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1》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个单元的起始章节的第一课时,承担着技术月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的衔接任务,同时是技术与设计2的开始章节,故其地位和任务很重要。教材从广义的结构概念出发,通过案例阐述结构无处不在,结构影响事物存在的性质,从而揭示学习结构的必要性,进而过度到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开始结构与设计的学习。教材中所选取的案例偏离学生的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故舍弃,选择为学生身边熟悉的且感兴趣的能起到同等作用的案例来替换原有教材中的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结构概念的理解深度。学情分析:学生在完成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内容后,经历的一个技术产品设计的全历程,尤其在想法物化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对技术设计的兴趣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如何合理过度技术与设计1到技术与设计2,如何吸引部分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兴趣,强化感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本部分内容教学的关键。故用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案例入手,以解决学生遇到的顽固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让学生感觉到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广义结构的概念,知道结构无处不在及结构的多样决定事物存在的性质;②、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明晰合理结构的界定;③、会分析结构构件的受力、理解构件的5中基本形式并在具体案例中区别。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体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方法;通过结构构件受力分析的过程学会分辨构件基本形式方法;通过理解结构含义的过程,迁移结构的思想与方法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把其转化为后续技术学习的动力,初步构建结构的意识和思想,并能在后续的学习体验中明晰结构的意识和方法,逐渐实现结构意识的内化。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结构意识的构建教学难点:能分辨构建的基本形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题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设计的完整历程,在想法物化为现实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最终呈现的作品有诸多的缺憾,其问题之一在于缺少对结构的认识。从这节课开始,从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技术设计——结构与设计。前二节我们学习结构的基础知识,第三节应用论进行简单结构设计和实践,最后一节赏析经典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开始常见结构的认知。二、广义的结构1、无处不在的结构展示自然界、社会、技术等领域的结构2、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支撑,多样的结构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质。①、展示一般的自行车、山地车、公路赛车、童车、残疾人专用自行车及摩拜单车的结构变化。②、金刚石和石墨现象分析。什么是结构?3、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本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①、构件:事物的组成部分。②、有序的理解:阐述仿生学的由来。为什么要学习结构?如何学习结构?三、结构与力1、从力学角度来看,结构是指能够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①、架构形态的理解;②、合理的结构:能承受各种外力,抵抗各种形变。(结合学生在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的作品)2、分析结构受力主要是进行构件的受力分析和构件承载能力分析。结合物理中的受力分析谈构件的受力分析。3、构件的基本形式①、根据构件的受力和形变把构件分为:受拉、受压、受弯曲、受扭转、受剪切②、学生阅读教材P5构件5中基本形式的受力模型图。讨论构件5中基本形式受力模型特点。练习讨论:预制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单杠中各构件的受力等四、本节课小结及作业1、小结:略2、作业:用所学结构知识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板书设计:黑板左边:§1.1常见结构的认知(1)一、广义结构1、结构无处不在2、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支撑3、结构的定义:事物的各个组成之间的有序的搭配和排列——构件的概念二、结构与力1、从力学角度来定义结构:——架构形态、合理的结构2、结构的受力分析:构件的受力分析、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3、构件的基本形式:受拉、受压、受弯曲、受扭转、受剪切黑板右边:案例中构件受力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