运河作为洲界线; 亚洲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半岛 半岛。21.(2020七上·江干期末)[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图一为铁器,图二为陕西出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1)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历史信息,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写出“商君”变法的两项措施。(3)材料三中的“魏主”孝文帝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哪项措施?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何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22.(2020七上·江干期末)[历史长河,统一大势]“大一统"并不是以单纯地域统一作为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和思想文化上的共通共识,在“大一统”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也实现了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 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各地域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摘编自李治安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1)材料一中“这套制度”是秦实现统一后所确立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统一思想上采取哪一措施?有何影响?(3)秦、汉时期各民族之间有“军事战争”,也有“和平交往”,请举两例史实分别加以说明。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等,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A项能够制作工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错误,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C项具有审美观念的是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D项距今约300万年左右错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考古发现的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址,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ABC三项都不是还原这段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不符合题意;D项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3.【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生活于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山顶洞人还都居住在山洞里,他们还不会建造房屋。B项①③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4.【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遗址是题干里的“圣地”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良渚遗址的相关史实。注意准确识记良渚遗址的相关知识。5.【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传说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A项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始祖”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最终打败蚩尤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说法错误,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不符合题意;D项大禹采用“围堵”的办法治理好水患说法错误,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6.【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世袭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是题干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袭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转变的相关知识。7.【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形势和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国需要定期纳贡和服从调兵;诸侯国有管理自己领地的权利,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受周天子直接管理控制。A项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描述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描述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识记基础史实。8.【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CD三项是早期的青铜器和陶器,不是文字,不符合题意;B项甲骨文能见证我国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考古文物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ACD三项和题干思想主张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10.【答案】C【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③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当时北方生产技术比南方先进,故②错误,排除。C项①③④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11.【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A项③②①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注意识记以少胜多战役的发生时间。12.【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A项A错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B项B错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设置是在丝绸之路开辟后,不符合题意;C项C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符合题意;D项D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识记重要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13.【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表述错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合题意;B项“医圣”华佗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论表述错误,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不符合题意;C项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表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西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表述错误,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有更大的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的具有“极限”的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便求到了圆周率是3.1416,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4.【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A项,图中没有指向标,因此应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读图。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故A项错误。B项,根据任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可知,等高距为200米。因此,等高线a的海拔是1000米。故B项错误。C项,根据“在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越密集,该处坡度越大"可知,①处坡度大于②处。因此,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快。故C项正确。D项,根据图片右下角的比例尺可知,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是10000厘米,即100米。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15.【答案】B【知识点】经线和经度【解析】【分析】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东经180°和西经180°,实际上重合为一条经线,即180°经线。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故答案为:B。【点评】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答案】16.D17.D【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点评】全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共有30多个,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每个国家有自己的首都,作为政治中心。16.根据图片显示,世界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只要是中国和印度,都属于亚洲。故答案为:D。17.目前全球的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瑞典、芬兰、挪威、捷克、斯洛伐克、马耳他、冰岛、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爱尔兰、塞浦路斯、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匈牙利、圣马力诺、立陶宛、拉脱维亚、卢森堡。选项中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只有美国和日本。故答案为:D。【答案】18.D19.A【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解析】【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18.根据题干“北欧某地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树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可知,北欧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冬季多雪,气候湿润,屋脊坡度大是为了使屋顶的积雪迅速滑落。故答案为:D。19.北欧的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故答案为:A。20.【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北温带(2)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苏伊士;阿拉伯【知识点】世界的气候的分布;自然景观【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知,新德里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 年降水量多,一般在 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气候高温多雨。注意: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也给分,写雨热同期不给分。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2)亚洲拥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 亚洲拥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亚洲与“五洲”中的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洲界线; 亚洲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注意:字不能写错,写错不给分。故答案为:(1)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北温带(2)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苏伊士;阿拉伯【点评】 气候判读规律:①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②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主要看最冷月温度。热带>15℃;亚热带0℃-15℃之间;温带<0℃;寒带最热月<5℃。③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21.【答案】(1)铁犁牛耕(或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 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或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2)商鞅变法; 确立县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 奖励农耕(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说汉语(或学汉语) ;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一的铁器和图二陕西出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说明春秋时期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二中的“……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材料二中的“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北方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故答案为:(1)铁犁牛耕(或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 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或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2)商鞅变法; 确立县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 奖励农耕(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说汉语(或学汉语) ;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时期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22.【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写全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政权或巩固统一(或巩固统治)(2)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或兴办太学。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等、或使儒 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分)(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战役或南征越族;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或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或汉初和亲【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为后代王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2)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交往”的例子有汉高祖时,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光武帝时期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是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度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政权或巩固统一(或巩固统治)。(2)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或兴办太学。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等、或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战役或南征越族;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或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或汉初和亲。【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 /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020七上·江干期末)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判断元谋人( )A.能够制作工具 B.生活在新石器时代C.具有审美观念 D.距今约300万年左右【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炭屑、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等,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A项能够制作工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错误,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C项具有审美观念的是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D项距今约300万年左右错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2020七上·江干期末)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还原这段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学者推断 C.史书记载 D.考古发现【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考古发现的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址,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ABC三项都不是还原这段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不符合题意;D项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3.(2020七上·江干期末)“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有( )①河姆渡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山顶洞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生活于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山顶洞人还都居住在山洞里,他们还不会建造房屋。B项①③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4.(2020七上·江干期末)这里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它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有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大量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圣地”是指( )A.大汶口遗址 B.二里头遗址C.良渚遗址 D.陶寺都城遗址【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良渚遗址是题干里的“圣地”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良渚遗址的相关史实。注意准确识记良渚遗址的相关知识。5.(2020七上·江干期末)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历史痕迹,能间接反映远古时期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始祖”B.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最终打败蚩尤C.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D.大禹采用“围堵”的办法治理好水患【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传说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A项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始祖”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炎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最终打败蚩尤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说法错误,尧、舜、禹联盟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不符合题意;D项大禹采用“围堵”的办法治理好水患说法错误,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6.(2020七上·江干期末)《礼记·礼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世袭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是题干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袭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转变的相关知识。7.(2020七上·江干期末)周灭商后,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以下关于分封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B.削弱功臣势力,排斥异性诸侯C.受封诸侯无独立性,无需进贡周王D.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的形势和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国需要定期纳贡和服从调兵;诸侯国有管理自己领地的权利,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受周天子直接管理控制。A项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描述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描述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识记基础史实。8.(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文物。其中,能见证我国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CD三项是早期的青铜器和陶器,不是文字,不符合题意;B项甲骨文能见证我国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考古文物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0七上·江干期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ACD三项和题干思想主张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10.(2020七上·江干期末)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下列有关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稳定②南方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③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③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当时北方生产技术比南方先进,故②错误,排除。C项①③④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11.(2020七上·江干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很多,它们是我国军事谋略的体现,也是古代军事人才智慧的结晶。下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赤壁之战②官渡之战③巨鹿之战④淝水之战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A项③②①④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注意识记以少胜多战役的发生时间。12.(2020七上·江干期末)“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A 文景之治 武帝统治后期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的局面B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加强对西域的经营,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C 都江堰的修建 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反映光D 百家争鸣 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利于思想统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大一统的汉朝;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A项A错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B项B错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设置是在丝绸之路开辟后,不符合题意;C项C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符合题意;D项D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识记重要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13.(2020七上·江干期末)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医圣”华佗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论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D.西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表述错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合题意;B项“医圣”华佗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论表述错误,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不符合题意;C项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表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西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表述错误,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有更大的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的具有“极限”的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便求到了圆周率是3.1416,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成就。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4.(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可知( )A.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东南方B.等高线a的海拔高度是900米C.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要快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A项,图中没有指向标,因此应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读图。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故A项错误。B项,根据任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可知,等高距为200米。因此,等高线a的海拔是1000米。故B项错误。C项,根据“在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越密集,该处坡度越大"可知,①处坡度大于②处。因此,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快。故C项正确。D项,根据图片右下角的比例尺可知,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是10000厘米,即100米。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15.(2020七上·江干期末)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B.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C.东经20°和西经160°组成的经线圈D.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答案】B【知识点】经线和经度【解析】【分析】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东经180°和西经180°,实际上重合为一条经线,即180°经线。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故答案为:B。【点评】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2020七上·江干期末)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及其人口数柱状图”。据此,完成问题。16.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17.图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下四组国家中,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是( )A.日本、尼日利亚 B.美国、印度C.中国、巴基斯坦 D.美国、日本【答案】16.D17.D【知识点】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解析】【点评】全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共有30多个,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每个国家有自己的首都,作为政治中心。16.根据图片显示,世界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只要是中国和印度,都属于亚洲。故答案为:D。17.目前全球的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瑞典、芬兰、挪威、捷克、斯洛伐克、马耳他、冰岛、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爱尔兰、塞浦路斯、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匈牙利、圣马力诺、立陶宛、拉脱维亚、卢森堡。选项中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只有美国和日本。故答案为:D。(2020七上·江干期末)天气、气候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世界各地的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图为北欧某地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树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据此,完成问题。18.该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民居的屋顶坡度大美观好看 B.以旰燥少雨的热带沙漠为主C.这里的地形以盆地丘陵为主 D.以湿润多雪的温带气候为主19.北欧的主要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答案】18.D19.A【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解析】【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18.根据题干“北欧某地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树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可知,北欧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冬季多雪,气候湿润,屋脊坡度大是为了使屋顶的积雪迅速滑落。故答案为:D。19.北欧的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20.(2020七上·江干期末)[瞭望世界,聚焦亚运]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一张响亮的亚洲名片,将亚洲48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集合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印度新德里举办了首届亚运会,中国杭州将举办2022 年第19届亚运会。材料二: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歌曲《亚洲雄风》以其高昂、雄壮的旋律传唱至今。歌中唱到: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1)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新德里的气候类型是 ,杭州夏季的气候特点是 ;从五带位置看,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 。(2)亚洲拥有世界最高山峰 印证 “山是高昂的头" ; 亚洲拥有“世界屋脊” 印证“莽原缠玉带”; 亚洲与“五洲”中的非洲以 运河作为洲界线; 亚洲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半岛 半岛。【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北温带(2)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苏伊士;阿拉伯【知识点】世界的气候的分布;自然景观【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知,新德里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 年降水量多,一般在 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季气候高温多雨。注意: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也给分,写雨热同期不给分。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2)亚洲拥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 亚洲拥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亚洲与“五洲”中的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洲界线; 亚洲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注意:字不能写错,写错不给分。故答案为:(1)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北温带(2)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苏伊士;阿拉伯【点评】 气候判读规律:①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月温度高为北半球,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②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主要看最冷月温度。热带>15℃;亚热带0℃-15℃之间;温带<0℃;寒带最热月<5℃。③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以“水”定“型”。21.(2020七上·江干期末)[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图一为铁器,图二为陕西出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1)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历史信息,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写出“商君”变法的两项措施。(3)材料三中的“魏主”孝文帝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哪项措施?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何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答案】(1)铁犁牛耕(或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 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或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2)商鞅变法; 确立县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 奖励农耕(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说汉语(或学汉语) ;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一的铁器和图二陕西出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说明春秋时期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二中的“……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材料二中的“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北方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故答案为:(1)铁犁牛耕(或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 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或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2)商鞅变法; 确立县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 奖励农耕(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说汉语(或学汉语) ;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或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或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民心或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时期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22.(2020七上·江干期末)[历史长河,统一大势]“大一统"并不是以单纯地域统一作为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和思想文化上的共通共识,在“大一统”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也实现了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 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各地域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摘编自李治安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1)材料一中“这套制度”是秦实现统一后所确立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统一思想上采取哪一措施?有何影响?(3)秦、汉时期各民族之间有“军事战争”,也有“和平交往”,请举两例史实分别加以说明。【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写全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政权或巩固统一(或巩固统治)(2)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或兴办太学。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等、或使儒 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分)(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战役或南征越族;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或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或汉初和亲【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为后代王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2)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交往”的例子有汉高祖时,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光武帝时期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是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度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或巩固政权或巩固统一(或巩固统治)。(2)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或兴办太学。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等、或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战役或南征越族;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或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或汉初和亲。【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