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10)全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版】2012-201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10)全科10份

资源简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化学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专题10 基本实验、基本操作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观察下图,若用1 L水来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要比较精确地量取地球上的淡水量,应选择的仪器是
A.100 mL烧杯       B.50 mL烧杯
C.100 mL量筒 D.50 mL量筒
2.某溶液中含有Fe2+、Al3+、Ag+、Cu2+,为了分别得到各含一种金属阳离子的沉淀,可采取:①通入H2S;②通入CO2,③加HCl溶液,④加NaOH溶液4个步骤,设试剂均过量,且每次都把所生成的沉淀过滤出来.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3.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 B.0.3 mol/L
C.0.2 mol/L D.0.1 mol/L
4.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5.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l2作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NA
B.在0℃、101 kPa时,22.4 L氢气中含有NA个氢原子
C.14 g氮气中含有7NA个电子
D.NA个一氧化碳分子和0.5 mol甲烷的质量比为7∶4
6.用过量的H2SO4、NaOH、NH3·H2O、NaCl等溶液,按下图所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则溶液①、②、③、④是
A.①NaCl ②NaOH ③NH3·H2O ④H2SO4
B.①H2SO4 ②NaOH ③NH3·H2O ④NaCl
C.①H2SO4 ②NH3·H2O ③NaOH ④NaCl
D.①NaCl ②NH3·H2O ③NaOH ④H2SO4
7.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Ba(OH)2 KSCN NaCl Mg(NO3)2 (FeCl3溶液)
B.NaNO3 NaHCO3 (NH4)2SO3 Na2SiO3 (H2SO4溶液)
C.NH4Br K2CO3 NaI CaCl2 (AgNO3溶液)
D.(NH4)3PO4 NaBr CuSO4 AlCl3 (KOH溶液)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N2和O3的混合气体与等体积的N2所含原子数相等
B.等物质的量的甲基(—CH3)与羟基(—OH)所含电子数相等
C.常温常压下28 g CO与22.4 L O2所含分子数相等
D.16 g CH4与18 g NH所含质子数相等
9.(2010·广东、韶关模块考试)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④②⑤①③ D.⑤②④①③
10.如下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体是
①CO、O2 ②Cl2、CH4 ③NO2、O2 ④N2、H2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1.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NH4)2SO4、KCl、MgCl2、Al2(SO4)3和Fe2(SO4)3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 B.NH3·H2O
C.AgNO3 D.BaCl2
12.工业上以CaO和HNO3 为原料制备Ca(NO3)2·4H2O晶体.为了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水分,所用硝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应为
A.30% B.63%
C.70% D.无法确定
13.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下图中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标准状况下,1 L HCl和1 L H2O的物质的量相同;
②标准状况下,1 g H2和14 g N2的体积相同;
③28 g CO的体积为22.4 L;
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
⑤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④⑤⑥
15.用CuSO4·5H2O配制0.1 mol/L CuSO4水溶液,下面所列的方法正确的是
A.取25 g CuSO4·5H2O溶于1 L水中
B.将CuSO4·5H2O干燥去掉结晶水,取16 g溶于水制成1 L溶液
C.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制成1 L溶液
D.取12.5 g CuSO4·5H2O溶于500 mL水中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提醒人们在使用浓H2SO4时要注意安全,贮存浓H2SO4的容器上贴有右图标识
B.实验室可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蒸馏水
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应先将铂丝(或铁丝)用稀硫酸洗净后,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待检溶液进行实验
D.由于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活泼,实验室中的各种碱金属单质均保存在煤油中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6分)请简要叙述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方法、操作中存在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案时,设计如下方案:
实验方法
结论

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者为食盐水

利用焰色反应
焰色为黄色者为食盐水

加入无水 CuSO4白色粉末
溶液变蓝者为蒸馏水

加入稀硫酸和MnO2,加热
有黄绿色气体产生者为食盐水
(1)其中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其中不可行的方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出另外一种鉴别方法(不可以用尝味道,闻气味方法).
实验方法
结论
19.(11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实验室需要480 mL 0.4 mol/L的NaCl溶液,有如下操作步骤:
①把称量好的NaCl晶体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把①所得溶液小心转入一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 cm~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⑤将容量瓶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填序号)________.
(2)实验室有如下规格的容量瓶:①100 mL,②250 mL,③500 mL,④1000 mL,本实验选用________.
(3)本实验用到的基本实验仪器除容量瓶、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4)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操作有________(填序号),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误差分析:(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称量NaCl时,物码倒置(1 g以下用游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容量瓶用1 mol/L的NaCl溶液润洗________.
21.(2010·福建厦门质检)(9分)菠菜营养丰富,素有“蔬菜之王”之称,是一种高效的补铁剂,长期以来民间流传有“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菠菜根比菠菜茎叶更有营养”等说法.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以下问题:
①菠菜是否含有丰富的铁?
②菠菜是否含有草酸类物质?
③菠菜根中铁的含量是否比菠菜茎和叶的高?
该组同学通过上网查询,获得以下资料:草酸又名乙二酸,其酸性比乙酸稍强,草酸及其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中草酸钙不溶于水.
他们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Ⅰ.

Ⅱ.取菠菜根a g使用相同仪器、试剂,重复Ⅰ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Ⅲ.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 min,冷却后滤去菠菜,得滤液.向滤液中加入足量Ca(OH)2溶液,然后再加入足量试剂X,观察现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中使用的仪器除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外还需要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可以说明菠菜根中Fe元素含量要比菠菜茎叶中多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菠菜中的Fe是+2价还是+3价?________.
(4)通过步骤Ⅲ可以确定菠菜中含有草酸类物质.由于滤液中含有CO,故需加入试剂X排除CO的干扰.则X是________(写化学式),加入试剂X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22.(8分)已知达喜是常用的中和胃酸的药物,其化学成分是铝和镁的碱式盐.
(1)取该碱式盐3.01 g,加入2.0 mol/L盐酸使其溶解,当加入盐酸42.5 mL时开始产生CO2,加入盐酸至45.0 mL时正好反应完全,计算该碱式盐样品中氢氧根与碳酸根的物质的量之比.
(2)在上述碱式盐溶于盐酸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过滤,沉淀物进行干燥后重1.74 g,若该碱式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040,试推测该碱式盐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A
D
C
C
D
C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A
C
C
B
C
B
17.
答案:(1)试管没竖直;滴管口接触管壁
(2)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焰芯上;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在乙醇溶液中
(4)玻璃棒没有接触滤纸三层的一边
(5)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
(6)瓶底没有铺一层细沙或瓶里没有加少量水
18.答案:(1)甲、乙
(2)丙方法中食盐水中的水也能使无水CuSO4变蓝,丁方法中采用稀硫酸、食盐水和MnO2加热不反应
(3)加热蒸发 有白色固体析出的是食盐水
(或测两种液体的导电性,导电能力强的为食盐水)
19.解析:本题关键是应明确实验目的(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要想达到目的,只能利用它们的还原性将之转化为CO2和H2O来检验,同时又要防止原混合气体中CO2和水蒸气的干扰,所以,用CO、H2还原CuO之前,必须首先除去CO2和水蒸气.本题应首先解决第(4)问.
答案:(1)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2)氧化铜(CuO)
CuO+H2Cu+H2O、CuO+COCu+CO2
(3)无水硫酸铜(CuSO4) 检验H2O
(4)(g—ab)—kj—hi—cd(或dc)—fe—lm
(5)原混合气体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原混合气体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20.解析:(1)实验操作步骤为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2)容量瓶的规格相对固定,当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规格不符时,应选择规格稍大的.
(3)选择仪器时特别注意不能遗漏特别小的仪器,如药匙、胶头滴管等.
(4)溶液配制过程中玻璃棒有两种用途:搅拌和引流.
(5)进行误差分析时,应结合公式c=分别分析错误操作对n和V的影响,进而确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1)①②④③⑤ (2)③
(3)天平、药匙、烧杯、胶头滴管、量筒
(4)①②③④ ①:搅拌,促进溶解;②③④:引流
(5)①偏低 ②偏高
21.解析:(1)加热固体物质时通常用坩埚,相应仪器还有坩埚钳、泥三角、三角架、酒精灯及玻璃棒,在除去难溶物时用过滤的方法.
(2)Fe3+与KSCN溶液作用会生成红色络合物,红色越深说明Fe3+的含量越高.
(3)据题目知菠菜中含有草酸类物质,而该物质有较强的还原性,故菠菜中的Fe不是+3价而是+2价.
(4)由题给信息可知酸性:草酸>乙酸>碳酸,所以可用乙酸来除去CO的干扰,加入CH3COOH后,CaCO3可以溶解,但草酸钙不与CH3COOH反应.
答案:(1)坩埚、坩埚钳、泥三角 过滤
(2)步骤Ⅱ中得到溶液的红色比步骤Ⅰ中得到溶液的红色深
(3)+2价 (4)CH3COOH 沉淀部分溶解
22.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加到HCl的物质的量为2.0 mol/L×42.5 mL×10-3L·mL-1=0.085 mol时开始产生CO2;而当加到2.0 mol/L×45.0 mL×10-3 L·mL-1=0.090 mol时正好反应完全.所以n(CO)=0.090 mol-0.085 mol=0.005 mol.又由于达喜为铝和镁的碱式盐,所以n(OH-)=0.085 mol-0.005 mol=0.08 mol.
所以==
(2)由已知得1.74 g沉淀为Mg(OH)2,得碱式盐中含n(Mg2+)==0.03 mol,利用Cl守恒得:
含n(Al3+)=
=0.01 mol,又由(1)得n(OH-)=0.08 mol、n(CO)=0.005 mol.因为0.03 mol×24 g/mol+0.01 mol×27 g/mol+0.08 mol×17 g/mol+0.005 mol×60 g/mol=2.65g<3.01 g.所以含有n(H2O)==0.02 mol.故n(Al3+)∶n(Mg2+)∶n(OH-)∶n(CO)∶n(H2O)=0.01 mol∶0.03 mol∶0.08 mol∶0.005mol∶0.02 mol=2∶6∶16∶1∶4.所以该碱式盐的化学式为Al2Mg6(OH)16CO3·4H2O.
答案:(1)16∶1 (2)Al2Mg6(OH)16CO3·4H2O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历史单元验收试题(10)【新人教】
命题范围:必修Ⅲ综合检测试题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2.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3.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主张削弱君权 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4.“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体现了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卢梭 D.马丁·路德
5.“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B.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6.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7.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把高度的科学观察、分析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结合在一起
B.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围广阔而又登峰造极的成就
C.实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D.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都是新时代的巨人
8.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9.下图是德国人谷腾堡创制出版的印刷品局部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该印刷品
A.使用泥活字印刷制成
B.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
C.是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10.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论
11.《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叙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情景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12.下图是选自美国查尔斯·莫里所著《文明的解析》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法国重商主义的盛行是大量科学家诞生的土壤
B.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C.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D.德意志分裂割据制约了本国科学家的涌现
13.“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4.《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16.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17.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18.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①主张社会革命 ②建立劳工社会 ③主张国共合作 ④发动国民革命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下面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的是(  )
?
①?中山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  ②五四运动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浑天仪 ②原子弹爆炸 ③“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④“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A.图①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②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C.图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图④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二千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县花一现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2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3.对以下三幅中外美术作品(图10~12)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作者:宋朝 法国 西班牙
B.类别:文人画 印象画 立体派
C.艺术特点:“境生象外画中诗” “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 “造型写实”
D.评价: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 西方古典美术的精华 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24.文学与艺术象一对姊妹花,发展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文艺作品创作的风格来看,下列作品中有一幅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风格的是
25.2011年是电影诞辰116周年,如果你有幸参加了在其“家乡”举办的电影生日庆典活动,除了可以欣赏到电影大片之外,还可以吃到哪种当地的美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安徽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安理学即程朱理学,首领人物程颢、程颐和朱熹皆为徽州人。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他们的理论把儒学的天理思想和礼仪理想完全融入徽州文化之中,教育读书人廉洁自律,做“忠臣”、“孝子“,新安理学的观念在徽州女人身上留下的印迹是最为深刻的,徽州土地上的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是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历史存照。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安理学的历史作用。(6分)
材料二 下图是安徽大学珍藏的康熙年间“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
合同书原文如下:
立议合同汪元长、谢胪一,向因两家各有绸布店业开立汉镇,历年收看客货,以致获利艰难。今两家情同志合,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注:苏指苏州。下同。编者注),公同酌议:各开各店应用之货,以便配搭发卖;所买之货来汉(注:汉指汉口。下同。编者注),照单均分,毋得推诿:在汉置粮等货下苏,得利照本分息。在苏对会亲友银两置货,倘货未到,两会票先至,各照来信会票应付。其有货来,或要多收者,照苏原价加利三厘钱,以补少收之家。又,在汉两店来往,议定现兑银两,加利五厘钱。庶彼此通融而攸远矣。但两地买卖货物,不得徇私肥己,倘有此情,神明鉴察。今欲有凭,立此合同二纸,各执一纸存据。
计开:
一议谢占武兄俸金九五色银三十两
一议公账之银无得代亲友买物
(2)依据材料指出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新特点。(4分)所有研究徽商历史的学者均采用这一史料作为典型例证,说明采取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的合理之处。(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5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2)材料二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3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3)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和当时国内外的其他条件,分析《临时约法》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因。(4分)
(4)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7—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1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蒙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搜搜百科《达尔文选化论》
材料二 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这本书所以能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它对外国思想的介绍翻译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
《天演论》用自然科学的许多事实,证明了生物界物竞天择、进化无已的客观规律,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发聩振聋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立即作了当时正涌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的重要的精神食粮,煽起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固然这主要由于社会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而《天演论》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李泽厚《论严复》
材料三 它(达尔文主义)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在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严复《天演论》的特点。(2分)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4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同题。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2分)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B
D
A
C
C
B
A
C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C
B
C
B
A
C
D
B
A
B
C
C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1)历史作用:程朱理学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它改造发展了儒家思想,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它强调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重视个人修养和气节的价值追求,影响深远。但其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扼杀人性尤其是妇女的自然欲求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6分。每一点2分)
(2)新特点:利用成熟完备的合同内容规范行业内的商业经营活动;(2分)行商和坐商相结合,经营方式日趋成熟;讲求分工与协作,利益与责任共担。(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得分)
合理之处:它是原始的实物资料(即第一手资料),具有实证性,最直接、最典型。(2分)
27.(13分)(1)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都反映了社会的需要。(1分)
理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儒家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但是,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理性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2分)
原因: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具备了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2分)
(2)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1分)
理解:《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从理论上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和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早于法国《人权宣言》,产生了巨大影响。(2分)
(3)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2分)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国内封建势力十分顽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革命营垒中立宪派和旧官僚进攻革命: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分,任意二点即可得2分)
(4)发展趋势:从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变,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1分)
28.(12分)(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达尔文青年时的远游实践,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如细胞学说、早期生物进化思想。(6分)
(2)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性地翻译;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2分)
(3)对中国:给当时中国人以启蒙影响,激起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2分)
对西方:政治上,顺应了德国统一和民族主义的需要;经济上,适应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需求;被用来为西方殖民扩展作辩护。(2分)
29.(13分)(1)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一定要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2分)
(2)否。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5分)
(3)观点: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分)
评论一: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4分)
评论二: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地理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区作为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传统经验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2.适宜在甲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甘蔗
C.棉花、冬小麦、玉米
D.水稻、冬小麦、甘蔗
3.下图代表该地区商品粮基地综合开发方向的是 (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建设的国家大型工程图”。读图回答4~6题。
4.①工程主要是解决 ( )
A.农业生产缺水问题 B.海河流域缺水问题
C.城市工业缺水问题 D.城市能源短缺问题
5.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
A.防洪 B.发电 C.灌溉 D.航运
6.该地区地表分布有深厚的沉积物,地面支离破碎,其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 ( )
A.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冰川沉积、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冰川侵蚀
读“甲、乙两地某企业2009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34元。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两地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利润较高的是甲地 B.从乙地迁往甲地可以降低成本
C.该企业可能是啤酒厂 D.该企业迁移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
8.该类企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 
②导致移出地短期内可能有人员失业?
? ③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   
? ④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 D.①③④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③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盐碱化 ④空气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对上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改善了调出区和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③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世界20世纪60年代部分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甲地区工业向外扩散的原因不是因为甲地区 ( )
A.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B.争水、争地、争公共设施
C.环境污染严重 D.资源、能源枯竭
12.图中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区位优势有 ( )
①地价低廉 ②技术先进 ③资源丰富 ④环境优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图3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B.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C.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14.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转移将导致该产业生产成本升高
B.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C.发达区域迁出产业的主体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D.产业的区位选择完全受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影响
据报道,我国有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每年浪费的水在600亿m3以上。据预测,我国本世纪上半叶年用水量将达到7 000亿m3~7 500亿m3,即在现有供水量的基础上增加1 387亿m3至1 887亿m3。现在绝大部分地区江河可供引、提水的条件已基本利用,进一步利用潜力不大,即使实施几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后,其总调水量不会超过400亿m3~500亿m3。全国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已占可开采总量的46%左右,华北地区已过量开采。据此材料和所学有关知识完成15~16题。
15.解决华北供水紧张问题,以下措施不可取的是 ( )
①中水作饮用水 ②尽力杜绝水的浪费 ③加大南水北调步伐④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南水北调全部实施后 ( )
①可能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②可能造成南方缺水 ③可能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④可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老百姓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糖分大、品质好的“压沙西瓜”,其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西瓜。结合下图,完成17~18题。
17.老百姓在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西瓜,沙砾石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B.增加了水分的蒸发量
C.加大了瓜地的昼夜温差 D.增加了该地区的降水量
18.本地区要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适合发展图中的 ( )
A.甲类企业 B.乙类企业 C.丙类企业 D.丁类企业
读右下图,回答19-20题。
19.若甲乙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 )
A.M为资金,N为劳动力
B.M为能源,N为技术
C.M为技术,N为资金
D.M为信息,N为零部件
20.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对甲乙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 ( )
A.甲地就业机会增多
B.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
D.带动乙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回答21~22题。
2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 )
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22.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 )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高度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读“中国对非贸易总额国别差异图”和“中国历年对非贸易情况表”,完成23~25题。

23.按照贸易总额来分,非洲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 )
A.南非和东非以及西非 B.南非和北非以及西非
C.南非和北非以及东非 D.东非和北非以及西非
24.从贸易物资构成来看,中国从n国进口的主要物产是 ( )
A.铝土矿 B.棉花 C.金刚石 D.石油
25.从运输路线上看,中国从n国进口的物资最主要的路线是 ( )
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
B.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
C.大西洋—北冰洋—白令海峡—太平洋
D.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太平洋
二、综合题。(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川气东送(图甲)被列为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新方案中的线路设有宜昌至濮阳支线,还有几条支线分别到达南京、重庆和四川的各城市。2010年该工程达到年输送天然气l20亿立方米,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
材料三:上图乙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目标图。
(1)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已形成以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简要分析其机械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2)重庆市吸引IT产业转移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3分)
(3)依据甲图说明川气东送(普光至上海)与西气东输主干道(轮南——上海)相比,有何优点。(3分)
27.结合下面四则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1 241千米建设全立交、全程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材料三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于2007年10月11日启动。根据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0年将在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25个县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材料四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与东线相比,中线方案建设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三个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除陕西省外,另外两个是指 ( )
A.湖北、河南 B.河北、北京
C.河南、河北 D.湖北、安徽
(3)试分析中线方案的实施,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分析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经济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经济博览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行。围绕“世博经济”、推动“长三角”经济联动这一主题,上海、南京、杭州等16市市长多次举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共商协调发展大计。
材料二 东部沿海区域图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事物的名称:经济区:A ;B ;C 。
海峡:D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C经济区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D.宏观经济布局
(3)结合材料一、二,试分析上海逐步成为江浙沪城市带中心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4)在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包含粤、桂、湘、赣、闽、琼、川、滇、黔9省区加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区域合作可以使香港和澳门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试分析区域合作可以使香港和澳门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的原因。
29.2009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是“保护土地和水就是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 (11分)
材料一 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
A.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降低
B.内陆河下游流量减少
C.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土地盐渍化
E.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
解析:
1.D甲地区为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区,生产规模大;太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生产规模较小。
2.A 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较多,但大规模种植的为春小麦、亚麻、甜菜。
3.A 该地区商品粮基地综合开发方向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禽畜产品的产值比重。
解析:
4.C 图示地区为山西,①工程为引黄入晋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供水问题。
5.A ②工程为旧孟津水利工程,位于黄河河南段,首要任务是防洪。
6.B 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位于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7.D 从图示可知,甲乙两地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员工工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
8.C 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迁入地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企业迁出带走了一部分的岗位,减少了工作机会。
9.A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①地属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较严重。③地位于四川盆地,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10.C 跨区域资源调配是为了解决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匀,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西气东输有利于调整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大气污染,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1.D 甲地为美国的传统工业区,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12.B 东亚东南亚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地租低,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13.D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落后的产能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周边地区。
14.B 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5.C 中水作饮用水目前并不能为广大居民接受;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沿海地区可能会造成海水入侵。
16.C 南水北调全部实施后,可能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可能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17.C 沙砾石热容量小,增温快,降温也快,因此,瓜地的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18.B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资在成本的比重较大,与乙类型企业相似。
19.B 黄土高原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技术条件较差;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资源短缺,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20.钢铁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加剧转入地的环境负担,但是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进程。
21.D ①、②、③地分别为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积温差异较大,故小麦的品种不一样。
22.C ③、④两地分别为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海拔差异很大,故热量差异也大,小麦品种不同。
23.B 由图可知,非洲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南非和北非以及西非。
24.D n国为尼日利亚,石油资源丰富。
25.B 中国从尼日利亚进口石油,需绕好望角,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再到太平洋。
26.解析:第一题注意从图中获取信息,紧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机械工业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题应把握IT产业的特点,联系产业转移产生影响答题。第三题充分运用知识积累,结合图示信息作答。
答案:(1)近钢铁工业基地,原材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需要量大;工业基础条件好;有较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资源等(任四点给4分)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利于与发达国家IT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对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等(任三点给3分)
(3)沿线地区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量大;经过高原山区少,工程量小;运输线路较短。(3分)
27.解析:第一题注意引水工程所经过的城市名称;仔细从图例和材料中获取信息作答。第二题在图中观察中线调水工程的上游地区,不难得出结论。第三题应注意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来作答。第四题仔细审题,注意“季节差异”。第五题应注意针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作答。
答案:(1)鄂、豫、冀、京、津。(2分)
优势:①中线基本可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②管道输水,沿线不易受污染;?③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好。(3分)
(2)A (2分)
(3)①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②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和“引江济汉”工程可使汉江下游枯水期流量加大,有利于保护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③带动沿线地区的绿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饮水质量;④该工程的兴建可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调水区、沿线区和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意三点给3分,课酌情给分)
(4)可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在丰水期把水蓄积起来,然后调水。(2分)
(5)①节约用水;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生态环境。(3分)
28.解析:本题要求对各大经济区有基本的了解,要求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更新储备,综合性较强。在答题过程中应注意仔细分析各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
答案:(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闽江三角地带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琼州海峡(4分)
(2)D(2分)(3)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水陆空交通便利;③工业基础牢固;④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⑤技术力量雄厚;⑥商品贸易繁荣,上海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的广阔腹地。(上海附近的闽、赣、皖、鲁、苏、浙等省以及长江沿岸和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既是上海的原料供应地,又是上海的消费市场。)(任意4点给4分)
(4)区域合作可以使港澳从内地获得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港澳可以对内地进行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使港澳避免成为经济孤岛。(4分)
29.解析:第(1)题,Ⅰ类侵蚀区是荒漠化问题,Ⅱ类侵蚀区是水土流失问题,根据北部与南部地区气候的差异比较外力作用的差异。第(2)题,侧重对周围地区的影响,联系沙尘暴和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回答。第(3)题,分析绿洲荒漠化的成因,注意箭头所反映的因果关系。
答案:(1)Ⅰ类侵蚀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侵蚀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4分)
(2)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使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2分)
(3)①――C②――B③――E④――D⑤――A(5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政治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必修3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 ?? ?? ? 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 ?? ?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2011年10月10日,将迎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湖北省武汉市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总体工作部署会,确定了三项重大纪念活动。这三项重大纪念活动是:纪念辛亥首义英烈缅怀祭奠仪式、大型文艺晚会、辛亥志士后裔联谊座谈会。另有6项重要纪念活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纪念辛亥首义百年书画作品展、公演大型话剧《裂变?1911》、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和武汉电视台播出专题片《首义》、在武汉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武昌首义》、出版《武昌首义文库》丛书。这启示我们,为创造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使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④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D.具有包容性
5.下列选项中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③史学典籍一脉相承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具有______特点。
①实用性 ②理论性 ③整体性 ④尖端性
A.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7.《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突显民族精神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当前,唱红歌成为了全国很多地方最时尚的文化现象。老中青三代同唱红歌的场面,飘荡在大街小巷的歌声,电视台红歌会的超高收视率,都表达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一种信念的坚守。唱红歌有利于
A.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B.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C.使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灵魂
D.确保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9.全球首部动画片《孔子》,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讲述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再现2500多年前孔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儒家文化的形成渊源。动画片《孔子》这一创意有利于
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改造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变革
③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追求更高道德目标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11.国庆63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 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②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1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9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公演。以磅礴气势和精美艺术将一个多世纪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浓缩在表演中,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前进的光辉历程。这一史诗的演出旨在
A.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C.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
D.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6.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或典故是
①四海之内皆兄弟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天道酬勤  ④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道德的“两难选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下关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就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 ②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在思想道德冲突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③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避免人格上的缺陷 ④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沈浩带领小岗村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自己却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2010年1月13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②有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说明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④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州中学校友谷超豪先生荣获中国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用“加减乘除”来形容他的一生。即,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除法: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谷超豪先生的“加减乘除”人生说明了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自我价值
B.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相互促进
C.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
D.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灵魂
21.余秋雨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青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徳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D.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2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3.2010年9月10日,法制网报道甘肃临夏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很抓未成年人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和讲文明、有礼貌、讲公德、有理想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
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全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内在统一的。下列名言能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忠怒待人,养德远害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5.截止 2010年5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九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近半年的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铲除和整治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净化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努力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工信部与公安部门的行为
①是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②限制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自主选择 ③有利于创造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环境 ④有利于青少年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9分)
(2)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
27.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4分)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分)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28.创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是一个彰显国家荣誉的人文活动。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以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为目标,该节目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2002年到2011年,10场精神盛宴让人们为之悲喜动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向观众推出的100多位人物,有来自民间的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睿智学者,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都以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要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何启示?(10分)
29.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生活迅速丰富发展起来。同时,农村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出现大回潮,朝山进香、修坟建庙、看相算命等活动泛滥;“宅大进财,路宽出官”等风水观念在农村还大有市场,因此很多人为了讨个好风水就设法外迁,选新址建新房,对耕地保护带来压力;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及邪教色彩的落后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蔓延,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⑴材料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5分)
⑵假设你是上述农村地区的一员,请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6分)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澳门各种教派和睦相处,中西文化相映成趣。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也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也说明澳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②说法与题目无关; ③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2.C【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文化的不同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那表现出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选择C。
3—5:DCA 6—10:CDACA 11---15:ACAAA
16---20:DDBCB 21---25:DCABD
26.【答案】(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3分)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3分)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3分)
(2)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2分)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1)材料一说明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2)①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2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分)
(3)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2分)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2分)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分)
28.第一,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第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
第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2分)
第四,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分)
第五,在加强自身修养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
29.⑴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由于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会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5分)
⑵①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3分)
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3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政治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必修3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 ?? ?? ? 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 ?? ?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2011年10月10日,将迎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湖北省武汉市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总体工作部署会,确定了三项重大纪念活动。这三项重大纪念活动是:纪念辛亥首义英烈缅怀祭奠仪式、大型文艺晚会、辛亥志士后裔联谊座谈会。另有6项重要纪念活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纪念辛亥首义百年书画作品展、公演大型话剧《裂变?1911》、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和武汉电视台播出专题片《首义》、在武汉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武昌首义》、出版《武昌首义文库》丛书。这启示我们,为创造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使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④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D.具有包容性
5.下列选项中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③史学典籍一脉相承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具有______特点。
①实用性 ②理论性 ③整体性 ④尖端性
A.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7.《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突显民族精神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当前,唱红歌成为了全国很多地方最时尚的文化现象。老中青三代同唱红歌的场面,飘荡在大街小巷的歌声,电视台红歌会的超高收视率,都表达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一种信念的坚守。唱红歌有利于
A.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B.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C.使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灵魂
D.确保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9.全球首部动画片《孔子》,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讲述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再现2500多年前孔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儒家文化的形成渊源。动画片《孔子》这一创意有利于
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改造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变革
③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追求更高道德目标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3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11.国庆63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 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②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1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9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公演。以磅礴气势和精美艺术将一个多世纪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浓缩在表演中,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前进的光辉历程。这一史诗的演出旨在
A.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C.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
D.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6.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下列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或典故是
①四海之内皆兄弟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天道酬勤  ④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道德的“两难选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下关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就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 ②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在思想道德冲突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③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避免人格上的缺陷 ④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沈浩带领小岗村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自己却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2010年1月13日,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②有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说明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④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州中学校友谷超豪先生荣获中国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用“加减乘除”来形容他的一生。即,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除法: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谷超豪先生的“加减乘除”人生说明了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自我价值
B.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相互促进
C.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
D.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灵魂
21.余秋雨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青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徳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D.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2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3.2010年9月10日,法制网报道甘肃临夏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很抓未成年人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和讲文明、有礼貌、讲公德、有理想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
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全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内在统一的。下列名言能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忠怒待人,养德远害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5.截止 2010年5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九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近半年的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铲除和整治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净化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努力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工信部与公安部门的行为
①是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②限制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自主选择 ③有利于创造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环境 ④有利于青少年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9分)
(2)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
27.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4分)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分)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28.创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是一个彰显国家荣誉的人文活动。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以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为目标,该节目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2002年到2011年,10场精神盛宴让人们为之悲喜动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向观众推出的100多位人物,有来自民间的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睿智学者,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都以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要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何启示?(10分)
29.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生活迅速丰富发展起来。同时,农村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出现大回潮,朝山进香、修坟建庙、看相算命等活动泛滥;“宅大进财,路宽出官”等风水观念在农村还大有市场,因此很多人为了讨个好风水就设法外迁,选新址建新房,对耕地保护带来压力;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及邪教色彩的落后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蔓延,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⑴材料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5分)
⑵假设你是上述农村地区的一员,请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6分)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澳门各种教派和睦相处,中西文化相映成趣。这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也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也说明澳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②说法与题目无关; ③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2.C【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文化的不同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那表现出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选择C。
3—5:DCA 6—10:CDACA 11---15:ACAAA
16---20:DDBCB 21---25:DCABD
26.【答案】(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3分)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3分)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3分)
(2)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2分)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1)材料一说明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2)①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2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分)
(3)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2分)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2分)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分)
28.第一,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第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职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
第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2分)
第四,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分)
第五,在加强自身修养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
29.⑴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由于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会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5分)
⑵①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3分)
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3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物理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恒定电流】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
1.关于布朗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B.布朗运动就是固体小颗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看到尘埃飞舞,这是尘埃在做布朗运动
2.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通过透明胶带对石墨进行反复的粘贴与撕开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减小,最终寻找到了厚度只有0.34nm的石墨烯。石墨烯是碳的二维结构。如图所示为石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根据以上信息和已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墨是晶体,石墨烯是非晶体
B.石墨是单质,石墨烯是化合物
C.石墨、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晶体
D.他们是通过物理变化的方法获得石墨烯的
3.下列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自发地扩散运动总是向着更为无序的方向进行,是可逆过程
B.第二类永动机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它是制造不出来的
C.空调既能制冷又能制热,说明热传递不具有方向性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时,体积增大,熵减小
4.科学家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进行了一次在微重力条件(即失重状态)下制造泡沫金属的实验。把锂、铝、钛等轻金属放在一个石英瓶内,用太阳能将这些金属熔化成液体,然后在熔化的金属中充进氢气,使金属内产生大量气泡,金属冷凝后就形成到处是微孔的泡沫金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失重条件下液态金属呈现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
B.失重条件下充入金属液体的气体气泡不能无限地膨胀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约束
C.在金属液体冷凝过程中,气泡收缩变小,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泡沫金属物理性质各向同性,说明它是非晶体
5.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 )
A.放热
B.压强减小
C.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少
6.如图(1)所示,一根上细下粗、粗端与细端都均匀的玻璃管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上端足够长,下端(粗端)中间有一段水银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现对气体缓慢加热,气体温度不断升高,水银柱上升,则被封闭气体体积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最接近图(2)中的 ( )
A.A图线 B.B图线 C.C图线 D.D图线
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来往而不陷入水中靠的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B.小木块能够浮于水面上是液体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的结果
C.喷泉喷射到空中的水形成一个个球形的小水珠
D.用力敲击液晶,将在其两极间产生蓝色火花
8.根据分子动理论知,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所受的斥力和引力相等,以下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具有最大势能
B.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具有最小势能
C.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和斥力都是最大值
D.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和斥力都是最小值
9.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放出热量,则其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减小
B.盛有气体的容器作加速运动时,容器中气体的内能必定会随之增大
C.电流通过电阻后电阻发热,它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实现的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时,分子势能最小
10.如图所示,曲线M、N分别表示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图中横线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温度T。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 )
A.晶体和非晶体均存在固定的熔点T0
B.曲线M的bc段表示固液共存状态
C.曲线M的ab段、曲线N的ef段均表示固态
D.曲线M的cd段、曲线N的fg段均表示液态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气缸和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活塞上方存有少量液体,将一细管插入液体,利用虹吸现象,使活塞上方液体缓慢流出,在此过程中,大气压强与外界的温度均保持不变,下列各个描述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中与上述过程相符合的是 图,该过程为 过程(选填“吸热”、“放热”或“绝热”)
12.(2012·江苏盐城模拟)在“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将浓度为的一滴油酸溶液,轻轻滴入水盆中,稳定后形成了一层单分子油膜.测得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0,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____ ;如果把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球的体积公式为,d为球直径),计算该滴油酸溶液所含油酸分子的个数约为___________。
13.(1)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体积,可以实现其内能不变
B.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其温度,可以实现其内能不变
C.若气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则其压强可以保持不变
D.气体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
E.当气体体积逐渐增大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小
(2)如图所示,一竖直放置的、长为L的细管下端封闭,上端与大气(视为理想气体)相通,初始时管内气体温度为。现用一段水银柱从管口开始注入管内将气柱封闭,该过程中气体温度保持不变且没有气体漏出,平衡后管内上下两部分气柱长度比为l∶3。若将管内下部气体温度降至,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管倒置,平衡后水银柱下端与管下端刚好平齐(没有水银漏出)。已知,大气压强为,重力加速度为g。求水银柱的长度h和水银的密度。
14.(1)关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将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
A.气体吸收的热量不可以完全转化为功
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减少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2)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被水银柱封闭在竖直玻璃管内,气柱长度为h。现继续向管内缓慢地添加部分水银,水银添加完时,气柱长度变为。再取相同质量的水银缓慢地添加在管内。外界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①求第二次水银添加完时气柱的长度。
②若第二次水银添加完时气体温度为T0,现使气体温度缓慢升高,求气柱长度恢复到原来长度h时气体的温度。
15.有一导热气缸,缸内有一定质量的密封活塞,气缸内密封一部分稀薄气体,如图气缸水平放置时,活塞距离气缸底部的距离为 L,现将气缸竖立起来,活塞缓慢下降,稳定后,活塞距离气缸底部的距离为,若气缸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S,大气压强为p0.
(1)求活塞的质量;
(2)当气缸竖起,活塞缓慢下降过程中,判断气缸内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并简述原因.
16.在某地煤矿坑道抢险中,急需将某氧气瓶中的氧气分装到每个小氧气袋中,已知该氧气瓶容积为25升,内部压强为4.0×l05Pa,分装好的氧气袋中压强为1.0×l05Pa。分装过程中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假设能将瓶中氧气全部分装到各氧气袋中而不剩余,并且各氧气袋的压强刚好达到要求.
(1)若分装氧气过程中,氧气对外界做功2.0×l04J,分析该过程氧气吸放热情况及多少.
(2)求分装后氧气的总体积.
(3)请作出该过程全部氧气的图(标清坐标轴的关键数据和单位).
参考答案
1.C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运动,而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C项正确B项错误;扩散运动是一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不是布朗运动,A项错误。布朗颗粒非常小,用肉眼看不到,空中飞舞的尘埃比布朗颗粒大得多,所以不是布朗运动,D项错误。
2.CD 石墨、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有规则的分子排列,都是晶体。从题目给出的物理情景看,石墨烯是用物理的方法获得的。CD项正确。
3.B 与温度有关的一切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A项错误;热量不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空调机里压缩机工作,消耗了电能,产生了其它影响,C项错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时,体积增大,熵增大,D项错误。只有B项正确。
4.B 液态金属呈现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A错B对;在金属液体冷凝过程中,气泡收缩变小的过程中,温度降低,内能减小,C项错误;金属属于多晶体,D项错误。
5.A 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时,封闭气体压强增大,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0,又因,由知,Q<0,气体放出热量,A正确B错误;因为温度不变,C项错误。因为气体体积减小,所以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D项错误。
6.A 根据状态方程(常数)得:,图线的斜率为。在水银柱升入细管前,封闭气体先做等压变化,斜率不变,图线为直线;水银柱部分进入细管后,气体压强增大,斜率减小;当水银柱全部进入细管后,气体的压强又不变,V-T图线又为直线,只是斜率比原来的小。A图正确。
7.ACD小昆虫在水面上站定或行走的过程中,其脚部位置比周围水面稍下陷,但仍在水面上而未陷入水中,就像踩在柔韧性非常好的膜上一样,这是液体表面张力在起作用,A项正确;小木块浮于水面上,已有部分陷入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而非液体表面张力作用, B项错;喷射到空中的水分散时每一小部分的表面都有表面张力在起作用且又处于失重状态,因此形成球状水珠,C项正确;用力敲击液晶会产生“压电效应”,使得其两极间形成高电压而击穿空气放电形成蓝色火花,D项正确。
8.B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加而减小,选项CD错误;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因而选项A错误,B正确。
9.D物体放出热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其温度不一定降低,故其分子平均动能不一定减小,A项错;物体的内能与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电流通过电阻后电阻发热,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内能的,C项错;根据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时,引力和斥力相等,不管分子间距离从r0增大还是减小,分子间作用力都做负功,分子势能都增大,故分子间距离等于r0时分子势能最小,D正确。
10.B 只有晶体存在固定的熔点T0,曲线M的bc段表示固液共存状态,曲线M的ab段、表示固态,曲线N的ef段不表示固态,曲线N的fg段不表示液态,选项B正确ACD错误。
11.D,吸热
解析:气体做等温变化,随着压强减小,气体体积增大。A、B图中温度都是变化的;等温情况下,PV=C,P-1/V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D图正确。该过程中,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W<0,等温变化,所以Q>0,气体要吸收热量。
12.,
解析:一滴油酸溶液中含有的油酸体积V=V0,根据V=Sd得:油酸分子的直径d= ,设一滴油酸中含有n个油酸分子,由得
13.答案:(1)ACD (2)
解析:(1)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使气体做等温变化,则其内能不变,A项正确;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系,温度变化则其内能一定变化,B项错;气体温度升高的同时,若其体积也逐渐变大,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则其压强可以不变,C项正确;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气体吸收的热量Q与做功W有关,即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D选项正确;当气体做等温膨胀时,其内能不变,E项错。故ACD正确。
(2)设管内截面面积为S,初始时气体压强为,体积为
注入水银后下部气体压强为
体积为
由玻意耳定律有:
将管倒置后,管内气体压强为
体积为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解得 ,
14.答案:(1)CD (6分)(2)① ②
解析:(1)当气体体积增大而内能不变时,气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A正确;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对外做功,若同时吸收热量,且吸收的热量多于对外做的功,内能会增加,B错误;若气体吸收热量的同时对外做功,且吸收的热量少于对外做的功,则其内能会减少,C正确;若外界对气体做功的同时气体向外放出热量, 且放出的热量多于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则气体内能减少,D正确.
(2)①设开始时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0,添加的水银对气体产生的压强为p,由玻意耳定律得,
解得
再加水银后,气体的压强变为p0+2p。设第二次加水银后,气柱长为,则有

解得
②气柱长度恢复到原来长度h,则有
解得
15.(1)由玻意耳定律得,解得:
(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活塞下降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而气体内能不变,所以气体向外放热。
16.(1)因为装氧气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即ΔU=0。气体对外界做功2.0×l04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知,Q=-W=2.0×l04J,氧气吸收热量。
(2)分装前:p1=4.0×105Pa,V1=25L
分装后,设氧气的总体积为V2,此时压强p2=1.0×105Pa
根据
代入数据得:V2=100L
(3)图如图所示。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生物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简答题)两部分。
单选题
1.人们常选用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主要作用是:
A.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 B.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进行检测
C.加强质粒分子的感染性 D.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
2.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蛋白质药物的方法之一是将人的基因转入动物体内,再饲养这些转基因动物,从动物乳汁或尿液中提取药物。这一过程不会涉及:
A.D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我复制
B.DNA以其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C.RNA以自身为模板自我复制
D.按照mRNA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合成蛋白质
3.下列哪项与基因工程无关:
A.培养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B.基因治疗
C.蛋白质工程 D.杂交育种
4.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区别是:
A.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
B.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合成的不一定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C.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是细胞水平(或性状水平)
D.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
5、下列四条DNA分子,彼此间具有互补黏性末端的一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基因工程是DNA分子水平的操作,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限制酶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载体与目的基因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检测
7、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中,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
A、抗虫基因 B、抗虫基因产物 C、新的细胞核 D、相应性状
8、人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T4噬菌体 D、质粒DNA
9.科学家将一段控制某药物蛋白合成的基因转移到白色来亨鸡胚胎细胞的DNA中,发育后的雌鸡就能产出含该药物蛋白的鸡蛋,在第一只鸡蛋的蛋清中都含有大量的药物蛋白;而且这些鸡蛋孵出的鸡,仍能产出含该药物蛋白的鸡蛋。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鸡是转基因工程的产物 B.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该过程运用了胚胎移植技术 D.该技术可定向改造生物
10、治疗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人类遗传疾病的根本途径是:
A、口服化学药物 B、注射化学药物
C、利用辐射或药物诱发致病基因突变 D、采取基因疗法替换致病基因
11.不是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D.乙肝疫苗
1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缝合的部位是:
A.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碱基与脱氧核糖
C.DNA双链上的磷酸二酯键 D.脱氧核糖与脱氧核糖
13.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白蛋白的转基因牛,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动物是指: A.提供基因的动物 B.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 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D.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14.下列属于PCR技术的条件的是:
①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 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
③脱氧核苷酸 ④核糖核苷酸⑤DNA连接酶 ⑥DNA聚合酶 ⑦DNA限制性内切酶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④⑤⑦
15.基因治疗是指:
A.把健康的外援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 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基因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6.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是:
①蛋白质分子结构设计②DNA合成 ③预期蛋白质功能
④据氨基酸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17.北极比目鱼中有抗冻基因,其编号的抗冻蛋白具有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该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多,越强,下图是获取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和比目鱼基因组测序
B、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
C、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缺乏标记基因,需要转入农杆菌才能进行筛选
D、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18、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能使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B.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C.一种DNA限制酶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切割出多种目的基因
D.胰蛋白酶能作用于离体的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19、将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ada
D.每个人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
20、近年来基因工程的发展非常迅猛,科学家可以用DNA探针和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进行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DNA探针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用DNA探针检测病毒性肝炎
C.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治疗半乳糖血症
D.用基因替换的方法治疗21三体综合征
21、基因工程等生物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许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论。有人欢呼,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一切;有人惊呼,它将引发道德危机。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①摒弃现有的道德规范,推动科技发展 ②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限制负面效应 ③科技的发展必须以现有道德规范为准绳 ④调整现有道德规范,适应科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所谓“实质性等同”是指 ( )
A.转基因农作物中的成分完全没发生改变
B.转基因农作物中的部分成分没发生改变
C.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没有差别”
D.“实质性等同”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最终评价
23、基因工程是DNA分子水平的操作,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限制酶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载体与目的基因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检测
24、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中,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
A、抗虫基因 B、抗虫基因产物 C、新的细胞核 D、相应性状
25、人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T4噬菌体 D、质粒DNA
二、简答题
26、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常用于致病机理的探讨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利用正常大鼠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卵母细胞除从活体输卵管中采集外,还可从已处死的雌鼠???? ??中获取。
(2)图中的高血压相关基因作为???????? ,质粒作为??????? ,二者需用????????? 切割后连接成重组载体,该过程与质粒上含有?????????????? 有关。
(3)子代大鼠如果????????? 和????????? ,即可分别在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上说明高血压相关基因已成功表达,然后可用其建立高血压转基因动物模型。
(4)在上述转基因大鼠的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是??????????? 、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27、将人的抗病毒干扰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中,可使烟草获得抗病毒的能力,形成转基因产品。试分析回答:
(1) 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中去,原因是: 。
(2)不同生物间基因移植成功,说明生物共有一套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生物具有 。
(3) 烟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说明烟草体内产生: 。
(4) 烟草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实际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这说明 。
28、材料:玉米的光合效率较水稻的高,这与玉米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将玉米的这一种酶转移到水稻等植物上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之一。但实践证明,常规杂交育种手段很难如愿以偿。最近,有人利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法,将完整的玉米PEPC基因导入到了水稻的基因组中,为快速改良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开辟了新途径。
(1)玉米和水稻很难利用常规杂交手段杂交的原因是 。
(2)获得PEPC基因后,将其导入土壤农杆菌的质粒中,以获得重组质粒,需要的工具酶是 和 。
(3)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感染水稻细胞,即使感染成功,PEPC基因通过一定途径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但不一定会表达,原因最可能是
A.玉米和水稻不共用一套密码子
B.水稻中缺乏合成PEPC的氨基酸
C.PEPC基因受到水稻基因组中相邻基因的影响
D.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的PEPC基因被水稻的某种酶破坏了
(4)PEPC基因在水稻细胞中成功表达的标志是 。
(5)得到PEPC基因成功表达的水稻细胞后,科研人员常采用 方法获得转基因水稻植株。
29、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但在进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据图回答:
(1)过程①所需要的酶是     。
(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切割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后形成的黏性末端通过___________ 原则进行连接。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原因是     。
(3)在过程③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用_________处理,以增大     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容易进入受体细胞。
(4)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得到如下图a的结果(黑点表示菌落),能够生长的细菌中已导入了 ,反之则没有导入;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a上,使绒布表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b的结果(空圈表示与a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b空圈相对应的图a中的菌落表现型是 ,这些细菌中导入了________________。
(5)人体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细菌体内成功表达是因为 。写出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中表达的过程 。
30、干扰素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对治疗癌症及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传统的干扰素生产方法是从人的淋巴细胞中提取,每升人的血液只能提取0.05干扰素。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过程a需要的物质是 。
(2)过程b需要的物质是 ,若此过程中干扰素基因的黏性末端是,则质粒上与之相对应的黏性末端是 。
(3)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能嫁接到质粒的DNA分子中去,这说明了:

(4)图中X的名称是      ,它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成果不断涌现,有人为之振奋,有人为之担忧。请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B C D B D
5—10:A D B C D
11—15:C C B B A
16—20:C B C C D
21—25:D C A D B
26、(1)卵巢
(2)目的基因 载体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同种限制酶) 限制酶切割位点
(3)检测到体内有相关蛋白质 出现高血压
(4)体外受精
27、(1)都是有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和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密码子,共同的起源
(3)抗病毒干扰素 (4)基因是遗传物质上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8、(1)玉米和水稻存在生殖隔离 (2)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3)C (4)在水稻细胞中合成PEPC ( 5)组织培养
29、(1)逆转录酶  (2)I  II  碱基互补配对  人的基因与大肠杆菌DNA双螺旋结构相同  (3)CaCl2  细胞壁  (4)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  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  重组质粒  (5)共用一套密码子 生长激素基因——>mRNA——>生长激素
30、?(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
(2)DNA连接酶;
(3)他们的DNA分子组成成分相同,结构相似并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重组载体) ; 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
(5)通过DNA成功重组和转移,可培育具全新性状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各种DNA重组微 生物,造福于人类;
大量转基因生物的出现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有可能产生新的致病菌,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英语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n does the man probably come back?
A. Thursday. B. Friday. C. Sunday.
2.Where do they go in the end?
A.Stay at home. B.Go to a clothes show. C.Go out.
3.How does the man prefer to go to work?
A.By car. B.By bus. C.Walking on foot.
4.What do you think the woman wants to do?
A.To have a big dinner. B.To stay at home. C.To try a new restaurant.
5.Why does the man say “You really mean to give me the job.”?
A.He can’t believe his ears.
B.He doesn’t believe the woman.
C.He is not sure about himself.
第二节 (共15小题; 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第8三个小题。
6.Where does the man want to go?
A. Beijing. B. Atlanta. C. Chicago.
7.When will the man reach his destination?
A. At 12:15 p.m. B. At 9:00 a.m. C. At 10:55 a.m.
8.What is the man's confirmation number?
A. V-9631 B.T-9631 C. VT-9631.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9至第11三个小题。
9.In which department does the man work?
A.In sales. B. In public relations. C. In manager office.
10.For what does the man enjoy working here?
A.Good pay. B. Good conditions. C. A and B.
11.Why does the woman get a job in this company?
A.To make more money.
B. To make more friends.
C. To do everything with her abilitie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2至第14三个小题。
12.Who is the man?
The woman's husband. B. A worker of a garage. C. The woman's workmate.
13. What caused the problem of the car?
The rain. B. The battery. C. The gas.
14.In what way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 Face to face. B. On the phone. C. Talking while repairing.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5至第17三个小题。
15.What is the man doing here?
He is reading papers and magazines.
B. He is spending his holiday.
C. He is on business.
Who does Jim live with?
Jim's grandpa. B. Bob's grandma. C. Mrs. Green.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he morning B. At supper time. C. At work time.
听下面一段独白,回答第18至第20三个小题。
18.What is the speaker mainly telling the listeners about?
Vacation arrangements. B. College facilities. C. Dormitory management.
How long will most of the dormitories be closed?
For about 5 days. B. For about 10 days. C. For about 15 days.
What will remain open as usual?
The post office and the college office.
B. The library and the computer center.
C. The college store and the dining halls.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Look at those clouds!
—Don’t worry. ______ it rains, we’ll still have a great time.
A. Even if B.As though C. In case D. If only
22. By the time you have finished this book, your meal ______ cold.
A. gets B. has got C. will get D.is getting
23. One learns a language by making mistakes and ______ them.
A. corrects B. correct C.to correct D. correcting
24. Jerry did not regret giving the comment but felt ______ he could have expressed it differently.
A. why B. how C. that D. whether
25. Georg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but he ______.
A. wouldn’t B. didn’t C. hasn’t D. hadn’t
26. When deeply absorbed in work, ______ he often was,he would forget all about eating or sleeping.
A. that B. which C. where D. when
27. _______ with care, one tin will last for six weeks.
A. Use B. Using C. Used D. To use
28. Many people have donated that type of blood; however, the blood bank needs _____.
A. some B. less C. much D. more
29. —Have you heard about that fire in the market?
— Yes, fortunately no one _____.
A. hurt B. was hurt C. has hurt D. had been hurt
30. Our friendship _____ quickly over the weeks that followed.
A. had developed B. was developing C. would develop D. developed
31. ______ at the door before you enter my room, please.
A. Knock B. Knocking C. Knocked D. To knock
33. We ______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but why didn’t you tell me?
A. should face B. might face C. could have faced D. must have faced
34. Do you think this shirt is too tight ____ the shoulders?
A. at B. on C. to D. across
35. Don’t handle the vase as if it ____ made of steel.
A. is B. were C. has been D. had been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Inspiration
“Mama, when I grow up, I’m going to be one of those!” I said this after seeing the Capital Dancing Company perform when I was thre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my __36__ took on a vivid form and acted 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start my training. As I grew older and was __37__ to more, my interests in the world of dance __38__ varied but that little girl’s dream of someday becoming a __39__ in the company never left me. In the summer of 2005 when I was 18, I received the phone call which made that dream a __40__; I became a member of the company __41__ back to 1925.
As I look back on that day now, it surely __42__ any sense of reality. I believe I stayed in a state of pleasant disbelief __43__ I was halfway through rehearsals (排练) on my first day. I never actually __44__ to get the job. After being offered the position, I was completely __45__. I remember shaking with excitement.
Though I was absolutely thrilled with the change, it did not come without its fair share of __46__. Through the strict rehearsal period of dancing six days a week, I found it vital to __47__ up the material fast with every last bit of concentration. It is that extreme __48__ to detail (细节) and stress on practice that set us __49__. To then follow those high-energy rehearsals __50__ a busy show schedule of up to five performances a day, I discovered a new __51__ of the words “hard work.” What I thought were my physical __52__ were pushed much further than I thought __53__. I learned to make each performance better than the last.
Today, when I look at the unbelievable company that I have the great __54__ of being a part of, not only as a member, but as a dance captain, I see a __55__ that has inspired not only generations of little girls but a splendid company that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grow-and inspires people every day to follow their dreams.
36. A. hobby B. plan C. dream D. word
37. A connected B. expanded C. exposed D. extended
38. A. rarely B. certainly C. probably D. consistently
39. A. director B. trainer C. leader D. dancer
40. A. symbol B. memory C. truth D. reality
41. A. bouncing B. dating C. turning D. tracking
42. A. lacks B. adds C. makes D. brings
43. A. while B. since C. until D. when
44. A. Cared B. Expected C. Asked D. Decided
45. A. motivated B. relaxed C. convinced D. astonished
46. A. challenges B. profits C. advantages D. adventures
47. A. put B. mix C. build D. pick
48. A. Attention B. association C. attraction D. adaptation
49. A. apart B. aside C. off D. back
50. A. over B. by C. with D. beyond
51. A. fun_ction B. meaning C. expression D. usage
52. A. boundaries B. problems C. barriers D. efforts
53. A. necessary B. perfect C. proper D. possible
54. A. talent B. honor C. potential D. responsibility
55. A. victory B. trend C. tradition D. desire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The Basics of Math—Made Clear
Basic Math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mathematics,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s of more tricky areas. These 30 fantastic lectures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arithmetic and to prepare them for Algebra(代数) and beyond.
The lessons in Basic Math cover every basic aspect of arithmetic. They also look into exponents(指数), the order of operations, and square roots. In addition to learning how to perform various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students discover why these operations work, how a particular mathematical topic relates to other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and how these operations can be used practically.
Basic Math starts from the relatively easier concepts and gradually moves on to the more troublesome ones, so as to allow for steady and sur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by students. The lectures offer students the chance to “make sens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hat may have seemed so frightening. They also help students prepare for college mathematics and overcome their anxiety about this amazing—and completely understandable—field of study.
By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have improv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asic math. They will be able to clear away the mystery(神秘性) of mathematics and face their studies with more confidence than they ever imagined. In addition, they will strengthen their ability to accept new and exciting mathematical challenges.
Professor H. Siegel, honored by Kentucky Educational Television as “the best math teacher in America,” is a devoted teacher and has a gift for explaining mathematical concepts in ways that make them seem clear and obvious. From the basic concrete ideas to the more abstract problems, he is master in making math lectures learner-friendlier and less scary.
With a PhD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Dr. Siegel teaches mathematics at Central Arizona College. His courses include various make-up classes and a number of lectures for futur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f the course fails to provide complete satisfaction to you, you can easily exchange it for any other course that we offer. Or you can get your money back.
56. What does the course Basic Math mainly cover?
A. Algebra. B. College Mathematics.
C. Arithmetic. D. Mathematics Education.
57. What benefits can students expect from Basic Math?
A. Stronger imaginative ability.
B. Additional presentation skills.
C. More mathematical confidence.
D. Greater chances of becoming teachers.
58.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rofessor H. Siegel?
A. He is a guest lecturer at Kentucky Educational Television.
B. He is to deliver 30 lectures in Basic Math.
C. He works i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D. He specializes in training teachers.
59. Where is the passage most likely to have been taken from?
A. A news report. B. A book review
C. A lesson plan. D. An advertisement
B
Peanuts to This
Proudly reading my words, I glanced around the room, only to find my classmates bearing big smiles on their faces and tears in their eyes. Confused, I glanced toward my stone-faced teacher. Having no choice, I slowly raised the report I had slaved over, hoping to hide myself. “What could be causing everyone to act this way?”
Quickly, I flashed back to the day Miss Lancelot gave me the task. This was the first real talk I received in my new school. It seemed simple: go on the Internet and find information about a man named George Washington. Since my idea of history came from an ancient teacher in my home country, 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name before. As I searched the name of this fellow, it became evident that there were two people bearing the same name who looked completely different! One invented hundreds of uses for peanuts, while the other led some sort of army across America. I stared at the screen, wondering which one my teacher meant. I called my grandfather for a golden piece of advice; flip (掷) a coin. Heads—the commander, and tails—the peanuts guy. Ah! Tails, my report would be about the great man who invented peanut butter,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Weeks later, standing before this unfriendly mass, I was totally lost. Oh well, I lowered the paper and sat down at my desk, burning to find out what I had done wrong. As a classmate began his report, it all became clear, “My report is on George Washington, the man who start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whole world became quite! How could I know that she meant that George Washington?
Obviously, my grade was awful. Heartbroken but fearless, I decided to turn this around. I talked to Miss Lancelot, but she insisted: No re-dos; no new grade. I felt that the punishment was not justified, and I believed I deserved a second chance. Consequently, I threw myself heartily into my work for the rest of the school year. Ten months later, that chance unfolded as I found myself sitting in the headmaster’s office with my grandfather, now having an entirely different conversation. I smiled and flashed back to the embarrassing mo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s the headmaster informed me of my option to skip the sixth grade. Justice is sweet!
60. What did the author’s classmates think about his report?
A. Controversial. B. Ridiculous.
C. Boring. D. Puzzling.
61. Why was the author confused about the task?
A. He was unfamiliar with American history.
B. He followed the advice and flipped a coin.
C. He forgot his teacher’s instruction.
D. He was new at the school.
62. The underlined word “burning” in Para. 3 probably means _______.
A. annoyed B. ashamed
C. ready D. eager
63. In the end, the author turned things around _______.
A. by redoing his task
B. through his own efforts
C. with the help of his grandfather
D.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headmaster
C
Decision-making under Stress
A new review based on a research shows that acute stress affects the way the brain consider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using it to focus on pleasure and ignore the possible negative (负面的) consequences of a decis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tress may change the way people make choices in predictable ways.
“Stress affects how people learn,” says Professor Mara Mather. “People learn better about positive than negative outcomes under stress.”
For example, two recent studies looked at how people learned to connect images(影像) with either rewards or punishments. In one experiment, som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irst stressed by having to give a speech and do difficult math problems in front of an audience; in the other, some were stressed by having to keep their hands in ice water. In both cases, the stressed participants remembered the rewarded material more accurately and the punished material less accurately than those who hadn’t gone through the stress.
This phenomenon is likely not surprising to anyone who has tried to resist eating cookies or smoking a cigarette while under stress –at those moments, only the pleasure associated with such activities comes to mind. But the findings further suggest that stress may bring about a double effect. Not only are rewarding experiences remembered better, but negative consequences are also easily recalled.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stress appears to affect decision-making differently in men and women. While both men and women tend to focus on rewards and less on consequences under stress, their responses to risk turn out to be different.
Men who had been stressed by the cold-water task tended to take more risks in the experiment while women responded in the opposite way.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in which risk-taking can pay off big, men may tend to do better, when caution weighs more, however, women will win.
This tendency to slow down and become more cautious when decisions are risky might also help explain why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become addicted than men: they may more often avoid making the risky choices that eventually harden into addiction.
64.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people under pressure tend to ______.
A. keep rewards better in their memory
B. recall consequences more effortlessly
C. make risky decisions more frequently
D. learn a subject more effectively
65.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ress affects people most probably in their ______.
A. ways of making choices B. preference for pleasure
C. tolerance of punishments D. responses to suggestions
66. The research has proved that in a stressful situation, ______.
A. women find it easier to fall into certain habits
B. men have a greater tendency to slow down
C. women focus more on outcomes
D. men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risks
D
Wilderness
“In wilderness(荒野)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This is a famous saying from a writer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athers of environmentalism.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it is borrowed mirrors a heated debate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ther to place wilderness at the heart of what is to be preserved.
As John Sauven of Greenpeace UK points out, there is a strong appeal in images of the wild, the untouche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speak of the nature that many people value most dearly. The urge to leave the subject of such images untouched is strong, and the danger exploitation(开发) brings to such landscapes(景观) is real. Some of these wildernesses also perform functions that humans need—the rainforests, for example, store carbon in vast quantities. To Mr.Sauven, these ”ecosystem services” far outweigh the gains from exploitation.
Lee Lane,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Hudson Institute, takes the opposing view. He acknowledges that wildernesses do provide useful services, such as water conservation. But that is not, he argues, a reason to avoid all human presence, or indeed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exploitation. There are ever more people on the Earth, and they reasonably and rightfully want to have better lives, rather than merely struggle for survival. While the ways of using resources have improved, there is still a growing need for raw materials, and some wildernesses contain them in abundance. If they can be tapped without reducing the services those wildernesses provide, the argument goes, there is no further reason not to do so. Being untouched is not, in itself, a characteristic worth valuing above all others.
I look forwards to seeing these views taken further, and to their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other participants. One challenge that suggests itself to me is that both cases need to take on the question of spiritual value a little more directly. And there is a practic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wildernesses can be exploited without harm.
This is a topic that calls for not only fre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but also the guidance of reason. What position wilderness should enjoy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obviously deserves much more serious thinking.
67. John Sauven holds that_____.
A. many people value nature too much
B. exploitation of wildernesses is harmful
C. wildernesses provide humans with necessities
D. the urge to develop the ecosystem services is strong
68.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Para. 3?
A. The exploit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poor people.
B. Wildernesses cannot guarantee better use of raw materials.
C. Useful services of wildernesses are not the reason for no exploitation.
D.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the exploitation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69.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is debate?
A. Objective. B. Disapproving. C. Sceptical. D. Optimistic.
7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A. B. C. D.
CP: Central Point P: Point Sp: Sub-point(次要点) C: Conclusion
第二节 (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项。
If you are hungry, what do you do? Have your favorite-meal and stay quiet after that?_ 71 But it never lets you know, because, you keep it busy thinking about your friends or favorite stars.So it silently serves your needs and never lets itself grow.When mind loses its freedom to grow.creativity sets a full stop.This might be the reason why we all sometimes think "What happens next?", "Why can't I think?"
72 Why reading but not watching TV? It is because reading has been the most educative tool used by us right from childhood.Since it develops other aspects of our life, we have to take help from reading.
Once you read a book, you run your eyes through the lines and your mind tries to explain something to you. 73 Now this seed is unknowingly used by you to develop new ideas.If it is used many times, the same seed can give you great help to relate a lot of things, which you would have never thought of in your wildest dreams!
This is nothing but creativity. 74 Within no time you can start talking with your friends in English or any other language and never run out of the right words.
So guys, do give food for your thoughts by reading, reading and more reading. 75 Go and get a book!
A.Now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B.Reading can help you make more friends, too.
C.Just like your stomach, your mind is also hungry.
D.Why not do some reading while you are hungry?
E.Also this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your vocabulary.
F.The interesting part of the book is stored in your mind as a seed.
G.Hunger of the mind can be actually solved through wide reading.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5分)
注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短文改错(10分)
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Last Sunday I saw a worst storm in years.It came sudden and went on for over three hours.After lunch, I went into my room to have a rest.The air was hot, but all was quiet.Then a strong wind started to blow into my room.Pieces of paper on my desk flew high into the air and some flew out the open window.As I ran out to catch it, big drop of rain began to fall.When I come back into the house, it was raining more harder and harder.Then I heard a loud crashing sound from the back of the house.When I ran out to find out that had happened, a big tree had fallen down and broke the top of the backroom.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
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
1.简述以下现象:
(1)健康之重要人尽皆知。
(2)许多青少年不注重健康问题,假期尤甚。长时间看电视,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导致的危害如:影响视力,身体虚弱,缺乏人际交往。
2. 简述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议。
要求:(1)内容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2)词数120左右,标题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参考词汇:交流communicate;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参考答案
1—5:CAABC 6—10:CACCC 11—15:CBABC 16—20:CBABA
21. A。考查状语从句连接词。even if 即便,as though似乎,in case 以防,if only要是…多好。
22. C。by the time 后接现在时,表示将来之前发生的动作,故用将来时。
23. D。并列结构,making与correcting并列。
24. C。从句考查,宾语从句不缺少成分用that引导。
25. B。时态考点,前半句的would come是过去将来时,但是仍然发生在过去.
26. B。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作表语。
27. C。非谓语动词考点。tin和use是被动关系,故用过去分词形式。
28. D。形容词考点。比较级,根据句意即刻判断。
29. B。被动语态。发生在过去的被动动作。
30. D。描述在过去阶段发生的动作,强调状态,用一般过去式。
31. A。祈使句考点,用动词原形。
32. A。非谓语考点,目的状语用不定式。
33. C。虚拟语气考点,对过去的虚拟,本能……。
34. D。介词考点
35. B。虚拟语气考点,对现在的虚拟用were。
36. C。梦想,在第39题之前也有提到,前后呼应。
37. C。固定搭配,expose to,引申为越来越多的接触到dancing。
38. B。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接触的食物越来越多,兴趣发生了变化,用certainly。
39. D。前后线索。
40. D。梦想成为现实。
41. B。固定搭配,date back to 追溯至。
42. A。作者不相信自己已经被录取了,缺少现实感。
43. C。直到自己身处培训之前,都不敢相信自己被录取了,用until
44. B。我从未期望得到这份工作,用expected。
45. D。由shaking with excitement联系到此空为“吃惊”的含义。
46. A。之后面临着许多挑战,用challenge。
47. D。pick up 固定搭配,表示学习。
48. A。concentration是关键词,前后线索,用attention。
49. A。set apart使……与众不同,作者认为自己所在dancing team与其它不同的地方在于对细节的关注和精力的高度集中。
50. C。介词考查,修饰rehearsal,有繁忙日程规划的预演。
51. B。重新理解了hard work的含义,用meaning。
52. A。有动词push为线索,推断出搭配的为界限。
53. D。之前想过的可能的强度,用possible。
54. B。能够成为公司的一员感到十分荣幸,用honored。
55. C。注意后边的时态,has inspired,还有关键词generations of,所以为一个传统。
56.C Basic Math包括哪些方面,第二段中The lessons in Basic Math cover every basic aspect of arithmetic.
57.C. 第4段中,They will be able to clear away the mystery of mathematics and face their studies with more confidence than they ever imagined.
58.B 第五段中,he is a devoted teacher and has a gift for explaining mathematical concepts in ways that make them seem clear and obvious.
59.D 最后一段中,If the course fails to provide complete satisfaction to you, you can easily exchange it for any other course that we offer. Or you can get your money back.
60.B B. ridiculous 可笑的。第一段中only to find my classmates bearing big smiles on their faces and tears in their eyes.
61.A 第二段中 Since my idea of history came from an ancient teacher in my home country, 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name before.
62.D I lowed down the paper and sat down at my desk,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在我发言后,希望知道为什么大家如此反应的原因,即eager to find out what I had done wrong.
63.B 第四段中Consequently, I threw myself heartily into my work for the rest of the school year.
64.A 第一段中,acute stress affects the way the brain consider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using it to focus on pleasure and ignore the possibl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a decision,可知压力下的人们经常会keep rewards better in their memory.
65.A 第二段中,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tress may change the way people make choices in predictable ways.
66.D 第七段中,Men who had been stressed by the cold-water task tended to take more risks in the experiment while women responded in the opposite way.可以看出是男性在压力下更容易冒险。
67.B 第二段中, The urge to leave the subject of such images untouched is strong, and the danger exploitation brings to such landscapes is real.
68.C He acknowledges that wildernesses do provide useful services, but that is not a reason to avoid all human presence.
69.A This is a topic that calls for not only fre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but also the guidance of reason……deserves much more serious thinking.
70.D 总分总的结构类型
71—75 CGFEA
短文改错
76.a 改为the 77.sudden改为suddenly 78.but改为and
79.out后加of 80.it改为them 81.drop改为drops
82.come改为came 83.more改为much或去掉 84.that改为what
85.broke改为broken
【参考范文】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s we all know,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 Only when we are healthy can we study well and enjoy life.
However, many teenagers 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their health, especially during the holiday. And they spend too much time watching TV, playing games and chatting on the Internet all night, which is bad for their health. First, this may make them get near-sighted. Besides, their bodies become much weaker. Thirdly, they will lose the chanc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 as they never go out, which may have a bad effect on their mental health.
In my opinion, they should spend less time in front of the TV or the computer. Go out to take some exercises, play some sports and visit some and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听力录音材料
第一节
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Text 1
W: I hear you're going home, are you ?
M: Yes. My mother is very ill. I wanted to leave on Thursday, but I couldn’t get a ticket. I bought a ticket for Friday. I'll try to get back Sunday night.
Text 2
M:What shall we do today?
W:I don’t feel like going out. The weather is so wet.
M:Personally, I’m planning to visit a clothes show, but I would love to stay with you.
Text 3
W:If I were you. I’d take the bus to work. Driving in the rush-hour traffic is terrible.
M:But by the time the bus gets to my stop, there aren’t any seats left.
Text 4
M:Where shall we have dinner tonight? Shall we try that Italian restaurant?
W:I can’t eat anything. I feel terrible. My head aches.
Text 5
W:Tom, you are clever enough for the job, when can you come to work?
M:Right now, madam. You really mean to give me the job?
W:Yes. You have got yourself the job.
Text 6
W: International Airlines. May I help you?
M: Hello, my name is Denise Brown. I'd like to confirm my reservation on Flight E23 from Atlanta.
W: What's the date of travel?
M: September 20th.
W: Just a moment please. Yes, I have you confirmed on Flight E23, leaving Beijing at 10:55 a.m. On Tuesday, September 20, arriving in Chicago at 12:15 p.m. Your confirmation number is V as in Victor, T as in Thomas, 9631.
M: VT-9631.
W: That's right.
M: Thank you very much.
W: Thank you for flying with us.
Text 7
M: Hi, you must be the new deam. Welcome! I'm Blue Robinson.
W: Hi, Mr. Robinson, thanks. I'm Zhang Hua, working in the public relations.
M: Please call me Blue, Zhang Hua.
W: Oh, yes, Blue. You've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haven't you?
M: Yes, about 10 years.
W: Do you like your work?
M: Yes, I suppose I like my work for good pay, for good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a chance to meet with so many great figures.
W: That's ture. For me the best thing is that I can do everything with my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ext 8
M: Right, madam. What's the problem?
W: Well, my car's just stopped. I was driving along and the engine cut out and it just stopped, and I can't start it again.
M: Err, what do you mean it stopped? Have you run out of gas?
W: No, that's not possible. I filled up last night and I haven't driven very far.
M: Right, is the battery working?
W: Well, I mean I think so. The lights are working and the radio's on and I've looked at it and it looks OK, I think.
M: Hmm. Has it been raining?
W: Yes, it's been pouring down.
M: Well, it could be the distributor. Have you had a look at that?
W: Oh gosh, no. I'm not sure where that is. I never touch things like that. Is it serious?
M: No, not really, but don't worry. We'll go there and have a look.
Text 9
W: Hello, who do you want to see?
M: Does Jim live here? W: Yes, come in, please.
M: I'm Bob, Jim's college mate. Today I'm here on business, so I have some time to come to see him. What should I call you?
W: Mrs. Green,Jim's grandma.
M: Is he out, Mrs. Green.
W: Yes, but he will be back soon. Sit down and hav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M: Thank you..
W: Make yourself at home. Here is today's paper and some magazines and I'm preparing the supper.
M: Ok.
Text 10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this meeting, my students who will be remaining on campus during the winter break. Now I want you to fill out forms giving the dates you will be on campus. To reduce heating costs, Butler Hall will be the only dormitory open. All the others will close at 5"00 p.m. On Friday, Feb. 7th and won't reopen until 6:00 p.m. On Feb. 16. Once we have your completed forms, we'll find you a room in Butler Hall. Please have all you will need moved there by the 7th. Most college facilities, including the college store and the dining halls, will be closed during the vacation. The library and the computer center will be open, though on a reduced schedule. Only the post office and the college office will keep their regular hours. Since I imagine most of you are staying here to finish up your projects, let me wish you luck with your work. Now if you have any special problem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ask me. Thank you.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语文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实用类阅读(14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
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文汇报》2011年7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6分)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B.“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此乃1961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时说的。他不再教课可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C.《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
(2)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亭亭百年一季荷
梁 衡
  先生的住处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朗润园13号楼。那天我穿树林、过小桥找到楼下,一位司机正在擦车,说正是这里,刚才都还出来看客人来了没有。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还有朋友、学生的赠书。他每天4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书桌上写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人称“北大一盏灯”。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每到春节,总有各级官场上的人去看他,送许多大小花篮。他对这总是暗自摇头,我知道先生是最怕虚应故事的。有一年老同学胡乔木邀他同去敦煌,他当然想去,但一想沿途的官场迎送,便婉言谢绝。
  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他有一文专记此事。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在北大,这处荷花水景有个名字,就叫“季荷”。但2003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开始治疗时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残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先生在医院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刚进来时住在聂荣臻元帅曾住过的病房里。我和家人去看他,一切条件都好,但有两条不便。一是病房没有电话(为安静,有意不装);二是没有一个方便的可移动的小书桌。先生是因腿疾住院的,不能行走、站立,而他看书、写作的习惯却丢不掉。我即开车到玉泉营买了一个有四个小轮的可移动小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我再去时,小桌上总是堆满书,还有笔和放大镜。后来先生又搬到301南院,条件更好一些。许多重要的文章,如悼念巴金、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小桌板上,如小学生那样伏案写成的。他住院四年,竟又写了一本《病榻杂记》。
  我去看季老,多是问病或聊天,从不敢谈学问。在我看来他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大学时受教于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留德十年,回国后与胡适、傅斯年共事,朋友中有朱光潜、冯友兰、吴晗、任继愈、臧克家,还有胡乔木、乔冠华等。“文革”前他创办并主持北大东语系20年。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又和英、德、法、俄等语比较。试想我们现在读古汉语已是多么吃力费解,他却去读人家印度还有西域的古语言,还要理出规律。
  有一次我带一本新出的梁漱溟的书去见他。他说崇拜梁漱溟,我就乘势问:“您还崇拜谁?”他说:“并世之人,还有彭德怀。”这又让我吃一惊。一个学者怎么最崇拜的是一个将军。他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敢说真话,这一点不简单,很可贵。”我又问:“接着还有可崇拜的人吗?”
  “没有了。”他又想了一会儿:“如果有的话,马寅初算一个。”我没有再问。我知道说真话一直是他心中隐隐的痛。为此他在“文革”结束后又写作出版了《牛棚杂忆》。
  现在我翻着先生的著作,回忆着与他无数次的见面,渐渐地与他端坐病室的身影叠加起来,历史就这样洗磨出一位百岁老人,一个经历了由清朝至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又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这形象正如一面百年的明镜,可以照出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
  (选自《知识窗》)
(1)季羡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根据本文进行概括归纳后回答。(4分)


(2)作者写季羡林时,为什么特地写出他的老师、同事、朋友的名字?(4分)


(3)季羡林谈到自己时,曾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犟”。结合本文,谈谈犟的含义。(4分)


(4)本文还曾有一个标题,这就是“百年明镜季羡林”。现在本文有了两个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6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的相貌长得不一般,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②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③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的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些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对比当年的摩登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采,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身材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⑥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已经被印刷媒体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经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因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部大胡子,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笔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子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选自《笑谈大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五四运动后,因其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逊色。
B.鲁迅先生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时代文人学者相比,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
C.鲁迅先生的相貌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从根本上讲,这是历史给予鲁迅的地位。
D.鲁迅先生说自己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样,既文气逼人,又不嚣张。
(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对刻画鲁迅形象所起的作用。(4分)


(3)本文语言俏皮风趣,请从第⑥段任选一个语句作简要赏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2分)这种说法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请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探究。(6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吴淞口发出,共装裁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革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先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序言中说:“《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官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载寡俦”。
(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2)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 》2012年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2-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2)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4)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联系文本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乔布斯?请结合文本概括出乔布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怀念。(6分)


(4)要想下一个乔布斯出现在中国,下一个“苹果”砸中中国,中国的创业者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繁重的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想到“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在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
B.在研究原子弹之初,邓稼先就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的科研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
C.在原子弹的研制中,邓稼先的主攻选择正确,研究结论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
D.研制原子弹成功后,邓稼先提交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成功。
E.本文通过记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研制两弹过程中的的艰苦卓绝的攻关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形象。
(2)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时面对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6分)


(3)回国后,邓稼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6分)


(4)邓稼先为我国两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艰辛,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有些人认为邓稼先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值得。你的看法呢?(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匠人营国
吴 昊
他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曾手书 “匠人营国”。
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谋万人居”的理想,中风之后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居得其所
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东边,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轰动一时的旧城改造工程,然而方案曾屡次被否,部分原因是这些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
最终,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戏称为“牛刀”级别的设计师吴良镛。
在和学生们前后出了近百张施工图后,一片青砖黛瓦的新四合院群在菊儿胡同中诞生,它没有传统“平地高楼”式改造的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这些有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系统的低价小户型单元房,并没有阻隔搬迁之前大杂院的邻里关系。
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良镛就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之后不断的研究和思考当中,“有机更新”的理念在他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吴良镛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改造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他把“有机更新”比作在旧衣服上打补丁。补丁打得好,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这种理念在国内外建筑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也屡获国际大奖。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吴良镛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情怀。
践行理想
今日的成就,与吴良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少时,他曾目睹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日寇入侵,更是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入大学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大火毁灭了一个家庭,连狗的叫声都是呜咽的。”吴良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回国时正值钱学森被美方扣押,局势比较紧张。我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辗转深圳回来。”吴良镛向《科学时报》记者回忆。
虽然身处教学、科研一线,但吴良镛笃信,城市和建筑规划必须从实践中来。
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吴良镛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不过,在退休之前,他开始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
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他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
“我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作为学者,吴良镛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老而弥坚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老师林徽因曾由衷地称赞他。
虽已过了90岁生日(虚龄),但吴良镛没有任何停下工作的迹象。
吴良镛的助手、年近古稀的清华大学教授左川感叹说,吴先生一辈子闲不下来。他中风之后仍坚持讲课,还带了七个博士生,每篇博士论文从开题、写作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
“他们给我拟了‘八大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吴良镛嘿嘿一笑。
原来,自2008年中风后,吴老的团队有意识地减少他的工作量,但总是事与愿违。“现在身体恢复得还好,可以工作了,感到非常荣幸、非常幸福。”他说。
对吴良镛来说,业务学习、读书看报仍是必修功课:“我是《科学时报》的忠实读者。”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选自《科学时报》)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4分)


(2)吴良镛的重要建筑理念有哪些,请分条概括。(4分)


(3)本文在选材方面富有特点,在吴良镛的建筑成就方面,只选取了“菊儿胡同危改工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4)文章标题和开头都提到了“匠人营国”,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匠人营国”的看法和启示?(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标题叫“昨夜上演高空飞人”。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运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轧死了,它的标题叫“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酷。
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是传递信息,中级目标是报道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
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为“新闻之道”。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要做到遵循“新闻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同时要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这既是做人,职业素养也在其中。
王克勤:对。概括起来无非六个字:说人话,做人事。
南方周末:你作揭黑报道差不多20年了,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记者应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
就拿我这近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作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来甘肃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已经提醒了全中国所有的家长,要冷静地看待现阶段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盲从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方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B.一个新闻记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说明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他已经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
C.出于职业规范,新闻记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应该对求助者保持应有的尊重。
D.王克勤对山西疫苗黑幕的调查,不仅促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全民起到了启蒙作用。
E.王克勤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就能够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会产生突变。
(2)王克勤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事例,有什么作用?(6分)


(3)这篇访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请你就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加以概括。(6分)


(4)王克勤认为:“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人物访谈的社会价值。(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心尖上雕刻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性命远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采的骨子里的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个全新格式,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
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顾曼贞,永远穿着暗蓝旗袍,因为她姐姐曼璐蜕变为二流交际花的缘故,她这样的穿着多少有些自卫的意味。然而在沈世均眼里,她却是“纤细而坚强的,笼统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她,“故乡就变成异乡了”。于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车就来厂里,恰在门口遇见她。他急道:“曼贞,我有话对你说。”曼贞看他着急的样子,上下打量他,一连串猜测在她脑里闪过——他订婚了,他家里出了事,他辞职……他却道:“我有好些好些话要对你说。”
张爱玲的笔仿佛是有神灵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钧一发,她却越是漫不经意。这种千百年来世间男女所痴心的一桩事,若放在俗家笔下,不知要制造多少哆嗦、琐屑而无聊的语言幻像呢,并且还往往纠结于外围,深入不到内里。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这样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美的形式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它如叶片的暗影。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颇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率的,藏不住任何的秘密。它是关于一个人心目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它所展现的点滴零碎,都来自这里。如果作家对世界的理解是混乱的,由这个根脉核心抽条出的枝蔓花叶,也必定是繁复混乱、没有秩序的。
张爱玲偏偏让美好而干净的生命轨迹,经历灾难与泥沼。曼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污,生了孩子,却不得不为了孩子再回到灾难与泥沼里——在姐姐死后居然选择嫁给了姐夫。我觉得她对世界的理解是悲观的,也有超现实的成分。她有着伤痛。也有着对世道人心的彻底失望。她为了保存着她的傲慢和尊严,只能选择孤独。
对于张爱玲,人们似乎只觉其雅,而不觉其痛。
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这使她看见了世人所不察觉的隐性世界。张爱玲固然有着贵族血统,生活优裕,曾经快乐地在她母亲家的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听着客人们演话剧,唱英文歌。岂知后来的生活急转直下,母亲离开,只剩下她和弟弟跟着父亲生话。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有钱也不行,不是钱的事。他们的裤腿永远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进了水,脚肿胀得像一个面包。只是因为她对继母项了嘴,她父亲的耳光便打过来。她只记得地的脸偏向左一边,又偏向右一边。他父亲甚至囚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给医看。没心没肺的孩子或许慢慢把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灵性,她是靠着灵性生长的,就只有把这苦痛储存了。那些整块吞咽的痛苦慢慢结了痂,内里的变异却只能如腐水一般慢慢地流淌出来,毒素一般渗透在她的生活里。或许那些情节,只是毒素作用的征象。文学情节往往是写作者心理经验开放的瞬间。
那时候她心中的母亲,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母亲,除了是血脉之源,更是安全、温暖、爱之所在。但这些过早地离她远去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在繁花似锦的表层底下,求助而又无助地,爱又恨着她的生之源。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她过早地面对了,也因此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她对心中那个叫做母亲的存在,只是心向往之,而永远地求之不得了。
(选编自2011年12月20日《新华副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可以复制,但其内在本身却是由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决定的,《十八春》所展现的内容支离破碎,这也与张爱玲对世界的理解有关。
B.作者从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张爱玲一系列作品为例,揭示了她所经历的生活变故对其性情和作品的影响。
C.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情怀,往往有着作者现实人生的影子,张爱玲成长经历中的无助、苦痛,也自然会反映在她的一些作品中。
D.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了由早期的“雅”到后来的“痛”的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使她过早地吞咽了人生的痛苦,也因此形成了她对世界的悲剧感。
E.“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张爱玲的作品文笔细腻、精妙、传神,能抓住精要,呈现真相,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是一般文学家难以达到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是《十八春》?请简要分析。(6分)


(3)对于张爱玲,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似乎只觉其雅,而不觉其痛”,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说“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 张海平 高志文 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 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经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 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 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 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 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4分)


(2)文章三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4分)


(3)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分)


(4)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


参考答案
1、(1)CE
解析:C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D不给分。B项,“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是在深挖灵魂,做自我检讨,而《才与德》一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述。故给1分。A项,施蛰存说“没有拜读完”,只是一种调侃,体现的是他幽默风趣的特点,作者认为“实在是不应该”的说法不妥。D项,“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程度过重,客观上有讽刺的效果;不是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敷衍和自我保护。
(2)①生活中,幽默风趣,慈祥可爱。②学识上,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见解独到。③在动荡中,低调忍耐又机智灵活,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每点2分,每点中有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施蛰存所说的“抄”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说法,其中暗含着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规律。
①“抄”是模仿,从模仿走向创作是初学者的必由之路,符合创作规律。“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②“抄”是开阔眼界,“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③“抄”是指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多所借鉴才能博采众长。“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每点2分,要有概括有分析。)
(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总的来说就是低调、忍耐的处世态度。(1分)具体表现:①自损形象,自我抹黑,态度坦诚。他自曝是鲁迅笔下的“洋场恶少”;告诉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对待,小心中毒”。(1分)②自我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写了《才与德》之后,主动找党委承认错误,深刻反省,得以再登讲台。(1分)③用幽默机智化解危机。如:发现工农子弟对讲课观点不满后,及时“提高声调”,化解紧张气氛;用幽默笔调写改造日记,引人发笑又容易得人宽恕。(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看法:示例一: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但往往是悲剧结局;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而像施蛰存一样的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却不堪折磨而投湖自尽,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
(“留得青山在”的作用2分,联系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现象2分,共4分)
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D项,“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不太准确。B不是“1961年”,是“1958年”。C“就是”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也许”可见。
(2)①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②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③流亡途中坚持写作。④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⑤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⑥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⑦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
解析:6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6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3)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②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③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④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 ,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解析: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4)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不利于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
解析:对陈寅恪主张的观点态度理解4分,联系实际阐释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1)BE
解析:E3分,B2分,D1分。D项,“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项,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项,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③大清国每当存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