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树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吴兴期中)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 )A.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B.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D.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2021七上·温州期中)读图社区平面图,回答问题。2.要判断图中方向,我们应该用( )A.一般定向法 B.指向标定向法C.经纬网定向法 D.指南针定向法3.根据选择的正确定向法,商店在学校的( )A.西北方 B.正西方 C.正南方 D.东北方4. 是地图基本语言中的( )A.比例尺 B.指向标 C.图例 D.方向5.从图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社区功能是( )A.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文化功能C.管理功能、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经济功能6.(2021七上·温州期中)我因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7.(2021七上·温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 )鹿角铲距今约1.4万年1975年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它是用戴断的鹿角制成。先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再加以磨制。A.已有爱美意识 B.能够人工取火C.掌握磨制技术 D.已会饲养家畜8.(2021七上·温州期中)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发现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C.会制作陶器 D.养殖家禽、家畜9.(2021七上·温州期中)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黄帝 B.炎帝 C.禺 D.周武王10.(2021七上·温州期中)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人的典册主要指的是( )A. B.C. D.11.(2021七上·温州期中)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B.鲁因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D.周王室衰微12.(2021七上·温州期中)“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13.(2021七上·温州期中)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滴,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现甲骨文14.(2021七上·温州期中)“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福可以相互转化”,与它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相对应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二、非选择题15.(2021七上·温州期中)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C的海拔是 。如果将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深的地方,海拔 。(填高或低)(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 ,B 。(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哪条溪流最安全?并说明理由。16.(2021七上·温州期中)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材料三:“封建亲成,以藩屏周。——《左传》(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哪一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王朝的史实?根据启的继位,指出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尧舜禺、夏商周时期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7.(2021七上·温州期中)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经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是新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出现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材料二商鞅变法皮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些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的局面。(1)读上图,完成下列表格。项目 成果 作用生产工具 ①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耕作技术 ②水利工程 ③都江堰 ④(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具有什么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乡村发展而来的。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答案】2.B3.A4.C5.B【知识点】方向;图例和注记;社区功能【解析】【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中方向的判读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经纬网。根据图中给出的方向,即可判断区某地需要朝那个方向走。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要判断图中方向,我们应该用指向标定向法。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3.根据选择的正确定向法,以学校为参考对象,建立方向坐标,商店在学校的西北方。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信息是地图基本语言中的图例。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5.从图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社区功能是经济功能、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6.【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A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符合题意;B项北京人距今70万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D项距今约7000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史实。7.【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是用截断的鹿角制成。先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再加以磨制”和图片可知,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已掌握磨制技术。鹿角可以反映打猎活动,但不能反映捕鱼活动,鹿角与瓷器、牛耕没有关系。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掌握磨制技术和题干材料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制造工具的技术进步。掌握原始人制造工具的技术进步的表现和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阅读材料,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8.【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有公共墓地和,表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A项过着定居生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9.【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远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识记大禹治水的史实。10.【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殷”有发扬光大的意思。这句话理解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这应该是古人注重史学研究的一个典范。针对殷商的历史,可知当时的书籍就是龟甲和兽骨。A项甲骨文是殷人的典册,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甲骨文的有关内容。11.【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王,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的历史史实。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周王室衰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室衰微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2.【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齐桓公在“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13.【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A项治理黄河的是东汉王景,不符合题意;B项修筑都江堰是“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发现甲骨文的是王懿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14.【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出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的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题干中“塞翁失马”的故事,祸福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A项道家思想和题干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相对应,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要求具备分析题干内容的能力。15.【答案】(1)100;低(2)陡崖;鞍部(3)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可知,C的海拔是100米。如果将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深的地方,海拔低。(2)、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分析可知,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是陡崖,等高线在此重叠;B是鞍部,等高线对称分布。(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6.【答案】(1)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其特点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2)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二,联系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4)本题考查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据所学知,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有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故答案为:(1)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及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及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17.【答案】(1)铁制农具|牛耕|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重要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耕作技术的提高,③水利工程的修建,④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春秋时期,已出现了牛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根据材料一“生产工具”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一“耕作技术”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耕作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一“水利工程”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二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故答案为:(1)铁制农具;牛耕;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重要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耕作技术的提高,③水利工程的修建,④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都江堰,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 / 1浙江省温州市树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0七上·吴兴期中)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 )A.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B.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D.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答案】B【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乡村发展而来的。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2021七上·温州期中)读图社区平面图,回答问题。2.要判断图中方向,我们应该用( )A.一般定向法 B.指向标定向法C.经纬网定向法 D.指南针定向法3.根据选择的正确定向法,商店在学校的( )A.西北方 B.正西方 C.正南方 D.东北方4. 是地图基本语言中的( )A.比例尺 B.指向标 C.图例 D.方向5.从图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社区功能是( )A.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文化功能C.管理功能、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经济功能【答案】2.B3.A4.C5.B【知识点】方向;图例和注记;社区功能【解析】【点评】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中方向的判读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经纬网。根据图中给出的方向,即可判断区某地需要朝那个方向走。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要判断图中方向,我们应该用指向标定向法。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3.根据选择的正确定向法,以学校为参考对象,建立方向坐标,商店在学校的西北方。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信息是地图基本语言中的图例。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5.从图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社区功能是经济功能、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6.(2021七上·温州期中)我因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A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符合题意;B项北京人距今70万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C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D项距今约7000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史实。7.(2021七上·温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 )鹿角铲距今约1.4万年1975年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它是用戴断的鹿角制成。先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再加以磨制。A.已有爱美意识 B.能够人工取火C.掌握磨制技术 D.已会饲养家畜【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是用截断的鹿角制成。先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再加以磨制”和图片可知,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已掌握磨制技术。鹿角可以反映打猎活动,但不能反映捕鱼活动,鹿角与瓷器、牛耕没有关系。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掌握磨制技术和题干材料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制造工具的技术进步。掌握原始人制造工具的技术进步的表现和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阅读材料,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8.(2021七上·温州期中)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发现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C.会制作陶器 D.养殖家禽、家畜【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们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有公共墓地和,表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A项过着定居生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9.(2021七上·温州期中)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黄帝 B.炎帝 C.禺 D.周武王【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远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识记大禹治水的史实。10.(2021七上·温州期中)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人的典册主要指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殷”有发扬光大的意思。这句话理解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这应该是古人注重史学研究的一个典范。针对殷商的历史,可知当时的书籍就是龟甲和兽骨。A项甲骨文是殷人的典册,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甲骨文的有关内容。11.(2021七上·温州期中)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B.鲁因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D.周王室衰微【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王,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的历史史实。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周王室衰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室衰微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2.(2021七上·温州期中)“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答案】A【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齐桓公在“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13.(2021七上·温州期中)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滴,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现甲骨文【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A项治理黄河的是东汉王景,不符合题意;B项修筑都江堰是“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C项奖励耕战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发现甲骨文的是王懿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14.(2021七上·温州期中)“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福可以相互转化”,与它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相对应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出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的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题干中“塞翁失马”的故事,祸福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A项道家思想和题干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相对应,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要求具备分析题干内容的能力。二、非选择题15.(2021七上·温州期中)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C的海拔是 。如果将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深的地方,海拔 。(填高或低)(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 ,B 。(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哪条溪流最安全?并说明理由。【答案】(1)100;低(2)陡崖;鞍部(3)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可知,C的海拔是100米。如果将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则绿色越深的地方,海拔低。(2)、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分析可知,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A是陡崖,等高线在此重叠;B是鞍部,等高线对称分布。(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溪流②最安全,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6.(2021七上·温州期中)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材料三:“封建亲成,以藩屏周。——《左传》(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哪一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王朝的史实?根据启的继位,指出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尧舜禺、夏商周时期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其特点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2)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二,联系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4)本题考查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据所学知,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有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故答案为:(1)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及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及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17.(2021七上·温州期中)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经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是新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出现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材料二商鞅变法皮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些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的局面。(1)读上图,完成下列表格。项目 成果 作用生产工具 ①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耕作技术 ②水利工程 ③都江堰 ④(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具有什么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1)铁制农具|牛耕|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重要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耕作技术的提高,③水利工程的修建,④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春秋时期,已出现了牛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根据材料一“生产工具”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一“耕作技术”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耕作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一“水利工程”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二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故答案为:(1)铁制农具;牛耕;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历史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重要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耕作技术的提高,③水利工程的修建,④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都江堰,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树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树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