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34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34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我们应当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构建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条文包含“权利”二字。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
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3
目 录
CONTENT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①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②民法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就业创业无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③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1.民法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意义:
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法段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法的含义:
※平等主体是指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主体不平等不适用民法。
主体
内容
名词点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
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律师事务所等。
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
特别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公立学校、
公立医院等
政府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生存的人。 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称为该国的公民.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
(1)
内涵
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物权、知识产权、股权等
借贷、继承、转让、赠与等
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等人格利益
配偶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
※民法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前提,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发挥调整作用的必然结果。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
(2)
要素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主体
内容
客体
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①民事主体
自然人
法人
非法人组织
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人
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限制
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所有权关系 物
债权关系 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商业标记
(专利、著作)
人身关系 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荣誉等人身利益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相关链接:民事权利体系
财产权
人身权
民事权利
他物权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权
······
物 权
债 权
知识产权
股 权
人格权
身份权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所有权
案例分析
案例1:(中国法院网讯)赵女士在等绿灯时,被钱先生的大型犬咬伤,因协商未果赵女士诉至法院。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钱先生赔偿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交通费、衣服损失共计8400余元。
案例2:(中国法院网讯)近日,江西省上高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纠纷案,依法判决被告应按双方合同约定向原告偿付货款,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原告许某系一名经营虚拟货币的商家,在淘宝网开设了一家网店。2021年10月,被告胡某在许某经营的淘宝网店与之取得联系,并达成胡某以45627.8元的价格购买企鹅电竞钻石的买卖协议。胡某在收到企鹅电竞钻石后未按约定付款,经多次催收未果,许某无奈诉至法院。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客体和内容的认识。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请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小林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证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
探究与分享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的返还】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三百一十五条 【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的处理】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三百一十六条 【拾得人及有关部门妥善保管遗失物义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中有德
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德中有法
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漫”说民法典|孩子取名“北雁云依”,怎么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条:
【自然人选取姓氏】第1015条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1.原因/目的
2.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公平原则
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信原则
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绿色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风俗。
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虽然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知识框架
课堂巩固
1.民法典系调整人民群众、各行各业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基本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颁布施行应成为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关于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③民事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④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巩固
2.2020年8月20日,画家姜某创作国画《荷塘月色》一幅,同年10月8日将其赠与好友李某。下列有关本案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说法错误的( )
A.姜某创作完成该作品,从著作权关系看,客体是该国画作品
B.姜某创作完成该作品,从所有权关系看,客体是该画作原件
C.姜某将国画赠与李某,从赠与关系看,客体是姜某交付画作的行为
D.姜某将国画赠与李某,从赠与关系看,客体是姜某向李某转移著作权
D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