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伊斯兰文明系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古时期是伊斯兰文明的发生期。本课通过伊斯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展现出中世纪阿拉伯历史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兴衰变化,让学生领略到一个与西方中世纪社会差别较大的文化区域,并激发他们探索阿拉伯文明史的愿望。同时,课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突出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颂扬了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具体可分四部分:一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创立的历史背景;二是伊斯兰教的早期传播和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政权;三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扩张;四是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思想日渐成熟,有丰富的想象世界和探求欲,时常关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但世界史知识储备较少,基础薄弱,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现实事件入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体验中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升华情感。

3、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小组展示分析与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前探究设计:学生课前分为四个小组──“麦加组”、“麦地那组”、“巴格达组”、“阿拉伯文化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麦加组”重在探究伊斯兰教的创立以及创立者穆罕默德的有关内容;“麦地那组”重在探究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等内容;“巴格达组”重在探究阿拉伯帝国的有关内容;“阿拉伯文化组”侧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要求每个小组在搜集资料、展示成果时必须重视历史证据,指出出处和来源,有实物图片和史书资料并制作PPT,各小组选出两名学生作为导游,穿长袍、带头巾,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首先由现实新闻事件入手导入新课学习,然后通过旅游的方式以四个地点为线索由小组导游讲解不同内容、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最后在谈旅游的感受收获以及探讨现实问题中结束新课。课后继续探究,以“今天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探究阿拉伯地区战乱纷争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认识穆罕默德;
(2)知道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特点(注重证据);
(3)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
(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历史和社会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分析,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人物和现实问题,提高实证意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展示分析,尝试用证据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历史问题,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提高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展示,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
(4)通过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多元的世界历史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了解伊斯兰教对中古世界格局变化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并以此态度看待宗教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3)通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分析(注意证据的运用)、对三大宗教的异同点的比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2、难点。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新闻事件:2011年11月3日,在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城麦加,数十万朝觐穆斯林在大清真寺屋顶上做礼拜。从3日夜间开始,几天前已聚集在麦加的250多万世界各地穆斯林陆续向位于麦加郊区的米纳山谷聚集并在帐篷城中入住,这标志着为期5天的2011年沙特麦加朝觐活动正式开始。(新华网新闻)

【教师引导】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那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沙漠广布,是阿拉伯人生活的家园。“麦加为什么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什么是穆斯林?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要去麦加朝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导游,伴着沙漠驼铃,走进阿拉伯半岛,走进沙特,探寻1300多年前阿拉伯人生活的足迹,领略神秘多姿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从现实新闻事件(现实实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用蒙太奇的手法变幻时空,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领略阿拉伯—伊斯兰的异域文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师生互动。

环节一: “第一站:走进麦加”──探究伊斯兰教的创立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我们的阿拉伯之旅就要出发了,首先请“麦加组”同学来介绍一下阿拉伯半岛和沙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国家。”

【小组展示】“麦加组”导游介绍阿拉伯半岛以及沙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带领同学们走进麦加,展示探究成果(展示时要求学生说出资料依据和来源):介绍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古兰经》的有关内容。导游提出问题“在麦加游玩要注意穆斯林的哪些禁忌?”与同学互动并讲解穆斯林的习俗。

学生课件:阿拉伯半岛地图、穆罕默德、《古兰经》及经文、朝觐的盛况等。(世界地图、阿拉伯半岛图、《古兰经》、《维基百科》)

【教师引导】教师及时评价“麦加组”的表现。提出问题“穆罕默德为什么会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学生活动一】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1)阅读讨论──分析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
(2)填填写写──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经典等内容。

小资料:穆罕默德是安拉派遣到大地上的代理人。《古兰经》指出:“当时,你的主对众天使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马坚译:《古兰经》,卷一,第二章:[30],第4页。)《古兰经》规定:“你们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马坚译:《古兰经》,卷二五,第四二章:[13],第373页。)

【师生小结】师生共同小结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把地理区域特征与历史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探究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同时学生通过展示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明晰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展示交流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环节二:“第二站,游历麦地那” ──探究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政权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穆罕默德宣扬把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激怒了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只好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他受到了怎样的礼遇?又做了那些事呢?”

【小组展示】“麦地那组”导游带领同学们游历麦地那,介绍麦地那先知寺。穆罕默德把传教的中心转移到麦地那,622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631年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古兰经》、《阿拉伯通史》)

学生课件:穆罕默德传教图及统一的阿拉伯半岛地图、麦地那先知寺图片(《阿拉伯通史》、历史遗迹)

【教师引导】教师及时评价“麦地那组”的表现。提出问题“在麦地那穆罕默德的身份有无变化?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二】穆罕默德角色扮演,感受并讨论分析穆罕默德的身份变化。

【师生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同样是穆罕默德,同样是伊斯兰教,却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摆脱了被打击受压迫的局面,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和支持,伊斯兰教也结束了被排斥的历史,吸引了更多的信徒,成为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刻。在麦地那穆罕默德从一名宗教领袖向政治人物发展,于是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之所以采用让学生小组展示和自我表演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自己演绎、自我体验,既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放松身心,又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领悟到穆罕默德宗教创始人和政治领袖的双重身份以及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特点。

环节三:“第三站,聚焦巴格达”──探寻阿拉伯帝国

【教师引导】“自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的统治者被称为哈里发,即‘先知代理人’或穆民的长官。这一切均说明伊斯兰教的政治与宗教是分不开的。”([伊朗] 穆罕默德·哈塔米著;马生贵译:《从城邦世界到世界城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632年,为了夺取商路和土地,缓和内部矛盾,穆罕默德的继任者哈里发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小组展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是巴格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巴格达组”导游提问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知识;介绍“圣战”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伊斯兰教的传播;展示对比帝国时期的巴格达与唐朝都城长安;展现巴格达的现在。

学生课件: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图、伊斯兰教的世界传播图、帝国时期的巴格达图等。(出自《阿拉伯帝国》)

【教师引导】教师及时评价“巴格达组”的表现。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把原本散漫的游牧民族凝集在了一起,使阿拉伯半岛由原来的四分五裂到基本统一再到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呢?”、“从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到阿拉伯帝国,其崛起和衰亡有何共同特点?”、“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它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试比较它与佛教、基督教的异同?”

【学生活动三】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1)讨论分析──联系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以及三大帝国的崛起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2)填表──比较三大宗教的异同。(教师可辅导)

【师生小结】穆斯林对外扩张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对外扩张有明显的宗教因素,但并不是一场宗教战争,其更深刻的原因是在经济方面。所有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是不会长久的。伴随着帝国的对外扩张,伊斯兰教在不断传播,现在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设计意图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之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阿拉伯民族从四分五裂的弱小部落到成为地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既有学生的探究展示又有教师对难点问题的指导点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探究展示相互穿插,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难点问题也就在师生交流中迎刃而解。

环节四:“第四站,参观阿拉伯国家博物馆” ──探索阿拉伯文化

【教师引导】恩格斯指出:“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自然辩证法》)。阿拉伯帝国时期,不少阿拉伯人穿梭往来于三大洲,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小组展示】“阿拉伯文化组”导游带大家参观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国家博物馆,介绍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学生课件:文学《天方夜谭》、建筑清真寺、天文医学、阿拉伯人绘制地的世界地图等。(沙特的国家博物馆、历史古迹、文献资料)

【教师引导】教师及时评价“阿拉伯文化组”的表现。提出问题“阿拉伯的建筑有什么特点?”、“阿拉伯人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呢?请结合阿拉伯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四】
(1)故事会──学生谈自己最感兴趣的成就(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清真寺、科技成就等)。
(2)讨论分析──结合文化成就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师生小结】正是因为阿拉伯半岛地处五海三洲之地,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他们重视教育和知识,帝国收集了大量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穆罕默德也曾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近现代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着重突出两个点:一是理性思考点:通过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学生分析思考,明确阿拉伯文化的特点。一个是情感体验点: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使学生理解多元的世界历史文化。

3、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我们的阿拉伯之旅已经结束,请大家谈谈游历的体会和收获,并评比出优秀导游组。

【学生活动五】谈游历的体会和收获;打分评出优秀导游组。

【师生小结】古老的阿拉伯人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又加以创新,最后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伊斯兰文明,直到今天,还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斯兰文明的产生离不开阿拉伯帝国,同时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伊斯兰教的圣战基础上。其中,穆罕默德作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位杰出人物,对伊斯兰教的发展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一个人物──穆罕默德、一个宗教──伊斯兰宗教、一个帝国──阿拉伯帝国、一种文明──伊斯兰文明。

【教师引导】课堂拓展:今天阿拉伯地区民族矛盾尖锐地区冲突不断(课件展示:伊拉克战争、恐怖袭击等),请同学们以“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从宗教、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探究阿拉伯地区战乱纷争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本节课开始时从现实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结束时又回归社会现实,从今访古,以古探今,古为今用,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课堂向课前、课后开放,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开放,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反馈评价。
评价维度 课件(10分) 展示内容(15分) 语言表达(5分) 总分(30分)
麦加组
麦地那组
巴格达组
阿拉伯文化组

设计意图
没有反馈的评价不能算是全面的评价,评价的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本反馈评价表评价目的就在从过去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和调控,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件”的评价维度设置重在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是否在活动中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展示内容”的评价维度设置重在考查学生是否能有目的地查找并整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关历史材料,展示内容是否科学、准确(考查实证意识),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语言表达”的评价维度设置重在考查学生是否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出示相应的事实或史实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能力。总之,这种学生运用一定标准的互相评价,能使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同学的进步,在评价他人的学习成就时,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学会欣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意识。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伊斯兰文明,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零散,教学中通过游历阿拉伯的方式把零散繁杂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仿佛穿越时间隧道来到几千年前的阿拉伯,近距离较全面地领略了伊斯兰文明。
2、教学设计中注重“实证意识”。从课前探究到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馈评价始终都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本课课前探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就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做到“证据”翔实和准确;课堂展示中要求每个小组展示时要说出自己资料---文献资料的出处,实物资料要以图片形式(课件)呈现;课后反馈评价也是侧重在史料证据的准确。
3、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证据”的时空特征。本课教学中的每一站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互相联系的“证据”链条,历史线索更为清晰,事件关系更易理明。
4、教学设计中要把历史的“证据”和现实的“证据”结合起来。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历史“证据”和现实情境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才能真正体现“育人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5、“实证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到课堂中每一环节小组展示到全体同学的讨论分析、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始终都以学生为核心而进行,既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又有学生思维的深度活动,学生在参与、互动、展示、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实证意识”是学生的“实证意识”,只有课题由学生揭示、问题由学生提出、成果有学生展示、结论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交锋、思维交融,才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6、“实证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动态的课堂需要的教师的主导,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掌控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进入情境、指导──学会阅读和展示、辅导──解释疑惑、诱导──知识情感升华。教师要更多地对学生在合作展示、讨论交流中出现的一些“伪证据”及时纠正,同时对“真证据”及会用“证据”的行为及时评价反馈给以肯定和鼓励,才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学生才会有更多以符合“证据”为基础的创新之问、机智之答。
7、一节历史与社会课,只有真正做到了“史”的真实、“情”的生动、“思”的拓展、“理”的智慧、“用”的创新,才是一堂优质高效的好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