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政治考试必备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第二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政治考试必备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第二课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政治高考必备核心知识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特点:
①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 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2.生产关系
原因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
特点 所有制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人与人的关系 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产品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特权。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单位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发展 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解体: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不平等,阶级产生,奴隶制国家出现。
2.奴隶社会
(1)阶级:
①地位: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②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国家
①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②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生产关系
所有制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与人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4)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①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评价: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特点 所有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分配 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进步 所有制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产品分配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人与人的关系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
作用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生产力
农业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工业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3)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主阶级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5)阶级
类别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6)消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关系的特点:
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分配产品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过程: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④领导: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4)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①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命运。
③趋势:
矛盾尖锐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社会更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1)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形成: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3)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4)局限:
①空想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无效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1)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2)理论意义: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②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空想到科学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②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宣言指出的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
(1)过程: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的关系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产品分配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4.中国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原因: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2)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3)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复兴之路
(1)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②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列主义传入中国
(1)过程: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意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族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过程: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②意义: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2)道路: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3)胜利: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5)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6)步骤:
①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②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③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7)特点: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新旧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中外 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道路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世界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1)创立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实现变革: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1)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1954年宪法:
(1)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2)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4.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八大
(1)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