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所了解。 2、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教育过程: 一、引入投影仪《清明》引导齐读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介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都说说自己每年的清明节怎么过的。 学生自由发言。 四、清明节的风俗 1、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这就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由来。 2、清明节除了放风筝,还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也就是扫墓。关于扫墓你知道多少? 让学生自由谈以前和长辈扫墓的情形,用几句话谈谈扫墓的经过。 3、目前,扫墓的形式越来越环保,仪式也得到简化,但是,你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扫墓?(缅怀英雄品质,珍惜现在生活。) 4、你知道哪些英雄故事?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三、活动总结:通过今天的班会活动,我们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节日含义, 人历来注重情感,不忘本,因此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我们相信亲人、先祖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意与祭奠,我们华夏儿女也一定会一代代延续而这种温情。我们还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清明节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热爱它,过好它,还要更好的传承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