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平湖市城关中学 罗蒙 2012.9.11一、【课标解读】: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解读:学会看各种类型的地图;使用地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以一次学校组织的越野活动为明线贯穿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填空题和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画剖面图的能力。2.教材结构体系: (1)学会看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学会绘制和阅读地形剖面图 (3)根据地形剖面图确定行走路线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2. 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海拔关系。3.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4.知道地图地图的基本种类,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电子地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2.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3.通过绘制和阅读地形剖面图,概括剖面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难点: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五、【教学策略】:1.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创设法。学生进行填图、画图、读图、自主探究学习 图文分析等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地图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展示课题: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2.教学环节一:等高线地形图你们有越野的经历吗?你们如果去越野你们会做些什么准备呢?展示1-32等高线地形图,并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绘制出来的。设问1:你能从这张地图上获取哪些信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并且紧扣题目《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教学预设:让学生提到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等术语设问2:什么是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教学预设: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这些概念都要落实于图1-32等高线地形图,并要求学生完成p17第一个箭头的填空练习)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了坡度的陡缓。观察图中甲地和乙地的等高线分布情况,完成p17第二个箭头的填空练习教学预设,并拓展:等高线稀疏的地方缓坡,地势平坦等高线密集的地方陡坡,地势陡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山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陡崖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处的部位鞍部过渡:有一种地形图能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展示1-33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讲解: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不同的颜色就代表不同的海拔设问:图片中绘制的颜色和海拔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呢?完成p17第三和第四个箭头的填空练习教学预设: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淡,海拔较低。2.教学环节二:地形剖面图展示1-34地形剖面图设问1:这条线的海拔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图表示出来吗?设计意图:了解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问2:这一越野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面起伏特点是什么?3.教学环节三:确定越野路线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越野路线,并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学过的知识活用到具体的情境中。4.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学会了面对多种多样的地图,我们该怎样阅读和使用它们,从中获取各种信息。让地图真正成为你的获取区域信息的工具。5.作业布置:作业本综合探究一,1-8,12,13,14,拓展提升七、【板书设计】:1.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稀疏,缓坡,地势平坦;等高线密集,陡坡,地势陡峭带着地图定向越野::2. 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淡,海拔较低。3. 地形剖面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