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4.人民民主的特点
(1)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提醒: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概念,包含权力和利益两层意思,后者属于政治概念,是一种特定的政治力量或能力。
(2)权利的内容比权力的内容广泛:权利可以放弃,但必须珍惜;权力不能放弃,必须依法行使。
(3)一般来说,涉及公民(个人)时,要用“权利”,涉及人民(国家机关)时,要用“权力”。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第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第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5.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商民主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
(1)从选民角度分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2)从候选人角度分为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制度
(1)方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珍惜选举权利
原因 要求
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积极参加选举,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特别提醒: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②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③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看,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做到决策利民。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实行基层民主或实行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1.自治组织(机构)
(1)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民主管理的举措 (基层民主内容)
(1)村民自治的内容
①选举: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③管理: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来规范村民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④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居民自治的内容
①选举: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②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③管理和监督: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1)实行村(居)民自治,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四)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的内容、合法渠道
(1)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2)合法渠道(方式):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公民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
(1)对国家机关: 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2)对公民: ①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怎样行使民主监督权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五)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如何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
(4)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意义:能否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