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学案:法律伴我们成长(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学案:法律伴我们成长(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法律伴我们成长
复习目标
1、认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尊重法律。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能够做到依法办事,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守捍卫者。
2、通过参与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能运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依法办事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做法。
二、考点梳理
1.未成年人含义是什么?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他们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有哪些?
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4.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方位防线是什么?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5.未成年人在享受特殊保护的同时,要注意什么?
宪法和法律赋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6.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1)推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例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是,才能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7.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2)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真题触摸
例1.(2021年甘肃平凉中考真题)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相关保护规定,并新增“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专章,进一步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表明(  )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会再受侵害
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解析】题干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属于立法活动,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夸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CD不合题意。 故选B。
答案:B
例2.(2021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漫画(如图)表明(  )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B.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C. 法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D. 散布网络谣言者要承担行政处分责任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网络造谣者,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故B正确;AC排除,漫画未体现此内容;D错误,散布网络谣言者要承担行政处罚责任。故选B。
答案:B
例3.(2021年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要求在每年5月份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把民法典普法作为“八五”普法的重点内容,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提高公民严格执法能力
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④推进民法典条款内容修订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题文材料中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②③正确;①错误,公民无执法权;④的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故选C。
答案:C
例4.(2021年湖北随州中考真题)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近年来,各地的中小学欺凌行为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有的地方校园欺凌事件仍时有发生。遭遇校园欺凌正确的做法是(  )
①邀请同学打击报复
②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④采取协商、调解、公证和诉讼的方式维护权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校园暴力,时有发生,面对校园暴力,当我们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勇敢地与其搏斗,当没有能力时,勇敢说“不”,积极寻求帮助,可采用机智灵活的方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③是正确的选项;①错误,采取了非法方式维权;④错误,公证的方式不恰当。故选C。
答案:C
四、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九年级学生小丽在傍晚回家的路上,为图方便坐上了一辆“黑车”,被司机劫持、囚禁。后来,她趁司机不备,悄悄向家人发出求救短信后获救。小丽的行为启示青少年学生( )
①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②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对“黑车”的整治
③遭遇险情时要沉着冷静,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④要奋不顾身,敢于同违法犯罪斗争到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顾;某网吧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学校食堂向学生出售卫生不合格的食品。”以上三种行为,分别没有做到对未成年人的哪方面保护( )
A.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 B.家庭保护、司法保护、学校保护
C.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学校保护 D.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
3.下面图片或漫画体现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是( )
A.社区未成年人道德讲堂 B.学校安全教育演练 C.法院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 D.社区安全教育课
A.a B.b C.c D.d
4.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共同实施八个专项行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针对这一举措,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小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视”
B.小月:“是对中小学生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C.小宇:“实现这一目标是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
D.小田:“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坚决不使用电子设备”
5.家庭保护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道屏障。下列做法能体现家庭保护的是( )
A.身体力行,奖罚有度 B.百依百顺,自由放纵
C.娇纵溺爱,有求必应 D.管教无方,粗暴生硬
6.开车接听或者拨打手机这种行为不但违反交通法规,还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使道德畅通无阻,保障行人生命安全,河南省启动对该行为的处罚措施,交管部门将强化对开车接打手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这表明( )
A.法律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B.法律是做事所依据的唯一标准
C.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D.生活中我们应该拒绝使用手机
7.央视近日曝光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乱象。记者打开一款应用较广的短视频APP,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很快便刷到了明显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为此,舆论呼吁监管部门和平台不能只在形式上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对内容把关要严。此呼吁( )
①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 ②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④保证未成年人享有了特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我国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下列对表格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新闻事件 解读
①南宁市公安部门认真落实“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机制,确保重点时段学校门口“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 学校保护
②南宁青秀区桃源南社区开展“未成年人禁毒”宣传活动 司法保护
③国家网信办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网络保护
④教育部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 政府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学校在法治宣传活动中,要求学生增强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下列同学们的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按照交通标识骑自行车 ②遇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
③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④做好值日生工作,保持班级干净整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寻找机会打击报复
C.宽容大度、忍气吞声 D.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1.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是( )
A.厉行法治,推进依法治国
B.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忽视老年人
C.树立法治意识
D.增强生命意识,以自我安全为中心
12.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 )
①树立法治意识②学会依法办事
③制定法律法规④坚持宪法原则,我行我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下列行为体现依法办事的是( )
①小张为了报复小华,在网络散布诋毁污蔑小华的信息
②小强提醒妈妈开车行驶到斑马线要停车礼让行人
③小华买到了过期饮料后找商家协商退款
④小梦拨打市长热线,举报非法向河涌排放污水的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法学家伯尔曼说:“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侗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变为狂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名言强调的是( )
A.法律是靠公民的法治意识保证实施的 B.人们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
C.法律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D.只要加强法治宣传就能树立法律的权威
1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增强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下列做法践行了依法办事要求的是( )
①张华向公安机关举报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网民
②因孩子在校被欺负,一父亲当街掐脖恐吓该同学
③小华在周末跟随社区服务人员宣传宪法知识
④李某在商店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纠集朋友前去砸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一 父母工作繁忙或关系不融洽影响孩子成长、家庭暴力……
材料二 网络诈骗、游戏成瘾、个人信息遭泄露、交通事故、拐卖儿童、网吧歌舞厅等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
材料三 校园运动伤害、校园暴力、被教唆抽烟饮酒、打架斗殴……
你还知道哪些可能会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
17. 情境一 上了初二的小李,结识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经常迟到旷课,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谈话,小李却说:我受法律特殊保护,老师您不能批评我。
情境二 初三即将毕业的小张,染上了吸烟的恶习,一开始还躲在角落里吸烟,后来直接在教室、校园内公开吸烟,被学校领导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谈话,小张却说:吸烟是我个人的喜好,关你们什么事?
(1)法律给我们特殊的保护,是我们不尊重他人权利的依靠吗?
(2)你认为未成年人在享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时,应该怎么做?
18. 中学生晓程在放学路上,被两名男生堵截。这两名男生恶狠狠地向晓程要钱,晓程说没钱。一名男生对另一名男生说:“给我找块砖,看他说不说实话。”接着,两名男生又威胁晓程:“到底有没有钱?快掏出来!”随后便开始搜晓程的口袋,掏出所有钱,往晓程的头上拍了一巴掌说:“你要是告诉别人,小心点儿!”
你认为晓程应该采用哪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首例撤销监护人监护权资格案宣判。徐州女童小玲被生父性侵,母亲不闻不问,民政部门申请撤销其父母的监护权。最终,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小玲生父母的监护权,由铜山区民政局接管。
材料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治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请回答
(1)法院最终撤销小玲父母的监护权,这体现法律具有怎样的特征?
(2)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未成年人可以援引哪部专门法律维权?
(3)青少年为什么要增强法治意识?
(4)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参考答案
1.A【解析】小丽为图方便坐“黑车”是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启示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小丽趁司机不备悄悄向家人发短信求救,启示我们遭遇险情时要沉着冷静,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故①③说法正确;②不是青少年学生的角度,故排除;奋不顾身的做法会伤害自己的生命安全,要智慧应对,故排除;故本题选A。
2.A【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社会保护的实施主体包括各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学校保护的实施主体为学校等教育机构;司法保护的实施主体为公检法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家庭保护的实施主体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分析题干内容,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问,违反了家庭保护;某网吧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违反了社会保护;学校食堂向学生出售卫生不合格的食品,违反了学校保护的内容,所以A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BCD错误;故本题选A。
3.C【解析】根据所学,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据此,法院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体现的是司法保护,所以C符合题意;AD体现的是社会保护,AD不符合题意;B体现的是学校保护,B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D【解析】题目中的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视,是对中小学生的特殊保护和关爱,要实现这一目标是学校家长的共同责任,所以ABC说法正确;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合理使用电子设备,D错误;故本题选D。
5.A【解析】据教材知识,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的作用使未成年人免受来自家庭的侵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具体内容包括父母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尊重、教育未成年人。分析选项身体力行,奖罚有度属于家庭保护,故A说法符合题意;百依百顺,自由放纵 ;娇纵溺爱,有求必应; 管教无方,粗暴生硬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故B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6.C【解析】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故排除A;“唯一”表述错误,还有道德、纪律等,故排除B;“交管部门将强化对开车接打手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体现的是规范驾驶行为这是法律的规范作用;这一规定有利于规范驾驶行为,促进文明驾驶,更好的保障公共安全,体现的是保护作用,故C正确;D忽略了手机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正确使用手机。故排除D;故本题选C。
7.C【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②③观点正确;①观点错误,每个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④观点错误,特权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而题文中的做法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故本题选C。
8.D【解析】南宁市公安部门认真落实“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机制,确保重点时段学校门口“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体现的是社会保护,①说法错误;南宁青秀区桃源南社区开展“未成年人禁毒”宣传活动,体现的是社会保护,②说法错误;国家网信办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体现了网络保护,③说法正确;教育部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体现了政府保护,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9.B【解析】按照交通标识骑自行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公民增强法治观念的体现,故①③说法正确;遇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是有礼貌的体现;做好值日生工作,保持班级干净整洁,是负责任的体现,故②④说法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D【解析】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依法维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D说法正确;AB错误,维权方式不合法;C错误,缺乏维权意识;故本题选D。
11.C【解析】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C说法正确;ABD说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无关,应排除;故本题选C。
12.A【解析】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①正确;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学会依法办事,②正确;国家制定法律法规,而不是青少年,③错误;我行我素是错误的行为,④错误;故本题选A。
13.D【解析】在网络散布诋毁污蔑小华的信息,这属于违法行为,故①说法错误;②③④是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体现,是依法办事的体现,故②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1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法学家伯尔曼说:“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侗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变为狂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名言强调的是人们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所以B说法正确;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A说法错误;法律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C说法错误;只要加强法治宣传就能树立法律的权威的说法过于绝对,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5.A【解析】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张华向公安机关举报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网民体现了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①正确;因孩子在校被欺负,一父亲当街掐脖恐吓该同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违法行为,②错误;小华在周末跟随社区服务人员宣传宪法知识,这是树立宪法意识的表现,③正确;李某在商店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纠集朋友前去砸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违法行为,④错误;故本题选A。
16.赌博、吸毒
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解析】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相关知识。材料中母工作繁忙或关系不融洽、 网络诈骗、游戏成瘾、个人信息遭泄露、交通事故、拐卖儿童、校园运动伤害、校园暴力等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我们生活中还有吸毒、赌博等都会伤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17.(1)不是。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2)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有关知识。
(2)未成年人应正确对待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18.晓程可以先给他们钱,然后向家长、老师说明情况,请求帮助,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我们是法治国家,遇到不法侵害时,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解析】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法治意识的有关知识。材料中晓程放学路上遇到不法侵害,晓程要采用机智灵活的方式保护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晓程可以先给他们钱,然后再求助。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19.(1)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未成年人保护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树立法制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4)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就是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解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法律的特征的有关知识。(2)本题考查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依法办事,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