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思维导图与考点速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思维导图与考点速记

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思维导图与考点速记
第一部分 思维导图
一、高中政治
(一)经济生活
5
(二)政治生活
(三)文化生活
(四)生活与哲学
第二部分 考点速记
高中政治主观题速记
(一)经济生活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而逐步出现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从
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除了基本职能外,货币还具有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货币产生促流通,职能分为两方面。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 100 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
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又称外汇汇率升高,或者说人民币对外币的
汇率降低,表明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或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升高,
表明人民币升值。
国际贸易有汇率,汇率变动多米诺,本币贬值出口多,吸引外国旅游客。
3.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生
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也随
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大小价值定,时间效率意义重。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
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两内容,上下波动得运行。
5.价格变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一般来说,商
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
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第二,价格变动对生
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影响多,涉及生产和生活。
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包
括三个方面: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
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经济三方面,主体地位看表现。
7.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
公有制经济,它们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
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多种经济共发展,基本制度不能乱;巩固发展公有制,鼓励支持和引导。
8.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科分配形式,主要
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
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
尊重,有利于激发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多种方式需并存,保护合法激活力。
9.效率和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存在矛盾,需要从两
个方面来看: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和公平分别强
调不同的方面。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做到: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第二,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公平效率两点论,正确处理需谨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
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
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我国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
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者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
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应运生,目标手段保完成。
(二)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国家性质有特点,广泛真实和管用。
2.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建议。
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
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
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社会听证制度: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决策方式有多种,公民参与意义重。
3.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
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
内部矛盾,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发展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政府性质属行政,主要职能有五种。
4.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
民生。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民主
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
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审慎用权要民主,科学决策系民生。
5.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
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有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
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的监督、下
级政府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3)积极实施政务公开
政府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
结果公开。
监督权力不滥用,机制体系来完成,阳光工程促透明。
6.人民代表大会
权力机关是人大,代表人民来当家。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它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它们一起
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
中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由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
一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肩负人民的重托,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
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人大代表地位重,肩负重托有使命。
7.民主集中制
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即在民
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
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人大制度是政体,民主集中把事理,集中体现三方面,人大人民和其他,还有中央
和地方。
8.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
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
党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
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是必然,执政方式来体现。
9.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指导思想与时进,中特体系马列毛。
(三)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政治
首先,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对政治、经济具有
反作用,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第一,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
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
文化与政治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
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总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不是它们之间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渗
透、相互推动。
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交融难分家。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
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
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潜移默化受熏陶,深远持久不易变。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
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待文化
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
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世界民族相联结,求同存异共繁荣。
4.推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
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传播交流意义重,积极行动播文明。
5.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
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
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作用巨大意不凡,必由之路理解全。
6.文化创新的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
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实现文化
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
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
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的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防止片面性,
才能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
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
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化创造者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虚心向人民群众
学习。
推陈出新改传统,博采众长为我用。克服倾向保方向,努力铸造新辉煌。
一根双基四主义,站在时代高点靠群众。
7.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
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所
以必须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核心要牢记,内容具体与时进。
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都充分表明了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
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
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它们都体
现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博大精深的特征。
独树一帜领风骚,区域特色试比高。
9.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
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
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强基固本。
高擎火炬意深远,强基固本使命担。
(四)生活与哲学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共同本质实在性,物质来把世界统。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
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不可分,绝对运动要承认。相对静止也存在,运动特殊的状态。
3.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解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
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部分之关系,正确理解有意义
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
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
飞跃和发展。
量质互变不停歇,点滴做起抓时机。
5.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
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
性和斗争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
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矛盾观,变化发展动力源。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辩证分析法,两点重点要齐全。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
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普遍规律定方向,基本矛盾来推动。
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
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中主要
是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仍
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
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的形式加以解决。因此,改革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前进上升总趋势,发展动力有不同。
9.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
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对于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人民群众创历史,作用地位意义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