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热点+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热点+分析】

资源简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西迁精神--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2022届高考政治备考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
一、【热点直击】
2021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特刊,整版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历史铸就荣耀,精神永垂不朽。60多年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河之滨,铸就了坚毅厚重、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彰显了党领导下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今年9月29日,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新时代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教育和科技战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传承西迁】
西迁精神的历史生成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首西迁人踏歌西行、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和扎根西部、开拓创新的宏伟画卷,西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映耀心扉。
西迁是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和社会趋于稳定,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五”计划期间确立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在陕西有24项。1952年院系调整后,整个西北仅在咸阳有一所工学院。在西部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尤为重要。高等教育部在西迁通知中指出,“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相配合”。西迁的战略意义决定了西迁精神的高度。
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在交大党委的领导下,迁校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56年8月,6000多名师生员工手持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粉色乘车证奔赴黄土地。
当年9月10日,西迁第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在西安如期举行,没有耽误一堂课,也没有影响一次实验。 西迁教授卢烈英回忆说: “1956年8月10日那天,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要登车的师生员工和家属有上千人,送行的也有几百人。 ”1956年底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 学生热情高涨,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 时至今日,万人西迁的磅礴交响依然绕梁,西迁精神正是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迁精神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的精髓
西迁是历史,永恒是精神。西迁时,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句感人至深的口号,“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2019年,“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致敬词描述道: “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 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 ”这些话语生动昭示了西迁人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思想境界和行动风范。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西迁人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的知识分子,比如电工学家钟兆琳、热工学家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物理学家赵富鑫、电磁学家黄席椿等。热工专家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放弃了大上海的房产和优越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偕夫人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去世前,他把自己一生积蓄全都捐赠学校设立奖学金。“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迁校时已经50多岁,当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事已高,且爱人常年卧病在床,让他不必去西安了,但他坚持克服困难,安顿好家人,只身一人随校西迁。他常常教导学生要理解西迁建设的意义,临终前他叮嘱孩子把骨灰安放在他奉献一生的黄土地上。
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听党指挥跟党走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根源在于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标准。总结西迁的成功经验,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贯穿于党中央、地方党委、交大党委、校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始终,贯穿于西迁伟业全过程。“听”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把握根本方向。交大西迁的报告前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审阅,最后,经毛主席批示下发全党,周总理亲自指挥了交大西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交大党委、校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跟”党走是根本保障。
爱国主义和听党指挥跟党走是统一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同频共振和与时俱进,同样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西迁新传人的精神坐标。
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西迁精神经过岁月冲刷、洗涤、沉淀,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愈久弥新,彰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需要。 西迁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彭康同志曾总结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两条经验,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是高校党委的首要原则。 学校党委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面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做到理论武装贯通、理论实践贯通、宏观微观贯通,将精神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人才战略更强化、基础建设更扎实、融合融入更深化、开放合作更广泛、贡献水平更突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西迁以来,学校延续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在党政、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51名两院院士。 新时代,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生命线,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西迁以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学校要坚决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立足基础研究,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研究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助力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是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科教资源,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西迁后,学校急国家之所急,竭尽心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前10年学校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53年的总和。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近30万名各类人才,其中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国家“三大奖”,为国家发展和西部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破局,仍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任务。学校要开拓视野、创新突破、精细管理、破立结合、引领未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总窗口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互动融合,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三、【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四、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3、【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6.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①、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四、【考向预测】
1、运用“政治生活”,分析“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贯穿于党中央、地方党委、交大党委、校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始终,贯穿于西迁伟业全过程。“听”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把握根本方向。交大西迁的报告前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审阅,最后,经毛主席批示下发全党,周总理亲自指挥了交大西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交大党委、校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跟”党走是根本保障。
2、运用“中华文化力量”相关知识,分析新时代传承“西迁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③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西迁新传人的精神坐标。
④传承西迁精神,可以激励各行种业,激励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向前。
3、结合“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知识,谈一谈西迁人给我们的启示?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⑤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⑥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