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帝国新政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措施。2、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难点:唐太宗的“新政”对唐帝国的建立所起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探究单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游戏:根据提示猜朝代《静夜思》 长安 秦琼 元芳你怎么看 女皇帝 李世民 (提示词一个个出现,学生不能马上猜出来的就尽量出提示词)生:唐朝师:同学们,唐朝时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这种太平盛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帝国新政师:(播放录像《隋炀帝》)问:从短片中你可以收集到哪些历史信息?生:。。。。师:面对隋炀帝的暴政,忍无可忍的人民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将这艘残破不堪的王朝木舟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其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成功夺取政权,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接收的是一幅满目沧遗的江山,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句话——(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活动:假如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从隋的灭亡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你会采取哪些治国良策? 生:。。。。。。。。。。。。。。师:同学们都提了很多有用的措施,我们看当时文韬武略的李世民是怎么做的?(视频播放<李世民》)请同学们用笔记录并概括当时李世民所采取的措施师: 君民关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减少力役 不务农时) 君臣关系: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 完善科举制 政治体制: 继承发展三省六部制 民族关系:一视同仁1、君民关系师:历史证明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忽视人民力量的帝王,往往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安,“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始王、隋炀帝都见证了这一观点。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认识到: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轻徭薄赋,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贞观政要》当中就这么记载:(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贞观政要》提问:从这段对话中,同学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生:师:人民力量的伟大,得民心者得天下,要爱惜民力,这就是帝国新政中的新点2、君臣关系过渡:李世民对于被统治者懂得爱惜民力,那么对于统治阶级内部即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呢?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人世间,难免会有人向你提及你的优点,也会有人提你的缺点,问:那同学们喜欢别人提你的优点还是缺点,为什么? 生:。。。。师:李世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也喜欢人们歌颂他的优点,也讨厌别人老是抓着他的缺点不放啊。但面对臣子的进谏他虽然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呢?(1)(2)这种君臣关系与以往比较新在哪里?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逆耳,但是反应的都是这个朝代存在的问题,皇帝知道了,可以早些干预,进行完善,改正。更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师:李世民在位期间,听取了“兼听者明,偏听者暗”,李世民在位期间记载进谏的臣子不下30人,其中魏征前后进谏达200多次,有次李世民想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自己的功德和国家富强,结果朝臣都同意了,却遭到魏征的反对。魏征指着对李世民说,你德行不善,功绩不高,四夷不服,中央不稳,你这个时候不爱惜民力不去励精图治,你还能干什么? 李世民只能作罢,而后怒气冲冲回到长孙皇后的宫殿,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说:臣妾听闻只有君主圣明,臣子才干进谏,今天魏征敢进谏难道不是因为皇上您圣明吗? 李世民深为赞同,并褒奖了魏征。师: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唐太宗和魏征的这种君臣关系?生:对于曾经是自己政敌的魏征,唐太宗虚怀若谷,能够破格录用,说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并且敢于用人,他重视纳谏是出现国家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师:除了善于纳谏之外,李世民还特别注重任用贤能。他提出“安治之本,惟在得人”。在唐太宗的众多贤臣之中,有两个是最有名的,知道是谁吗?长于谋略的房玄龄,临机善断的杜如晦。唐太宗任用他们为宰相,每一件大事,他都先让房玄龄提出几个方案,再同杜如梅一起做决定。(房谋杜断)过渡:但对于这么庞大的唐帝国,专靠这些宰相显然是远远不够,那么唐太宗是用什么办法来保证他的人才充足呢?3、政治体制【科举制】师:出示图片,从这张图片中你们能获得什么信息?生:考试,人才选拨师:(点拨)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拨人才的制度就是著名的科举制。师:科举考试后,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但有一位宰相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以称职。提问——从这段话当中你可以看出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拔人才?生:隋唐以前用出身或者举荐的方式,而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以才能为标准如果你是贵族地主出发,你比较赞同哪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一位寒窗苦读的学生,你比较赞同哪一种说法?如果你是皇帝,你会赞同哪一种说法?师:(过渡)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中国的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两套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刚才所讲的科举制,而另一套就是影响后世非常久远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师:(出示图片)隋唐以前,大家都知道皇帝之下即宰相,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生:会起来造反┅┅师: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如曹操,司马懿等等,原来都是宰相,后来都夺取了政权。再来看一下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出示图片)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情景设计——如果此时前方快报,说黄河一带出现泛滥现象,皇上接到这个消息,拨给三省六部,结果课本,你觉得应该怎么进行?生:。。。。。。。。。。。。。。。师: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如果不合理,可以驳回重拟,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分管人事、财政、选举、军政、司法和土木工程等事务。三省六部制较之以前的行政系统有什么进步性?(新)生:。。。。。。。。。。师:(总结)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分工明确相互合作3、相互牵制 4、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过渡:李世民对内采用了多种措施,那么对于外又如何做呢?他的政策新在哪里呢?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唐太宗对民族关系也非常重视,因为贡献突出,被少数民族称之为“天可汗”。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以往的民族关系的“新”表现在:以前 贵中华,贱夷狄唐朝 一视同仁今天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小结: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探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作用?反思:本节课以猜朝代的游戏方式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上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乐中有所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本节课是介绍唐帝国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情况将直接影响着盛唐气象盛世文化等内容,所以知识点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从学生自身面对初唐一副满目疮痍的局面如何打破僵局开创美好江山让学生献计献策,再通过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打开这个局面采取的措施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本节课基本的知识框架。适当的利用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在本节课中如何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有效参与课堂是我上课必须要攻克的难度,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向前辈们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