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诵读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诵读资料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
统编教材.必修四
诵读资料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1哲学的起源
(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一般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p9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9--11
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气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产生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③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④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基本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a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列毛邓三科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用: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0.世界的物质性原理p17-21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材料分析
1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静止观。(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p23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材料分析
1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3--24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材料分析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材料分析)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分析
1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24--26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材料分析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材料分析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材料分析
1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6.联系观的特点p27-29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材料分析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材料分析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材料分析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30-31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分析。推动整体的发展。
18.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p31
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分析p31
19..发展观p31--35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发展的状态原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材料分析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材料分析
20.(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p35
(1)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
2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①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p3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材料分析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p38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材料分析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38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分析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p39((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分析
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p41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分析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p41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材料分析
⑦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主题:实践、认识、真理 易错点:①直接现实性 ② 真理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③ 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④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⑤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注意:主观与客观位置不能颠倒)
22.实践的特点p49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50-5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材料分析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材料分析(重视、树立、克服)
2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55--56①.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分析
②.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分析
③.认识活动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分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5.真理的特点p53-54(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材料分析
②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材料分析
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主题: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易错点:①创造者:人民群众②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③ 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是基础。
27.社会历史本质p57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59--6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材料分析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材料分析
2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62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和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
3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63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不断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
31.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63-64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利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社会发展。
②.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直接动力)。
32.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p65--67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材料分析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材料分析
33.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地位及基本内容:p68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地位及基本内容:p68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p68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4.价值观p69--72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发展。+材料分析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材料分析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材料分析
④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材料分析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材料分析p76
3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①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材料分析p74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材料分析p76
3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p77-82
①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根本途径)+材料分析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条件)+材料分析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材料分析
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中华古代)
主题: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易错点:
(1)文化类型与作用类型 :优秀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关键词:决定,反作用)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③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3)文化的功能: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词:风尚,人民,社会,发展)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关键词:血,魂)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人:丰,增,促)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④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视角:中外文化交流)
主题:民族文化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发展
易错点: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根基VS物质根基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认同VS尊重 )③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多样性 ④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交流 ⑤文化交融(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文化交流的意义(A与B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该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该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关键词:走出去)
⑤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关键词:引进来)
⑥ 助推经济,政治发展。(关键词:政治,经济)
⑦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关键词:多样性)
(2)文化如何进行交流(A与B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①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②态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⑤立足中国国情,交流互鉴。
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中国当代)
主题: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发展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易错点:
一元化VS多样性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多元化。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强国的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②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强国
④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取缔或抵制腐朽文化
(1)国家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文化发展设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路径,目标)
②文化发展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思想,理想,人民,时代,资源)
④文化强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旋律,价值观,道德文化,事业产业)
(2)个人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路径,目标)
②坚定文化自信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8.文化的内涵p89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P89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41.文化的功能p90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42. ①文化对人的作用: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与民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3.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p92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P92
4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96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97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4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47.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核心p98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8.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98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9.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100
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0.文化的民族性p102
①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102
③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5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原因p103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5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要求p103
原则: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53.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意义p104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54..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要求p104--105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55.推动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原因p105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4)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56.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106--107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57.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p110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8.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p111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11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60.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p112--115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1.建设文化强国p116--118
(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62.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p119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3.坚持文化自信的措施p119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6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③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④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⑥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今中国时代之基,解决时代问题。
⑦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