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山地之国》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解读:1.描述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自然环境条件2.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3.分析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课标: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解读:1.能运用区域轮廓图、政区图、经纬网图等,描述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能运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区域的地形和河流特点。3.能运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气候类型图,说出某区域的气候特点4.能运用景观图、示意图、各类坐标图、表格资料等,描述某区域的人文环境特点。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选取两个典型案例:秘鲁安第斯山区和阿尔比斯山区,描述了山区人们生活的两种不同类型——直接“靠山吃山”与间接“靠山吃山”。教材以山区农业和山区旅游业两种经济活动作为“平台”,展现了山区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山地之国”重点介绍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瑞士人扬长避短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2.教材结构体系:阿尔卑斯山概况阿尔卑斯山与瑞士关系山地之国(瑞士)瑞士发展旅游业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瑞士生产生活的特色。3.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合作探究,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区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2.体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难点: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过程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安第斯山脉垂直牧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山区之旅,看看山地之国瑞士是如何利用当地的山区条件的。环节一:阿尔卑斯山的概况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反映阿尔卑斯山区地形特点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有个初步的印象。2.位置: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阿尔卑斯山脉,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和走向。3.国家:指导学生在图3-26中找一找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然后从西往东依次说出来。4.河流发源地:指导学生在图3-26中找一找阿尔卑斯上是哪些河流的发源地。并分析河流的流向。环节二:瑞士发展旅游业1.自然环境:指导学生结合图3-26说说瑞士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并说说瑞士为什么被称为“山地之国”。2.生产生活特色:(1)出示图片,并结合书本图片图3-27和图3-28,图3-29,由学生说说图片反映了瑞士怎样的生产特色。(2)结合图片和文字信息,由学生分析瑞士能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师生共同从旅游设施、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三个方面总结。环节三:人与山的关系1.阿尔卑斯山与瑞士的关系:(1)补充资料介绍瑞士除旅游业外的知名产业,引导学生说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2)补充资料介绍瑞士人深受阿尔卑斯山影响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如何理解阿尔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合理利用环境:(1)通过“居民的烦恼”,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旅游业在给当地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忧患?(2)让学生分析:瑞士人为什么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森林法”,他们如此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有哪些?(3)出谋划策:针对阿尔卑斯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假如你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你该怎么做?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又该会怎么做?课堂小结结合P92自我测评题第2题,小结山区人们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环境优势。拓展性学习作业收集世界上其他山区的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仿照教材中的两个案例,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七、【板书设计】:阿尔卑斯山概况阿尔卑斯山与瑞士关系山地之国(瑞士)瑞士发展旅游业协作: 杨秀玲 季兵昌 俞新祥 黄金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