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尊重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4、历史唯物主义的(1)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1.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二)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注意:1、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在它作为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②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③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提醒:不能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主体部分:劳动群众3、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5、补充: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①重要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历史和现实)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4、具体要求(1)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一、人的价值1、价值的含义: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人的价值含义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内涵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②自我价值: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特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评价标准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3、人生的价值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A.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 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C.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D.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2)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实质 是一种社会意识导向作用 从领域看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从性质看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②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含义(1)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2)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特点 社会历史性 阶级性 主体差异性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意义或要求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4、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正确价值观的标准)(1)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要求:A.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B.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原因 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②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原因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③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方法论 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注意: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要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夸大个人作用的错误观点。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原因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方法论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1、补充:准确判断材料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相关知识人生价值的实现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部分区分。如果题干强调的是劳动和奉献,则倾向于创造价值;如果强调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则倾向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如果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侧重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区别 含义不同 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态度、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范围不同 整个世界 人生领域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联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 附:哲学主观题注意事项: 一、审题 1.审范围:——答题范围(1)唯物论(探索世界):物质 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追求真理):实践 认识 真理(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意识) 人民群众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价值观(人的价值;价值观导向;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2.审设问方式: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1)哲学依据=哲学道理=哲学观点=哲学原理。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2)哲学启示=措施=建议=如何做=怎样做。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3)为什么=原因=理由=必要性=意义。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要在材料中找原理(学会抓关键句,抓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万一不行,利用板块记忆的方式进行罗列。 三、学会抓关键词——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四、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