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0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0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解析

资源简介

第0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篇)-期末冲刺丨2021高中政治期末专题复习资料(人教版)(必修4)
题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
一、物质概念

[提醒]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易错提示】区分以下几种错误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四、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易错提示】准确辨别以下几种观点: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3)区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这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区分几种常见的说法: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一、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提示】要澄清几个错误认识: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等等。
【特别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特别提示】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
【易错提示】区分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①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③意识来源于人脑。④电脑能代替人脑。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易错提示】区分一些错误观点:
(1)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推动)作用。
(3)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4)物质和意识是互相独立的。
(5)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 要求
物质决 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从实际出发
意识具 有能动 性 反 映 纵向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可知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横向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反 作 用 对外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对内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考点二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错误 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易错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三、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易错提示】(1)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割裂开来。
(2)盲目的实践不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受认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误认识指导的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3)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
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理论示例】实践决定认识,常见的事例如:麦哲伦船队通过环球航行这一实践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认识(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途径);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测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动力);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动力);人们根据对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的认识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检验标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一、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特征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一定条件和范围,离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反 复 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无 限 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 升 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特别提醒]
(1)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