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红墩界九年制学校 曹光泽参加工作后,我教了九年初中语文,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的政治历史,今年又教七年级、九年级的历史,所以,就这个科目来说,我根本不是专业老师。记得刚开始教历史那会儿有这样一个感觉,看似很简单的历史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一讲就深、一讲就难。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就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得一些同学听的如坠雾里云里抓不住要领、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我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后来,我就如何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法指导等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大量的学习和一些浅显的探究。今天,借此机会,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以期与其他学科产生共鸣,不足之处,敬请见谅,并恳请不吝指正。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我个人认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所以为了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得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导演、是一个指挥者、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教材、读课本。为此,教师需要营造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而课前的教学设计则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剧本,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学生、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1、了解学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对自己将要教授的学生对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的情况不同,班级的班风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有所不同。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和不同的班风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才更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最大效果。2、深挖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即读懂教材在讲什么,然后领会教材为什么有这样的教学要求,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决定应该教什么。例如,在解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文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无道”和“暴秦”两词,以说明本课重点讲授的是秦朝的暴政,所以才会激起人民的抗争。这也揭示了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历史真理。这样,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否则就会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3、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我们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具体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清晰,是不是准确。在教学中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在昨天我们北三乡等七所基层学校于靖边九小的联片研修“赛教”活动中,八位老师上了二年级的同一节语文课,客观地评价,其中至少有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极不准确的,我们始终听不明白她到底希望学生学到什么,这些课堂显得很随意、很盲目,无疑,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为例,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归纳拿破仑执政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拿破仑成功的原因:勤奋、自信、勇敢、忍耐;失败的原因: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迷信武力。作为学生要批判学习。并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准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4、设计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中《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采取情景式体验教学。我曾用过的方法是:课前布置任务,由历史科代表选出几位同学来扮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极为重要人物------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文,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以便在课堂上对新航路的航线进行一次惟妙惟肖的、富有创新的“现场报导”。因为是出自学生,所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非常认真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既能学到知识,更能明白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既轻松地记住了具体航线,又体味到其中的辛酸与艰苦,更深刻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为下一问题的讲述做了铺垫。由此可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基础,而教学实施则是灵魂。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实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1、有效性提问 有效提问必须把握好二个度 。 (1)提问要多梯度,缓坡度。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提问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九年级上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中,在讲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时,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三个问题: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于改革的目的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是: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革命的发生。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缓和阶级矛盾。学生自然会想到:国内矛盾激化,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老师最后问到:农奴制的弊端是什么?学生最终知道了: 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回答学生知道了,本次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国内矛盾,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成为本次改革的直接原因。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则是本次改革的目的。学生理解了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问要有开放度。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讨论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对课本上的素材进行改编,提一些“参与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开放问题。如上面那课中,在学完明治维新的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应该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学到什么?” 通过思考学生发现了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有“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的措施和一系列向欧美国家学习的措施”,这是值得今天的中国学习的。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性趣很有禅益,为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有效地倾听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共鸣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效倾听。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表示赞许;回答出错时,要予以鼓励,不要一棍子打死。并要简单说明学生错误的地方。3、有效性讲解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条理化,要理清每课的知识线索、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很清晰、很清楚,详略得当地把握每课的知识。三、加强学法指导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在初中由于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要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能增强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在认识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中收获了灵感,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 最后,我以一个案例阐述我的困惑与思考,即应试教育下对新课改的思考:——现行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深远(先看一个案例)日本人的历史考试(这是我前段时间在西安学习的时候,听陕教院的一位搞行动研究的教授提起的,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某个学生的回答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我的沉痛的反思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教育(含考试)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款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忙着记忆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款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样呢?最主要的应当是将来可能会怎样啊!——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及课标的调整虽然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指引了方向,但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不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适应新的历史教学需求。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漫长的课改之旅中,我们仍然要为打造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谢谢大家2012.11.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