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展示一张安第斯山区景观图片。
设问:相对于平原来说,山区在自然条件上主要有哪些特点?导入主题: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
(二)在哪里?——出示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图。
设问:1.位于什么半球?什么洲?2.山脉什么走向?3.在山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三)找差异——探究南纬5度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图。
探究:1.海拔和气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气候和自然景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变化?
(四)有什么——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农业活动、生活特色。
1.在低海拔的山谷、山坡处有什么?——种植业(梯田、灌溉系统、玉米、马铃薯、小麦等。2.高海拔区有什么?——畜牧业(羊驼、骆马等)3.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
(五)为什么?——分合作小组探讨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产与生活(衣、食、住、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六)懂道理——写下本节课收获的道理
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1.发展区域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2.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七)知识延伸——看秘鲁国徽图和秘鲁的“全国马铃薯日”影视资料
1.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秘鲁国徽。(秘鲁国徽上有3个图案:右上部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绿色金鸡 纳树,那是秘鲁的森林和农业;左上部一匹金黄色的美洲无峰骆 马,那是秘鲁稀有的珍离异兽;下部一只涌出金币的金黄色羊角, 那是国家财富和安第斯山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顶部饰有用红色 彩带系扎的棕榈和月桂枝叶,那是胜利的荣耀。4面秘鲁国旗分别 饰于国徽两侧)2. 5月30日是秘鲁一年一度的“全国土豆日”。每逢这一天,在秘鲁各大城市和主要土豆产区,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感谢土豆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秘鲁各地纷纷举办土豆展销会、土豆美食节等庆祝活动,以推动土豆及其制品的内销和出口。秘鲁是土豆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土豆品种最多的国家,共有大约2800个品种。在秘鲁首都利马举办的土豆展销会上,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展示用土豆制成的各式食品。?
(八)布置作业
1.社会作业本的练习;2.自编作业
七、【板书设计】:(结合板书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