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政治考试必备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政治考试必备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政治考试必备核心知识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1)从哲学的本义看: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源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哲学的作用(功能):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的关系,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4)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形成 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
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联系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错误倾向 A.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 B.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注意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看法) 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做法)
联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不可脱离的。
提醒:
(1)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反对错误倾向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总结:哲学概念
1、从字义看: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者追求智慧
3、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B.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B.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者。)
补充:思维和存在的不同提法
⑴普通说法: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⑵在历史观中: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⑶在日常生活中:主观和客观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基本形态
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联系 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提醒:如何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Ⅰ.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一种或几种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Ⅱ.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Ⅲ.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哲学的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2)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第一次在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⑵第一次在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⑶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们利用、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功是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与规律为前提的。
 方法论:要尊重、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开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的含义: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提醒: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物质寓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总结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理:(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与与时俱进。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醒: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
 
 小结: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二、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错误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C.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错误观点】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
【特别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小结: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要求: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易错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拓展提升: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矛盾观;本质与要求:辩证否定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主观臆造、也不能被消灭或割断、否定或强加)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③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提醒] ①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①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论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和静止的观点,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不良习惯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提醒】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③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2)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
①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②并非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好坏两种方向,我们必须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发展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③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不能因此认为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④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3)辩证的否定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5)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 旧事物
区别 含义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力量对比 在开始时比较弱小、不完善 在开始时比较强大
发展趋势 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总是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最终走向灭亡
联系 ①新事物萌芽、产生于旧事物之中,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即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②与旧事物相比,新事物更完善、更高级、更优越,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因此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6)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
类别 内容及理解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都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途径 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事物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高度重视内外,又不忽视外因,并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提醒:①“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矛盾是一种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提醒:“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反映的是每一个事物的个性
联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应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提醒: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提醒:正确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外延 复杂事物内部存在诸多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一个矛盾统一体内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方面,另一个是次要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次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次要方面影响事物的性质
方法论 做工作要抓重点、找主要矛盾,但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略支流
标志词语 “重点”“重心”“关键”“首要任务”“突破口”“中心环节”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本质”“多数”“优势”等
实践应用 侧重于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改造世界。要做好一件事情,任务很多,千头万绪,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最重要的任务 侧重于判断和评价事物,即怎么看、认识世界。对一个人、对一件事、对形势、工作等进行好与坏、成败得失、利弊、功与过、长处与短处等进行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面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方法论 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倾向
(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总结
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坚持对立统一,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一分为二)
矛盾特殊性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
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