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政治高考命题素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安全保障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是点燃中国经济增长“双引擎”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哲学意蕴。总体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总体强调的是“大安全”,既包括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生态等非传统安全;既包括当下的安全领域,也包括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新型领域;既包括物的安全,也包括人的安全。另外,总体强调的是全面而不是全部,绝不能把安全问题泛化,一定要把握好安全的边界。2、总体是一种状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相对性和可持续性。安全是相对的,风险因素始终存在,没有绝对安全。总体安全强调的是保持一种相对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3、总体是一种方法,强调的是对国家安全的科学统筹。总体谋求的是构建集各领域安全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谋求总体国家安全,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策略;既要讲需求,又要重能力;既要讲维护,又要重塑造。4、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可以归结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国家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安全体系,每一要素各有侧重,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准确反映了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在逻辑,准确反映了辩证、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深刻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要求和丰富内涵。五大要素: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②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把制度安全、政权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安全提供政治保证。③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就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侵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物质基础。④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就是注意这些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不同领域的安全规律,建立固本强基、化险为夷的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⑤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就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注重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五对关系:①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强调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强调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有机统一;③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强调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④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强调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面,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⑤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强调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和世界的安全已经密不可分。二、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1、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重大风险,确保我国政治安全。①党的建设方面,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2、防范化解文化领域重大风险,确保我国文化安全。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确保我国文化安全。①金融领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担保链风险、地方法人机构风险、流动性风险、非法集资风险、互联网金融和各类交易场所风险。②财政领域风险。主要包括:政府债务风险、隐性债务风险等政府性债务风险。③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主要包括:高资产负债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务结构风险、各类带息负债兑付风险、担保风险等。④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房地产和土地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⑤⑥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经济性、社会性风险。主要包括:资源型产业、传统型产业在去产能、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⑦农业农村领域风险。主要包括: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区域性农产品卖难对于农民增收的风险,易地扶贫搬迁中拆除复垦等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安全,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要加强市场监测,加强监管协调,及时消除隐患。要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要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处置中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要培育发展国内强大市场,努力满足最终需求,发挥投资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作用。4、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确保国家稳定和谐。社会领域突发性事件风险。主要包括:①信访维稳、涉军维稳、拆迁及移民安置、宗教活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等领域发生突发性事件的风险。②社会保障(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风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金领取问题。③生产安全及自然灾害领域风险。主要包括:采掘业、化工、道路交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类风险,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类风险。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盯涉黑涉恶重大案件、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不放,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要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5、防范化解生态领域重大风险,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生态环境领域风险。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森林等环境质量恶化风险,生态环境脆弱性风险,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和风险,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有助于科学有序减碳。6、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解决“卡脖子”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快补短板,建立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优势。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7、防范化解外部环境重大风险,为我国安全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2022年政治高考命题素材: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宏观政策靠前发力,为市场主体增添活力当前,从国际上看,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成本高企、订单不足等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消费、创新等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市场预期改善有利于投资、消费等领域保持活跃和持续增长,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为此,宏观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把宏观政策工具箱开得更大一些,以稳定、可靠、给力的政策预期,引导改善市场预期。1、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2、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促进资金血脉更加畅通地直达中小企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三个“稳”:一是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精准施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高质量发展。三是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还要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二、市场监管部门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维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环境2022年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更好适应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更好适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快速变化,维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环境,守稳市场监管领域的安全底线,严格监管执法,助力提高市场监管效能。1、加快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数字经济竞争监管,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防范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准入准营规则,促进市场主体服务便利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3、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利益。4、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好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更好发挥公平竞争监管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作用。5、不断健全充实多层次竞争监管的法律规章、指南体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企业竞争行为设置好“红绿灯”、明确规则底线,引导各类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规范发展。6、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推动监管由事后向事中事前延伸。2022年政治高考命题素材:“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是点燃中国经济增长“双引擎”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可见,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扩大内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散发、自然灾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短期因素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扩大内需仍然是重要着力点。 消费与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点燃中国经济增长“双引擎”。从消费来看,扩大最终消费对于克服疫情影响、恢复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扩大服务消费,到激活农村市场,再到鼓励新型消费,有的放矢补齐短板,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从投资来看,提高投资效率、杜绝无效投资;要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更好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更好增强投资后劲。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