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 2课题名称 健康心理 人生基石 第一节 和谐人生 共享成长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树立培养心理健康的意识情感目标 了解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组织教学:1分钟> 课前准备:PPT;黑板;粉笔;学生出勤 组织上课:教师自我介绍,点名熟悉学生 <导课:4分钟> 1.游戏导入:手掌相握 教师解释:张开两个手掌,掌心相对,自然相握。观察是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手大拇指在上。这代表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结论:左手在上,想象力强、感性、热情;右手在上,分析逻辑思维力强、理性。 引申:换个位置握握看,有什么感受?(不舒服) ◇知识拓展:告诉同学们心理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引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中职生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引领同学们带着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成长的挑战,去充分享受生活,并拥有健康的人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游戏目的: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心理,为后面展开教学创造条件。 ◇2.图片导入:导入心理图片两张。图片呈现时间为3秒钟,3秒钟之后图片消失,并提问3名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导图目的: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人的心理,亲自体会心理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 ◇讲解:同样的图片,同样的观看时间,为什么不同的同学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在起作用?答案是由于人的心理。其实,除了这个游戏,我们的心理,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心理健康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来认识心理健康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认识一下心理健康。 <教学过程:35+35分钟> 一、认识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1.健康 (1)含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里,对健康进行了明确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健康状态。” ◇讲解:提问学生阅读。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与标准中可以看到,健康不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病痛与缺陷,它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以及道德健康。可以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积极向上的现代健康观。 (2)健康概念金字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健康形成了一个层层向上结构的金字塔。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健康”在“健康”中的作用地位。(图) ◇讲解:提问学生阅读。 其中,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有力保障;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是生理、心理健康最完美的表现和统一;社会适应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基础的高级健康层次,不仅包括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还包括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胜任在社会生活的各种角色,不断超越自我,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2.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意味着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启发提问:提问2名学生回答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是什么?提示学生可以学习、生活或者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说明,教师重述学生的回答并作出回应。 ◇讲解:心理健康意味着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能应付生活中的压力,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工作,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 (2)心理健康是一种过程 ◇知识拓展:导入心理健康—疾病连续谱。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心理困扰-心理健康。(图) ◇讲解: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是连续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一种过程,正如没有人能随时保持健康的身体,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只有我们关注呵护自己的心灵,它才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幸福成长的保障 ◇案例导入:提问学生阅读案例。 ◇案例分析: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对于自己在出现心理问题后的描述,当他心理不健康时学习、生活都收到了影响。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我们每个人幸福成长的保障,决定这着人的生存生活质量。那么为什么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成长的保障呢?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知识拓展:美国生理学家艾尔玛做了一个实验,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人在生气时,会分泌出有毒性的物质,一个人生气十分钟所耗费的经历,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因此,生气的心理反应是十分强烈的,它的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更具有毒性。 ◇讲解:心理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我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会有不同的身体状态,比如压力大时更容易生病。 2.心理健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讲解:同学们可能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我们在处于愉快的心情时,常常思维清晰,在处于忧郁的情绪状态下时,往往会萎靡不振。因此,心理健康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3.心理健康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 ◇讲解: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比如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时,我们就不会被生活中的问题所困扰,更善于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的一面。因此,心理健康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案例导入:“小才女”的心理困扰。(PPT) “小奇是某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担任班长、小学生会干部,喜欢读书、写微博,擅长书法、绘画、手工等,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小才女”。 谁也不会想到,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如鱼得水的校奇,却有着一个极其封闭的内心世界,自卑、敏感、压抑。作为班长和校学生会干部,他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想为学校和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却始终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某个同学一旦和她关系走得近了就会让她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迫使她与对方断绝来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这样的事经过几次以后,同学们开始认为小奇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骄傲了,看不起人了,因此慢慢的疏远了她,这又加重了小奇的敏感压抑。 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小奇的变化,建议她去找心理老师聊聊,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她终于鼓足勇气推开了心理老师办公室的大门。”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中的这名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困扰的分析,逐一地帮助学生找出导致不同心理困扰所产生的原因,并引出如何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因与标准为一一对应关系) (一)悦纳自我 ◇讲解: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职生,能够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对自己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烦恼。 ◇知识迁移:提问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可以包括优缺点,启发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与自己对话,最终学会悦纳自我。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讲解:乐于交往、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中职生,有人际交往的欲望,能主动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有爱心、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 ◇知识迁移:提问学生分享一个与好朋友的难忘经历,可以使开心的、不开心的,谈谈与身边人发生的事,或者与父母的关系。通过分享,培养学生们产生主动乐于交往,善待他人的兴趣与意识。 (三)乐观积极的情绪 ◇讲解: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中职生,虽然也会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能经常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知识迁移:提问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愤怒情绪的,如何克服不良的情绪,分享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积极进取,充实生活 ◇讲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会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把学习堪称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丰富自己的爱好兴趣。教师分享生活图片和故事,展示给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图片呢,背景音乐(栀子花开)。 ◇知识迁移: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情趣爱好,说一下产生原因。 三、迈向心理健康之路 ◇总结归纳:通过前面两大部分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是什么,了解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针对标准,来讨论如何迈向心理健康之路?(此处知识点是后续章节的总括,简单讲解即可,后面课程中会详细展开。) ◇讨论互动: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引入下面知识点。 (一)正确认识自己 ◇讲解:全面认识自己,是悦纳自己的基础。 (二)有效调节自己 ◇讲解:接受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才能帮助同学们保持幸福感。 (三)建立和谐关系 ◇讲解:建立和谐的关系,学会如何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相处,才能在自己周围建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和谐: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自我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 (四)学习规划生活 ◇讲解:学会热爱生活,善于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给规划生活,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结:2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总结知识点 情感教育:每个人都有可能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祝你健康! <活动体验:2分钟> 在以下词语中选出对你来讲最重要的三项。并以此去掉,说明你的理由。 健康 金钱 权利 友谊 自由 乐观 爱心 勇气 事业 亲情 面子 爱情 学习成绩 <结束课程:1分钟> 明确游戏规则,参与游戏 确认游戏规则,参与游戏 填写计划书,回答并解释自己填写的内容课后作业 刚刚成为了一名中职生,你的生活与以前的上中学时的生活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你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学了本课,你打算如何调整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