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第七章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全球性的震荡”。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其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典型事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的重大挫折。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初期不适应的表现,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原因。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虽然简洁,但可以引发多个话题,如战争与和平,战争与科技,分裂与团结,萧条与繁荣,现代化及其反动等。
本课时的内容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目。在此目中,教材首先概括了一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性质、参战国家、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让学生了解一战带来的灾难;通过分析漫画和德国统治者的言论,思考“一战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以一战中的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为例,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并展示了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武器图片,引出“20世纪战争空前残酷的原因”和“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话题。教材接着概括了二战的简况(发生时间、战争的发动者、卷入人口和伤亡人数);尤其点明二战的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课文在阅读卡中介绍了“法西斯”一词和《安妮日记》一书,进而列举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揭露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累累罪行;同时组织图片和笔墨介绍战争中正义力量如何与邪恶势力搏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著名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德意日的投降和联合国的创立,暗示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共同的危难,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合作搜集资料,完成课外补充材料的交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严重的灾难;学习将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拓宽看问题的视野。
(2)过程与方法:课前推荐预习内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著名人物、新武器等),补充教材不足;通过分工合作查找各种资料,张贴于教室,供全班参看交流(保留一周);课堂中围绕“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和“为什么是全球性浩劫”两个问题展开探究;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对战争与科技、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发表各自的观点,在同学间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感受战争的残酷,修正对战争的看法,否定非正义的战争,尽量消除引发战争的隐患;能够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
教学难点: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同时适当补充必要的图文资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与两次战争相关的图文资料。
教师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两次大战相关图片(战争场景、战争新武器等),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有人说,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那么20世纪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
一百年前,聆听那1900年元旦的钟声,生性乐观的法国人在《费加罗报》上宣称:“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然而正是在20世纪,人类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震荡,它们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世界大战”的,还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不禁要问,在20世纪──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浩劫?为什么规模空前?
【提问】请学生观察教材图7—1漫画《德国向英国的霸权发出挑战》,并思考以下问题:
○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德国国旗。德国人凭什么那么“牛”?他会对英国水兵说什么?
○英国水兵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议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因为当时德国正在壮大,工业实力已居世界第二,就是在英国一向称雄的海上,最好最快的船也来自德国的造船厂;德国人说:“当初你们英国人做老大时,可以猛抢殖民地,现在该轮到我们德国人了。”英国水兵可能会与德国水兵发生冲突。
【归纳】这幅漫画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德两国之间的矛盾。类似这样的矛盾,存在于当时的几乎所有欧洲大国之间:法国人想,我要报以前被德国打败的仇,把德国的地盘夺过来,我要重新成为欧洲老大;俄国、意大利,还有奥匈帝国都觉得自己的领土不够大,都看中了弱小的但是很重要的地区,想要占为己有。
总而言之,这些国家的想法差不多,都想要──抢夺地盘,争夺殖民地。在此背景下,各国按“我的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或者“我的朋友的朋友是我的朋友”的思路开始寻找自己盟友,对付可能的敌人,于是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叙述】正在这两大集团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时,弱小却重要的巴尔干地区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奥匈帝国以替皇太子复仇为借口首先出手争夺巴尔干宝地。于是,列强一拥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起来了。
【承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爆发,我们将在《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一课中再作详细分析。在这里可以先作推断。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谁挑起的?
学生回答: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活动】奉行法西斯主义,是德、意、日这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之处。指导学生看教材第89页阅读卡“法西斯”,并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法西斯?现代法西斯主义有什么特征?
(2)现代法西斯对人类犯下了哪些暴行?
学生回答略。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作如下补充:法西斯主义正是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根源。
【提问】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爆发原因上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大家推断一下,为什么会爆发这两次战争?
学生回答:为了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
【承转】那么,战争为什么规模空前?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凡尔登战场照片,请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可根据教材第88页对凡尔登战役的描述来回答,也可结合课外知识作答。教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可作如下补充。有亲历战场的人写道:“当这些大炮向你开火时,你会说‘现在我知道什么叫炮击了’。整片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都弹痕累累,甚至堆着三层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过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过似的。到处都是各种残骸,被击毁的战车、大炮,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中都是如此。”
教师应当强调:在一战中,像这样的战争场景不是个别的。
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人类历史上几场著名战争概况表》:
时 间 19世纪 20世纪
名 称 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 一战 二战
参 战 国 法俄等国 约30国 60多国
参战人数 法军约51万 卷入人口 15亿 卷入人口 20亿
伤 亡 法军损失40万 3000万 6000万
【叙述】一战物质财产损失相当于拿破仑战争以来100年间全世界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而二战损失等于一战损失的12倍多。看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与伤亡之惨重令人类以前漫长历史中所有战争相形见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以前也许是一种夸张,但到这里就成为不折不扣的事实了。
【活动】比较历代战争,我们有这样两个疑问提出来请大家思考与讨论,找到了这两个答案,就能回答“为什么战争规模空前”这个问题了。
(1)为什么两次大战范围空前地大?
(2)为什么两次大战空前地残酷?
教师注意导问与点拨,学生讨论并回答:(1)参战国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团间战争,几十个国家协同作战。归根到底是如同教材所说,在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连成了一个整体,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战争范围空前地大。(2)工业文明中的科技成果被用于战争,武器杀伤性增强,伤亡更大,所以战争更残酷。
【提问】○有谁知道工业文明的哪些科技成果被用在这两次大战战场上了?
学生回答略。如时间允许,教师可展示飞机、坦克、雷达、原子弹等武器图片,并可简要介绍不列颠空战中雷达的作用,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背景和后果等。
英国是最早将雷达投入实战的国家,它在二战中建立了严密的雷达警戒体系,这样英军就能通过雷达测出德军飞机来袭的大致方位和时间,指挥己方战斗机在有利方位和时间迎击。因此雷达无疑是“不列颠空战中”英军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王牌!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为避免美国军队的过多伤亡,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压制苏联,美国决定使用其最新研制的武器──原子弹。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当日,死伤 14万人;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当日,死亡6万余人。
(课堂小结)
请大家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其一展开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后表述成文,张贴于教室,供全班同学阅读交流。
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人说,它将使战争更具毁灭性;也有人说,它将使未来战争目标更精确,防御更安全,那将是“零伤亡”战争。你认为人类还经得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课后作业)
请在课后搜集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联合国等资料和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及法西斯恶魔希特勒的资料。
问题研讨
本课时将一战和二战作并列关系处理。所讨论问题基本是将两次大战进行比较,找到其共性和个性之后作出解答。课内外材料也都是根据问题需要来组织采编的,教案设计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分析推断等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原因、经过、结果),学生关于一战和二战的知识仍然是破碎的和有限的,如果观点的形成是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那么讨论的话题会更活泛,结论会更有依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依然是故事情节,何况战争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怎样能够既培养能力,又掌握知识,还激发兴趣,这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