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们利用、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功是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与规律为前提的。 方法论:要尊重、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开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1)物质的客观性:指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物质寓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总结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的作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与与时俱进。2.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 物质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物质)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仁者心动4、静止的含义(两个方面)(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的)(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 5、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区别 联系角度 含义 特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性质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注意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本质的: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稳定的:规律不是时有时无、多变易逝的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方法论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2)劳动和社会交往的作用: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小结:1.意识的本质(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2)从深度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跨度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1、原理:(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的精神状态,用正确的意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小结: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的精神状态,用正确的意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规律的客观性。——(方法论)实事求是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拓展提升: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小结: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六课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对象 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性质 实践是一种改造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2、实践的特点特点 理解 侧重点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提醒: ①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②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表现 理解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 理 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①区别: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应。 ②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内容都是客观的,都对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及其特点(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点特征 理解 方法论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性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搬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醒: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真理的具体性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2、真理与谬误二者关系 ①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②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3、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同一个事物只能产生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原因) 含义 原因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