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频考点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频考点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频考点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基本矛盾、一般规律。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②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
③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与更迭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与更迭。
2.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看存在剥削与否。
②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生活极其艰苦,维持生存非常困难,甚至处于野蛮状态。所以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3.运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知识,说明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④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发表的意义。
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无产阶级领导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发表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
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认识。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7.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的积极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从此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
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8.新中国的成立分别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义)?
对中国的影响: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对世界的影响: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9.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意义。
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历史。
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
12.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建设道路的历程及其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3.⑴我国是如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改革开放对推动中国“奇迹式”发展的意义(时代价值)。
①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场新的伟大革命,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③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招。
④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5.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原因。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17.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8.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
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②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19.何为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20.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或者答“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或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或者答“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④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或者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
21.青年学生又该如何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①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人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2.评析: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随之变化。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代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③实现中国梦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抓住历史机遇,勇敢迎接挑战。
24.⑴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为什么没能实现。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⑵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的设想今天为什么能够实现。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领导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为设想实现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②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设想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为设想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5.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明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选择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当时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6.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意义
①1956年八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与艰辛探索。
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③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迈进。
【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精神;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