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1-3课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5课第7课第6课社会历史观第11课价值观、人生观第12课哲学总论: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意识第8课第9课第10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意识观)因此,唯物论有四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论的逻辑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核心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强调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注意1: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 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人的思维人类社会自然界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②客观存在包括客观实在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 运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注意2:节气【2021全国乙卷】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观察自然深有领悟,以自然之理来诠释笔法.如“平”似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变”像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在艺术实践中感情自然,令黄宾虹艺术精进。这表明( )①艺术之理与自然之理相契合②悟出自然之理就能提升人的艺术造诣③艺术造诣水平取决于主体的感知能力④效法自然是提升艺术造诣的重要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真正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这场战役打的极其惨烈,究其原因:1、天气寒冷,我军部分队伍装备不足。当时长津湖地区中午的基本气温在-20℃到-25℃之间,夜晚在-28℃到-45℃之间。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有一个连冻成了冰雕。就连配有标准伙食以及军官餐伙食,配有酒精炉,有防寒服、防寒鞋、鸭绒睡袋,甚至还有防弹衣的美军,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2.美军的武器装备、工兵能力、后勤供应和海陆空协同作战能力太强大。为了撤出主打长津湖战役的第10军,一支有193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集合起来,其中包含7艘航空母舰。我们从美军撤离的最后阶段就能看出美国的军事实力: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发射舰在距离岸边数百码的地方排成一线,向这座被放弃的城市倾泻了猛烈的炮火——近34000发炮弹和12800发火箭弹,还引爆了400吨凝固甘油炸药和500枚1000吨的炸弹,把兴南港炸成一片火海。可想而知,能拿下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人民志愿军靠的什么?通过以上材料,运用物质的相关内容分析长津湖战役惨烈的两点原因;并据此谈谈对我们学习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启示?原理 方法论 应用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神创论是根本错误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注意:人不能创造物质,但可以创造物质具体形态)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构成要素: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尊重顺应社会规律,充分利用客观的社会条件,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反对主客观唯心史观 (注意:人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总结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和各种神创论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014·全国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020年海南16)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核心概念二:意识从意识的 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②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从意识的 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特有的、独有的)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一定就有意识。从本质上看,电脑、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某些思维功能的模拟,是人工智能的物化,但它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本身并不会产生意识)从意识的 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浅显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反映;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既可能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如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1.反映 ≠ 反应 ≠ 直观的等同 ≠ 照镜子2.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大脑不会产生意识。(人脑不等于大脑)3.意识不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但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人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人脑与客观存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4.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根源:根源于客观存在; 意识的来源:人类的社会实践;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5.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二者的统一。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提醒:全面正确理解意识(2021年八省联考辽宁卷,)古琴名曲《胡茄十八拍》反映了蔡文姬流落匈奴时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还乡之喜与骨肉离别之痛的矛盾心情。这首曲子被郭沫若称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这表明①音乐作品是客观存在移入大脑的主观映象②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表达与情感的升华③音乐作品是抽象概念转变为艺术形式的结果④音乐作品给听众的感受受个体认知等主观因素的影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2020·浙江】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 )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C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自觉 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是简单的“复制”,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主动 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16课标II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14全国)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目的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目的;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作用)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动自觉的反映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表现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的反映 和能动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状态”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反作用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主观能动性知识拓展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只能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①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科学意识。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精神 坚持…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判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提醒】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是第二性的。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依赖于物质)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相互制约④从范围看: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想、做)【2021·全国甲·22】 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②只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社会历史中的事物的联系是人有意识地建构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2019·课标·21】 漫画(下图)主要讽刺了(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核心概念3:运动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节气【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关系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核心概念4:静止1.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芝诺:飞矢不动《吕氏春秋》:刻舟求剑僧肈:P32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原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①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关系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并且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观看视频思考:1.亿万荒滩变良田,是不是违背了客观规律?2.怎样才能荒滩变良田?核心概念5:规 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②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现象的、偶然的、多变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的(客观性);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必然的——是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不是偶然的;稳定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规律≠规律的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如: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春夏秋冬四季更替;④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④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和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作风。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拓展1: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3.规律具有客观性,但规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4.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发明、改变、创造或消灭;5.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6.思维是主观的,但思维的规律却是客观的。7.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8.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9.规律≠ 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是对前者的反映。规律 规则含义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质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①哲学上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具体规律。②哲学上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两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稳定性 ①规律的稳定性指的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联系。②从哲学上看,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它虽然总是隐藏在现象之中,并且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本质、规律绝不等同于现象,本质、规律相对于现象来说是稳定的。必然性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一定是要反复出现、确定不移的,而不是偶然联系。客观性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知可用性 :规律虽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多样性 指的是不同事物、不同物质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运动过程中的规律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规律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知识拓展2:全面把握规律的“七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②反对“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反对“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关系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具 体 要 求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意义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核心概念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意: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唯心的。②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因为实际往往是多个事实的有机统一。③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要在动态中把握。【2016·全国2·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B【2020·课标2·21】 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意识物质运动唯物论根本属性本质:起源、生理基础、内容能动作用能动作用认识世界—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反对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对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普遍性客观性规律决定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知识归纳【2020·山东卷】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等科幻作品中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①物质决定意识,每个时代的意识都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推测未来;科幻作品基于现实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幻想世界。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脱贫攻坚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要求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有效提升脱贫质量,以非常之力、关键之举实现全面胜利。对于能够通过发展生产脱贫的地区,必须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尽快培育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稳固脱贫的产业基拙和长效机制;对 于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应加快制定和落实整体搬迁计划;对于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通过各类扶贫开发措施难以脱贫的贫困人口,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使其精准覆盖这一群体。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12分)①脱贫攻坚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脱贫攻坚中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脱贫政策,体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分)③坚持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有效提升脱贫质量,以非常之力、关键之举实现全面胜利,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分)④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分)【2014·全国·39】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①示例一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该观点具有合理性。②示例二。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该观点存在片面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mp4 习近平时间|中国力图让亿亩荒滩变良田,时事,地区发展,好看视频 截取视频.mp4 辩证唯物论 - 副本.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