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高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国内“三重压力”、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同时也清醒地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会议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二、“稳中求进”,用“七大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①财政政策可持续应该是指财政赤字融资的可持续,比较相关的指标就是公共部门的杠杆率。稳定公共部门杠杆率有两种办法,一是降低分子,即降低赤字率,二是扩张分母,即提高GDP的增速。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投资,与传统的“铁公鸡”和房地产基建项目有明显区别,主要是面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新基建”,构筑发展新动能。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②应通过降低基准利率引导全市场利率下降,用更低的利率降低私人部门的债务压力,提升私人部门的资产估值,扩大市场自发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针对“三重压力”之“预期转弱”,明确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同时提出了“两个强化”: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①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②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四)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①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②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③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五)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六)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①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②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④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三、正确认识和把握五大“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②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③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②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3、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近两年全球大宗初级产品涨价造成的通胀。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原材料的进口比重高,一旦初级商品大幅涨价,自然传导到我国制造业,使之成本大幅承压,对中下游中小实体企业冲击尤甚。因此需要多管齐下,确保初级产品供给,守住产业安全底线。①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②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①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原则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②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③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④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⑤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5、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①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②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科学考核,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③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确保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