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 第四课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根据“命令和指标,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选项A符合题意;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属于外交政策,排除B;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是针对经济特区,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针对港澳台,排除D;故选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A排除;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但这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D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共同繁荣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C.西部大开发 D.尊重宗教信仰【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A:共同繁荣发展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目的,不符合题干内容;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此项符合题意;C: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不符合题干内容;D:尊重宗教信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之一,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是答题的关键。4.我国共有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诞生, C 符合题意;ABD 三项的自治区不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5.全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5个 B.6个 C.7个 D.8个【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比较简单。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多少个民族组成( )A.50 B.56 C.49 D.75【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和认定的民族共有56个。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是平等。故B符合题意;A、C和D数字不符合事实。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7.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政策下,民族自治区享有( )A.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的权利C.外交权利D.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权利【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A. 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不符合史实;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政策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C.外交权利,不符合史实;D. 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是()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④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脂,注意细心辨别微笑的差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9.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C符合题意;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B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解题时,紧扣题干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10.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平等 D.西部大开发战略【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不符合史实;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于是,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此项符合题意;C: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之一,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D: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城市之一,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1.河池市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它们的设置与我国一项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筹建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得到了各民族的热烈欢迎。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河池市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 ,它们的设置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制度有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自治县”,由此得出正确答案。1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ABC三项都不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D项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1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 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A. 村民选举“海选”制度,不符合题意;B.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C.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这其实答案就在材料中,比较简单。二、材料分析题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中的“A”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结合材料说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2)如今我国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20世纪末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国共产党提出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二十一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材料二: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的?(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答案】(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有利条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等”可知,这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依据材料二“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有利条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等知识点的识记能力。了解这些基本史实,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在民族方面的基本国情,培养促进民族平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1 / 1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 第四课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共同繁荣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C.西部大开发 D.尊重宗教信仰4.我国共有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5.全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5个 B.6个 C.7个 D.8个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多少个民族组成( )A.50 B.56 C.49 D.757.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政策下,民族自治区享有( )A.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的权利C.外交权利D.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权利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是()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④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10.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平等 D.西部大开发战略11.河池市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它们的设置与我国一项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1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1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 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材料分析题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中的“A”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结合材料说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2)如今我国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20世纪末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材料二: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的?(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根据“命令和指标,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选项A符合题意;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属于外交政策,排除B;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是针对经济特区,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针对港澳台,排除D;故选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2.【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A排除;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但这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D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A:共同繁荣发展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目的,不符合题干内容;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此项符合题意;C: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不符合题干内容;D:尊重宗教信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之一,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是答题的关键。4.【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诞生, C 符合题意;ABD 三项的自治区不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5.【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比较简单。6.【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已经识别和认定的民族共有56个。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是平等。故B符合题意;A、C和D数字不符合事实。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7.【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A. 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不符合史实;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政策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C.外交权利,不符合史实;D. 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8.【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脂,注意细心辨别微笑的差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9.【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C符合题意;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B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解题时,紧扣题干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10.【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不符合史实;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于是,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此项符合题意;C: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之一,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D: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城市之一,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1.【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筹建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得到了各民族的热烈欢迎。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河池市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 ,它们的设置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制度有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自治县”,由此得出正确答案。12.【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ABC三项都不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D项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13.【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A. 村民选举“海选”制度,不符合题意;B.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C.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这其实答案就在材料中,比较简单。14.【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国共产党提出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二十一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15.【答案】(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有利条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等”可知,这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依据材料二“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故答案为:(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有利条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等知识点的识记能力。了解这些基本史实,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在民族方面的基本国情,培养促进民族平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 第四课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 第四课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