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三态变化的评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听课有感--三态变化的评课稿

资源简介

听 课 有 感
嘉兴洪兴实验学校
在此次七年级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听了何芳芳老师和沈洪老师的两人的课,感到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讲课各有千秋,下面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首先,说说何老师所上的“升华 凝华”这一课。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碘升华凝华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二是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当中的自然现象。纵观整堂课,具有如下优点:
何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很到位,重难点分析得透彻,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新课引入上,何老师设计了一个思考性的实验:位于锥形瓶底部的碘固体如何跑到玻璃上?(学生回答:对锥形瓶加热,并解释原理为:熔化——汽化——液化——凝固)然后再播放升华与凝华的教学视频,使之与学生预测形成强烈对比,引起思维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巧妙突破教学重点。何老师先是设计了两个实验记录方面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给锥形瓶里的碘加热,瓶中看到颜色、状态上有什么现象?2.停止加热,在锥形瓶壁和玻璃片上看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视频实验中碘最初的、加热时和停止加热后的状态,得出分析结果:碘先由固→气,再由气→固。顺理成章地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再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先得出概念,再应用于生活事例的解析。并且由浅入深,从只考虑状态变化到还考虑吸、放热直至综合利用所学的6种物态变化去理解自然现象中云、雨、雪、雾、霜、露的形成过程。整个知识的应用很有梯度。
小结的插入位置恰到好处。在掌握了升华和凝华的状态、吸放热变化后,在必需综合利用所学的6种物态变化去理解自然现象中云、雨、雪、雾、霜、露的形成过程前,将所有物态变化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行小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本章知识前后贯穿,使学生能更好地加以综合利用。
注重学生回答的规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挖掘学生思想上的漏洞并加以利用和改善。例如,利用学生回答中对冰晶的错误理解,完善降雨的形成过程。
另外,结合自身教学我提出几点建议。
在具体事例的解析上,何老师仅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例如,对干冰如何营造云雾缭绕的景像?在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过程中何老师已经设计了两个问题加以引导(1.云、雾是什么?答:气态CO2、液态CO2、小水珠2.哪个更安全?答:小水珠),可以再追问:水来自哪里?小水珠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以幻灯片将这几个问题逐渐展示出来,再配合板书写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整节课板书太少),使学生按照板书提示,整合成一定的流程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和表达的难度。
在事例的解析上,我认为让学生找出分析现象背后的解题规律,并运用规律解题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地方。例如,本节课在解释事例时,可以先确定起始物质和终点物质,分析其状态变化;再联系变化中吸热放热的理解,把两条线整合起来,能更容易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讨论,但实际没有展开讨论。
新课的引入问题(位于锥形瓶底部的碘固体如何跑到玻璃上?),由于语言限制不足,使得有些学生回答:直接将瓶倒过来,使学生的思维混乱,引入不畅。
点题。课前欣赏的雾凇美景,可放在事例解析的第一环节起点题作用。
然后说说沈老师所上的“汽化 液化”这一课。本节课是“汽化 液化”的第二课时,蒸发的延续,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液体沸腾的概念、条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2.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3.理解液化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液化的两种方法。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纵观整堂课,具有如下优点:
沈老师对教材的落实很到位,重难点分析透彻。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新课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以许多个似乎平常的生活问题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科学知识,反过来又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引入时,沈老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水的沸腾”。利用实物投影并伴随实验进程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1.水未沸腾时,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水杯中的水有什么现象?答:82℃、83℃、84℃,水的对流现象;90℃、91℃、92℃,产生气泡,且沸腾前气泡变化为由大到小。2.水沸腾时,水面、内部出现什么现象?答:98℃、98℃、98℃,观察得沸腾时气泡变化为由小变大。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怎样变化?答:温度保持不变)。 细致入微地探究“水的沸腾”这一生活事例,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沸腾的概念。教学的最后介绍了热管温控技术,将科学知识应用与社会。这些都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整节课内容相当充实,重点、难点分布多,但由于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用心良苦,使知识点的呈现如抽丝剥茧一样层层深入,令听的人不敢也不愿意分心,牢牢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心。沈老师这节课以“教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通实验、生活事例、图片、表格、FLASH动画,既实现了知识点间的自然过渡,又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情境,把教材中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研究性素材”。例如:利用昨天和今天两次水沸腾实验沸点的不同引出了沸点和气压有关,再配合生活事例(高山上饭很难煮熟)使学生理解了沸点与气压成正比的关系,接着过渡到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表,分析得出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再顺利过渡到对低沸点物质特殊用途的认识。还有,利用图片将对沸腾的概念宏观认识过渡到学生通过读图自我解释沸腾的微观分子现象。分别利用水沸腾情况记录表和蒸发、沸腾的对比填空表降低难度,探讨得出沸腾的条件和与蒸发的相同点、不同点。利用水蒸汽的液化实验和乙醚的液化FLASH动画研究得出了液化的条件和常温下液化的方法。改变了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真真正正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整节课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知识的理解,还是规律的得出、方法的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积极表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度高。
整节课令我感觉近乎完美,就是有两个小瑕疵。1. 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讨论,但实际没有展开讨论。2.水的沸腾实验时,令学生观察沸腾前气泡大小变化,由于语言限制不足,使部分学生观察的是沸腾前烧杯底部气泡大小的瞬间变化,而不是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