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进行检测试验。因此,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保证检测板制作正确;在选取检测位置前,教师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解,对学生选取的检测地点有意指导。2.本课的难点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得出分析结果。三、教学准备:卡纸板、放大镜。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早上我们来到班级,桌面上为什么有一层灰?不容易打扫的地方有什么?尘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质量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校园里的尘降问题。(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器材制作①、在卡片纸上划上15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小格。②、用窄透明胶带将宽透明胶带固定在卡片纸上。(胶面向外) 2、实验一:不同地方沉降个数。①、将做好的检测板在课前1小时分别放在学校不同地方。②、上课前,将检测板用透明胶带封好后带回教室备用。③、抽取检测板上不同位置的3个小格,用放大镜分别数出3个小格中的尘降个数。④、画出统计表,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序号 环境特点 沉降个数 1 2 3 ⑤、数据分析,将每块沉降板上的个数与它缩放的环境对照,看一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1、是否说明尘降板上尘降个数越多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差,反之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好呢?说说看,尘降个数少的地方环境有什么特点?4、实验二:不同时间的尘降个数。①、早上到校后,将做好的尘降检测板放置在校园选定的位置,第一节课后用透明胶带封好后收回,同时在相同的地方再放置一块检测板,并每隔1课时放置一块。②、用实验一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填在表中。③、数据分析:将每块检测板的平均数按收回的时间排列,分析那个时间段尘降平均数较多,根据数据回忆不同时间段被检测地空气环境状况。思考?不同时间段尘降板上尘降平均个数相同吗?为什么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尘降个数不同呢?(三)探索发现1、环境较好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少;环境较差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多;同一地点,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尘降个数要少。2、环境的好坏与尘降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减少尘降的方法:学校周边工地严格落实6+2个100%,不符合标准不开工,达不到要求不开工,未通过环保、大气办验收不开工。校园卫生区不达到一尘不染的标准不放过。严格执行问责机制,发现问题倒查责任,还要与绩效考核、评优晋职挂钩。为了有效降低扬尘,学校购置了小型洒水车,每天对道路、广场和死角死面进行喷洒,既能够使打扫卫生湿法作业,又彻底解决了大面积扬尘的隐患。在树林、绿植和廊道上架设微型喷雾装置,让空气保持适度的湿润,营造局部小气候。3、学校卫生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校长带头,校委会成员是第一责任人,每一个科室、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即使学生离校,班级卫生区也由科室主任、班主任和教师负责每天打扫、保洁。这样,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四)探索延伸根据本科的试验方法,帮助家中老人选择一个适合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地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